APP下载

“5E”教学模式中“吸引”环节的实践研究

2019-09-10赵艳红

关键词:均分光合作用小题

赵艳红

摘要:“吸引”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需要创设情境,引出概念(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暴露前概念,生发探究的内驱力。“吸引”环节的实施策略有: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延展理解新概念;沿着科学家的“脚印”,借鉴归纳新概念;取材生活设问,自主构建新概念。“吸引”环节的实施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完成概念(知识)的建构,并明显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5E”教学模式“吸引”环节生物概念教学

“吸引”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所谓“5E”教学模式,是指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出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领域受到高度的关注。该模式共分为5个环节,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吸引”环节需要创设情境,引出概念(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暴露前概念,生发探究的内驱力。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笔者尝试提炼了“吸引”环节的实施策略,并检验了相应的实践成效。

一、“吸引”环节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延展理解新概念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前概念,只是某些前概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吸引”环节,充分挖掘和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是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前提。

例如,学习“染色体组”概念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减数分裂”的学习,有了“同源染色体”相关的前概念,但此前概念在学习“染色体组”概念时存在隐蔽性。教师可以通过呈现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复习前概念“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展理解新概念“染色体组”。再如,学习“ATP”时,可以从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来延展理解新概念。

(二)沿着科学家的“脚印”,借鉴归纳新概念

迈尔在《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一书中说:“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程,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概念。”科学史的意义就在于为科学本身服务:首先,它有助于教学,可以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已有的科学理论;其次,它为当代科学前沿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正是基于此,科学史经常被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经常被置于理科教科书的起始章节。

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印”一步步地重温历史,归纳、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体系:1648年,比利时生物学家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莱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人证明是氧气,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1779年,荷兰的扬·英根豪斯通过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只有在光(光合作用的条件)下,才能更新空气;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940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元素的循环);1948年,美国生化学家卡尔文发现了“卡尔文循环”——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同样的,“DNA的结构”“核酸的结构”“细胞膜”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生物学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新概念。

(三)取材生活设问,自主构建新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解释“生命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时,又指出:“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生物学是一门所含知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化学科。所以在教学生物概念时,可以以概念为核心,从生活中取材或联系实际生活,再层层设疑引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感知和认识,而且能在给学生无限代入感的同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新概念。

例如,教学“细胞呼吸”概念时,教师出示事先用酵母发好并包覆保鲜膜的面团,让学生自己打开保鲜膜去摸,掰开面团去看,并适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洞洞!”“这些洞洞是怎么产生的呢?”然后,让学生去闻,并适时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酒味!”“这些酒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最后,引出课题:“原来,这些洞洞和酒味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其实,我们吃的馒头、面包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通过生活中常见但没有深究过的事物,“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新概念。具体问题如下:(1)什么是细胞呼吸?(2)细胞呼吸的特点是什么?(3)细胞呼吸的本质是什么?(4)什么是有氧呼吸?(5)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里?(6)有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7)哪个阶段会产生[H](还原性氢)?[H]的去向如何?氧气是在哪个阶段与[H]结合的?(8)每个阶段都释放能量吗?各个阶段释放能量的量有何不同?(9)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什么?(10)有机物(以葡萄糖为例)中储存的能量去向如何?

二、“吸引”环节的实施效果

基于上述理论和策略,笔者将自己所教的4个平行班级中的两个作为实验组,另外两个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设置“吸引”环节进行教学,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在课堂上,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人数更少;在小组讨论活动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学生明显更积极主动,合作度更高,讨论更激烈,完成质量更好。课后与学生沟通时,实验组的学生一致认为,在生物概念教学中设置“吸引”環节,让他们觉得很有趣,并且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提升和拓展综合能力。

另外,笔者还统计了4个班级3次考试的成绩(如图1、图2),并进行了分析。

从图1中不难看出,对于选择题(客观题),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别不大(就课上旧知的回顾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而言,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重要概念的识记层面差别也不大):对照组均分分别为4.86、4.83,实验组均分分别为4.88、4.96(为了使图示直观、清晰,将图1中选择题总分70分按6分制进行了折算)。但是,对于非选择题(主观题),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也同样发现,对于有思维难度的题目,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均分分别为27.17、27.56,实验组均分分别为29.48、29.87。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基础概念而言,已经拥有较高理解能力的高中生,即使自学也能在识记层面加以掌握,因此在选择题上,无明显区分度。但是,对于概念的运用,仅仅依靠机械记忆是远远不够的:主观题不仅要掌握概念的识记层面,而且要挖掘它的内涵,辐射它的外延,还要学会合理地变通运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实验组的学生因为兴趣使然和内驱力的驱动,所以更愿意去深入探索。由此,他们的素养和能力日积月累地积淀,最终在考试水平上得以体现。可以说,设置“吸引”环节,对于核心知识、重要概念的构建和运用效果明显。

从图2中不难看出,在实验题(主观题)的平均得分方面,实验组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对照组均分分别为3.42、3.57,实验组均分分别为4.43、4.48。特别是考查综合能力的最后几个小题(第4、第5、第6小题每题1分):第4小题,对照组均分分别为0.52、0.55,实验组均分均为0.7;第5小题,对照组均分均为0.45,实验组均分分别为0.72、0.74;第6小题,对照组均分分别为0.4、0.46,实验组均分分别为0.72、0.75。

对此,笔者这样认为:实验题能明显体现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而第40题的第4、第5、第6小题的考查内容是实验设计方法和结果分析,正是上述能力的体现。

另外,从3次考试的非选择题各题均分比较来看,分数差别主要在每道题的后两三个小题上,这些小题都是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有较高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准确完成。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有效的“吸引”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完成概念(知识)的建构,并能明显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也正是因为有了有效的“吸引”环节,学生才会更关注课堂的教学内容,带着主人翁意识参与课堂,从而推动“5E”教学模式其他環节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2012(3).

[2] 郑键.5E教学模式的介绍及实践[J].新课程学习(下),2014(9).

[3] 高小燕.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染色体变异”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

[4] 顾勤英.5E教学模式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中学生物学,2015(3).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均分光合作用小题
蝴蝶标本(外一首)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