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联之中寻文脉

2019-09-10田梦琳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9期
关键词:铸就楹联江山

田梦琳

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一棵长青古树,那诗词歌赋等艺术便如同繁茂的枝叶,昭其千年硕果之丰。而对联则要算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种艺术形式,可运用诗词,或集聚人名地名,既有相称的工整,又有博引的妙趣,那短短的上下两句间,蕴含的是文化之脉,人文之本。

对联要算是最常见、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了。山水名胜间,有它歌颂的风花雪月之美;年节欢庆时,是它道出吉祥如意的祝福;卧房书屋外,借它表达主人的品格志向。对联讲究字数相等与平仄向拗,这种平行对称的美感,与古人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的概念不谋而合,对“成双成对”这种象征着圆满形式的痴迷早已深深刻在中国文人的基因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根。

联之美,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感叹。多年前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一位古人伴着微凉的秋风登上岳阳楼。望着面前雾气缭绕、波澜依依的洞庭湖,他必定会对着葱翠的林荫和澄澈的湖水感叹天地之美,继而端起酒樽与江湖对饮,一醉忘忧。或许,他也是一位“迁客骚人”,见到今日山河清平,不由得抚今追昔,想起了当年的范文正公,那些为天下人立命操劳的烦忧一下涌入他的心头。前人的风骨与江山的多娇牵引着他的思绪,提笔落墨,一气呵成。江山触动了他的文采,他的笔墨也浸润了江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素来以多情著称的文人?山水对联中,有对眼前风景的赞美,寓心境于内,让它成了文史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联之趣,是“独角兽,比目鱼”中灵机之巧,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入联,人无论高低贵贱皆可享对句之乐。它们有的含有字形的拆解,有的妙用谐音,一语双关。上联既出,便似一道趣题悬而未解,引人思量斟酌,不禁入迷。若有妙语偶得之句,足可令人拊掌而笑。更妙之处在于,一个上联可有多个下联为对,大家各抒己见,品评高下,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乐趣。对联作为一种谜题,为世人提供了高雅的娱乐。在雅趣中生长,亦是中华文化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

联之意,在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拳拳报国之情。联有时就像座右铭,用最简单精练的语言,抒发作者胸中之志,时时刻刻催人发奋进取。去年,我曾有幸拜谒成都武侯祠,走到殿前,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里的楹联,一幅幅雕版在大门两侧排开,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这是一位位祭拜者用这种方式向武侯奉上他们崇高的敬意。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人动容。男主角沈光耀住在条件简陋的西南聯大宿舍中,床边的蚊帐上却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窗虚诸葛亮,室小常遇春”。既巧用人名,又言明艰苦的物质条件不能动摇内心求学救国的信念,可谓妙绝。时过境迁,真情实感的流露永远是底色与基调。这铸就了对联的魅力,也铸就了文化的魅力。

小小楹联中,有古人千年智慧积淀。文化之美,就在这上下对句中传承。

特约点评

本文从对联的形式到内容,再到对联的美感、乐趣以及深意,一一道来,让读者对对联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充分体现出了小小的对联之中所蕴含的中国人民的智慧,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金木(麻城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铸就楹联江山
叶鹏:烈火意志铸就“疫”线铁警
江山有我
如诗如画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
应稚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梦想铸就飞天路 开启航天新长征
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