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互读:让阅读向纵深处漫溯

2019-09-10张建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多角度大脑文本

张建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经过编者精心遴选,在阅读时,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入其中,发掘各种或隐或显的表达艺术,倾听作者心灵、情感的跃动之声。然而,若限于只字片语的狭隘阅读,往往无法凸显其丰富的内涵,此时就需要教师拓宽素材,基于当前文本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在文本互读中,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

一、同组同类课文互读:在比较中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自觉比较的意识

教材编者往往有意识地将主题相关、体裁相似的文章置于同一单元。在进行备课时,教师首先就要从单元整体入手,借助不同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互读中拓宽思维,树立比较阅读的意识,并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灵感。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4篇课文均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在通过比较阅读后,我们就会发现:《长江之歌》以诗歌的形式、凝练的语言,借助典型的景概括抒情;《三亚落日》则通过夕阳西下的过程,展现出大自然的动态变化之美;《煙台的海》以四个季节的人、海互动,展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展现了美丽景观给作者带来的微妙内心感受。同样的写景状物,侧重的内容却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比较,其写作思维、表达方式都将得到丰富和发展。第七单元《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三篇课文亦给我们带来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放飞心灵,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在讴歌老师的同时,点出了自己的努力也不可或缺。这样,通过主题的比较,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认识得到了丰满。

除了全文互读外,我们还可以扣住精彩语段进行精致化的阅读品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两篇课文的开头就很有意思,前者直接亮出主人公,运用比喻的手法盛赞夏洛蒂·勃朗特如傲放的仙人掌花般坚强而美丽,后者则先介绍主人公的身世,而后再亮出他的名字。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通过“换一换开头”“我也来写写这样的开头”等实践活动,解决学生习作开头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对于同类课文的互读,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从句式表达、构段手法上进行联系阅读,强化认知。如教学了《伊索寓言》,我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让他们感知中外文化的异同;教学了《大自然的文字》,让学生联系本单元内朱熹的《观书有感》、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朵杏花》《燕子》《鸟语》《天鹅的故事》等,说说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模仿课文的构段,试着说一说。

无论是组内还是组外的文本互读,都可以让学生的课堂阅读不再单一。而且,这样主题化的丰满阅读,会让学生在思维顿悟中感受到阅读的喜悦,敞亮阅读的思维,在今后的阅读中学会自觉联系和比较,形成相对丰富的认知建构。

二、多角度个性化阅读:在转换立场、多角度解读中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课标理念下的文本阅读,倡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新性的阅读。“脑科学”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不可能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而是呈现出高低起伏、峰谷交替的势态。作为教师,要调整对学生大脑刺激的时间,以便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张弛有度、缓急有致。因此,教师应改变阅读方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品味,给学生大脑以多元刺激,最大限度建立神经元联系数目。如阅读一本书,要关注阅读整体,如书籍扉页、目录,乃至封面、封底等。这样,学生可了解很多信息,如作者、译者、出版社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负荆请罪》一课,我们可以跟《将相和》和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并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另外,对于同一个作者的文章,我们通过互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知、认识。如教学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回顾杜甫的一系列古诗,或体会他的诗圣形象,或感知诗的特点,或发掘当时唐朝没落的原因。从多角度去理解,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在大脑张弛有度、缓急有致的思维活动中,进行快乐阅读、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认知。

多角度解读文本,我们还提倡学生根据相关材料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阅读。如阅读雨果的《船长》,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惑:船长除了随船同亡,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当时船长的岗位职责介绍,学生明白了“人在船在,船亡人亡”的规则已经深入到了哈尔威的骨子里,就如我国的屈原投江、革命英雄与阵地共存亡一样,他们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去殉葬。作家雨果也正是宣扬着这样的思想,才给船长安排了这样的结局,让读者在悲壮的氛围中被感染、感动。当然,在当下“尊重生命”的新时期,我们的主张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候,生命第一位才是最重要的,在解读中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有利于树立他们自我保护的理念。

三、课外阅读推荐延伸: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时空的延展,深化了学生全息阅读。在“多媒体、全时空”下,学生捧起书本是一种阅读,学生看微信、看微博也是一种阅读;学生参观是一种阅读,观看影片也是一种阅读。很多学校已经开始用五个“一百工程”(“一百部名著”“一百部影片”“一百个景点”“一百幅名画”“一百首名曲”)来拓展学生全时空阅读。在这样的大阅读背景下,我们的阅读课堂就不再是某一阅读的暂停或结束,而是学生阅读的开始,将每一节阅读课都看作是学生一个阶段阅读的开始,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持续阅读,终身阅读。通过课堂阅读的星星之火,去点燃燎原热焰,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设计理念,如读了三则伊索寓言故事后,让学生去阅读整本的《伊索寓言》;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鼓励学生去读施耐庵的《水浒传》;读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去读《鲁滨孙漂流记》;读了《海伦·凯勒》《小草和大树》,也推荐去翻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这些名著阅读,需要学生始终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并在阅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毅力和恒心。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课堂阅读给予动力,提供方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至于囫囵吞枣、浮光掠影、不了了之。实现这样的目的,文本互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我们在课堂上将课内外紧密联系,积极向学生推荐相关篇目,并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新的阅读当中去,那么,他们的阅读成功感就会明显增强,阅读能力也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中得到提升。

文本互读,可以不断发掘学生大脑的思维潜质,让其大脑处于激活状态。互文阅读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更加丰实、扎实、厚实,并且在这样的阅读比较、累积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方式得到丰富,阅读视角得以多样化、个性化,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这都有利于助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多角度大脑文本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