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垃圾说“不”

2019-09-10高敬王优玲

党员生活·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分类总书记垃圾

高敬 王优玲

“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总书记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向垃圾说“不”——这是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小事”,更是保护资源环境的一件大事

白墙黛瓦、街巷干净,家家门口栽树种花,村民怡然自得,一派和谐的田园风景。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六角塘村还是一个脏乱差典型。

六角塘村在浙江省金华市。几年前,村民们下决心从垃圾入手整治全村环境。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放着两个统一制式的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写着“可腐烂垃圾”,蓝色的垃圾桶上写着“不可腐烂垃圾”。

一些人家的外墙上挂着小牌子,“美丽家庭示范户”“美丽庭院户”“垃圾分类能手”等荣誉徽章展示在上面。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差,一目了然。

不少村民说,以前村里垃圾遍地,蚊蝇多,夏天都不敢开窗,推行垃圾分类后,垃圾不落地,村里干净了不少,很多城里人也来村里玩。

从抓垃圾分类开始,村民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如今的六角塘村美起来了。村里还建成全国第一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艺术展馆,吸引了各地的参观者。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将垃圾分类这件事儿看得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重要会议还是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问起垃圾分类进展情况,点赞一些地方垃圾分类做法,要求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总书记强调说。

今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

“小时候,我住在胡同里,都是晚上倒垃圾。现在,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这对我们物业管理的要求又高了,管理难度也大了。要加强管理,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总书记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说。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群众说:“从每家每户开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习惯。”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早晨七点半,上海市嘉定区赵巷村的垃圾投放点热闹而有序。

志愿者顾彩娥热情招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赵根发,熟练地扫码登记。“滴”的一声后,赵根发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二维码,在垃圾厢房配置的洗手台前一边洗手,一边对记者说:“月底我的‘綠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分积分,可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上的创新,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如今,上海的“绿色账户”已经发卡500多万张。

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不会烂的就是干垃圾——简明两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几位年轻党员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后表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通过第三方单独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这个市还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开设了混收混运举报通道。市民如果发现混合收运行为,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对于发现混收混运的居民小区,当地将取消垃圾分类小区称号,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举报市民200元的现金奖励。

深圳是我国较早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也创造了不少“高招”——结合当地特点,对产生量大、产生源相对集中、处理技术工艺相对成熟的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实行大类别专项分流处理。

如一些公园绿化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肥料或燃料。全市建成30处中小型处理设施,市政公园绿化垃圾就地就近粉碎回填利用,基本不出园。道路绿化垃圾在绿化树枝粉碎场粉碎后可以沤肥再利用,或送到生物质电厂作为燃料。

对损害生态环境的有害垃圾,全市设置了2.4万个废电池回收箱、1.2万个废灯管回收箱,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分类收运、无害化处理。2018年深圳市回收了72吨电池、135吨灯管。

上海、厦门、西宁、广州等近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

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是推进这件民生“小事”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万事贵有恒——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为绿色发展作贡献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公众都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约三成公众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

为什么不“知行合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介绍,很多居民“不知道怎么分类”“太麻烦不愿意分”,有的认为“前端分类、后端混装混运没意义”,使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度很高,行动力很差”。

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等地就开始建设“城市垃圾分类”试点,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明显成效。

如何让公众了解分类、愿意分类、方便分类?浙江省金华市的农村垃圾分类经验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这个市在农村推行垃圾“二次四分法”——第一次村民只需要将垃圾分成“会烂”和“不会烂”;第二次则由村里的保洁员再将“不会烂”的垃圾再分为“好卖”“不好卖”。保洁员把会烂的垃圾送去阳光堆肥房发酵产生有机肥,“好卖”的进行资源回收处理,“不好卖”的进入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涉及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考验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对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一定要有耐心,逐步引导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指明了方向——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好习惯,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垃圾分类应成为人人皆可为的“举手之劳”。

摘自 新华网

猜你喜欢

分类总书记垃圾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垃圾去哪了
时局图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