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枯燥数学变趣味提高教学质量

2019-09-10汝海敏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白兔当堂差生

汝海敏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出现了厌学想象,所以如何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变为趣味性强的数学学习过程尤为重要。

关键词:乐教;尊重人格;动手操作;多想多说;合作交流 优化教材结构;迁移;鼓励创造;变枯燥为趣味;不同需要

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数学的今天,如何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下面我将谈谈我在“改变枯燥数学变趣味数学”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教师要树立乐“教”精神。

要使学生乐于学,首先教师要乐于教。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愿意献身教育事业。为此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并深入钻研教材,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每堂课力求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不加班加点。想方设法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如果师生之间存在着鸿沟,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回答错了受批评,这就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所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回答错问题或做错题,不指责、不批评,而是设法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时,我让学生做9÷2,有一学生竖式的底下写成了0,我问这个学生:“9减8是多少?”学生说:“9减8等于1”,“你为什么写个0呢?”他说:“因为前面学的结果都是0,所以我写0”。这说明学生错题原因有两个:一是受没有余数除法的负迁移作用;二是对余数的概念还不够清楚。因此,我就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原因,帮助他改正错误。学生感到非常高兴。其次,教师应该真正的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坦诚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最后,把教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尊重差生,使差生也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允许差生在较长时间内掌握某些知识(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2)注意让差生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

(3)课堂上让差生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给他批改作业;

(4)课上多辅导差生,尽量使他们在课堂内完成作业,不占用他们的课余活动时间,使他们和优生一样享受课外活动的快乐。

由于发扬了教学民主,尤其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了每个学生学

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一些学生由“厌学数学”到“喜欢学数学”。

二、优化教材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满堂灌”,加班加点片面追求高分乃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避免厌学现象的出现,我采用的方法是:

1.把握知识的“生长点”,优化教材结构。

我对教材的处理以“精”取胜,重视对知识、素材的重组与提炼,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内部规律上,尽力做到既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比如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由于在解题过程中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稍难一些,教学时,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上下功夫。其过程是:(1)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6只白兔。一共养多少只兔?(2)改变第二个条件,使复习题变成“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3)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4)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5)引导学生想一想:a如果把第二个条件改成“养的白兔比黑兔少6只”,该怎样解答?b如果把第二个条件改成“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该怎样解答?这时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便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抓住了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2.让学生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要想在课堂的40分钟内,人人动脑筋想问题,并能表述自己的看法,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分组讨论。把班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搭配,才能使每组的讨论都得以较好地开展。教给小组讨论的问题,难易适度。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互相争辩,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从多种方法中领会到最佳的计算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巡回在各组之间,指导学生讨论的倾向,抓住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3.在激起并满足学生认识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的发展,就心理方面来说,应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于学生的“乐学”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化“枯燥无味”为 “生动活泼”。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理比较抽象,让学生听讲抽象的算理一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把抽象的东西变成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每2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摆后列出算式。再用7个圆片,每2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分成3份后,还余一个。摆后也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次操作的过程,学生发现分法相同,除法意义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刚好分完,后者余一个,不够再分一份。在计算方法上都是用乘法口诀求商,一个正好是3个2得6,一个是3个2得6多1。通过比较两题的操作过程,同学们找出了有余数除法的特征,余下的数不够再分一份,余下的数就叫余数。因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从学习本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顺水推舟,广泛遷移。

有些数学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类推,教师就不要重复的讲解。我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试试看“16×4+6×3”这个算式会做吗?学生完成后,让他们再想一想:如果把“+”改成“-”该怎样算?如果把“×”改成“÷”该怎样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

(3)开发智能,鼓励创造。

在设计练习题时,注意有效地开发学生智能,鼓励创造,比如下题:0.5×1.25×0.25×0.4×8×2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而且要想出最佳算法。让学生从自己创造性的算法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4.课堂教学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比如:“学校食堂上半年烧煤20吨,------------------。一共烧煤多少吨?”请你补上不同的条件,并列出算式。这样的练习,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尽自己的能力作答,便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满足,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总之,只要教师乐于教,并开动脑筋想方法,就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白兔当堂差生
小学数学当堂训练的设计策略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白兔眼睛红
不怕死的留下
浅谈当堂反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在书上睡觉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
找你算账
白兔白,黑兔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