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养眼” 行稳致远

2019-09-10杨卫国

群众 2019年20期
关键词:养眼赝品眼睛

杨卫国

一位鉴赏名家就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传授心得:他从来不研究赝品,而是每个月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一直盯着古董看,直至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把这叫“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之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这里的“养眼”,意指培养眼睛恒久的专注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对领导干部成长进步颇具启发意义。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只有学会“养眼”、坚持“养眼”,才能练就一双心境澄明、明辨是非的眼睛,也才能格局大气、信仰弥坚。

养眼,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迷眼”。一个人眼睛看到的东西,必然会深刻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便为有力例证。孟子原住在乡郊墓园旁时,他就止不住去学祭拜丧葬之事;当迁至闹市屠夫旁时,就止不住去学买卖屠杀之事;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最终成了大思想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其重要的成长环境,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能做到“不见可欲”心不乱,“非礼勿视”不逾矩。领导干部面临着“五色令人目盲”的成长环境,只有自觉净化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保持与“不洁之物”适当距离,才能不被外物所惑,不偏人生正道。相反,如果被“乱花”迷眼,盯着不该看的东西,则无法固守初心,极易在眼神散乱的地方绊倒。

大如巨蠹白恩培、倪发科喜玉喜石成瘾,小若蝇贪龚爱爱、马超群爱房爱钱如命。他们不少都有着“贫苦的童年”,经过“奋斗的青年”,但都在“上升的中年”里迷惑于乱人心性的“香花”,受惑于掩耳盗铃的“糖衣”,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晚年”。物物而不物于物。过眼之欲不遏,将如初食鸦片一般越陷越深,从而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修炼专注的眼力,是养眼的关键之举、要害之处。如果对从事工作左顾右盼、见异思迁,就无法持之以恒、行稳致远。唯有专心致志,“我的眼里只有你”,才能有所成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余年紧盯一粒种子,为亿万民众解决粮食问题;“云岭工匠”耿家盛,30年聚焦“一把刀”,改进了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专注一片绿,白了头发,绿了荒山,造福家乡百姓。他们面对各种喧嚣与诱惑,眼睛始终专注专一,用一片赤诚、一腔热血为群众打拼幸福生活。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领导干部“养眼”,最根本的是涵养政治定力,练就政治慧眼。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革命陷入低潮,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弥漫悲观思想。1930年初,毛泽东同志全面、系统、深刻地洞察与分析了当时多种矛盾关系,深邃而又有远见地指出革命高潮即将迅速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之后革命形势发展,印证了他的预判。正是无数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能够登高望远、拨云见日,从而劈波斩浪、勇立潮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滚滚向前。对每一个领导干部而言,无论主政一域或身处一隅,唯有心怀远大理想,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信仰信念,眼睛才有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穿透力。我们要经常回看走过的路,比较他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聚力聚焦,执着坚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作者系江苏宿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朱瑾

猜你喜欢

养眼赝品眼睛
对比:让照片养眼的常用方法
大长腿
“养眼”的翻译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里约奥运最养眼的十大欧美美女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