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新闻老题材寻找新突破

2019-09-10代红兵

新闻前哨 2019年6期
关键词:突破口创新

代红兵

[摘要]在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的今天,怎么为一个被大众媒体轮番报道无数遍的老题材,找到一个新亮点和突破口,使之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和政府决策的参考,是各大媒体提高影响力的关键,也是记者日常采访报道面临的难点。本文以《骚扰电话为什么断不了根》为例,从主题、采访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对老题材如何找到最新突破口,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闻同质化 老题材 创新 突破口

一、老题材找到最新突破口的一次成功实践

2018年7月15日长江日报报道《骚扰电话为什么断不了根》,用大量客观事实和数据,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骚扰电话完整的利益链,通过通信技术人员之口,揭开骚扰电话断不了根的症结所在:推销类骚扰电话竟持有相关部门发的合法许可证。为国家相关部门彻底整治骚扰电话提供了明确的解决办法。

报道发出后,众多读者纷纷来电,诉说被电话骚扰之苦。长江日报APP客户端留言达541条,许多民众呼吁“利益趋动下的骚扰电话,该重拳整治”。新华网、新浪、凤凰网等网站和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手机APP纷纷转发,全国很多媒体跟进采访,重点对有资质许可证的骚扰电话进行跟踪报道,《新京报》就此采访了国家工信部。国家工信部于当年7月30日,联合13个部门下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指出,用一年半时间,对有许可资质的四大商业营销电话进行清理和规范,严禁拨打骚扰电话。

在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的今天,怎么为一个被大众媒体轮番报道无数遍的老题材,找到一个最新的亮点和突破口,进行采访和报道,使之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和政府决策的参考,是各大媒体提高影响力的关键,也是记者日常采访报道面临的难点。

《骚扰电话为什么断不了根》报道,从主题、采访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对老题材如何找到最新突破口,进行有益的探索,是老题材如何突破和提升主题的一次成功新闻实践,该报道获得2018年度武汉新闻奖三等奖。

二、关注方向“新突破”,挖掘老题材“盲区”

如今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全国新闻媒体之间新闻资源同源化显得由其突出。如何跳出老旧的采访流程和架构,在采访主题上充分调动记者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散性思维等业务讨论,从而深度挖掘和升华,使之有“新突破”,做出有新观点和新提升的新闻报道,是媒体人每天都面临的一道难题。

2018年4月,长江日报经济部部门业务会上,碰撞出了一个选题:骚扰电话。这是个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是受害者的老选题,怎么做出新意?成为此稿能否立起来的关键。其实,几年来,就不断有媒体报道其中隐情、揭发现象后的黑幕,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和历史报道发现,此前的新闻各有不同角度:有从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着手的,有从各种暗访切入的,同城纸媒战线记者也就武汉骚扰电话整治寫过多次,湖北日报还推出了暗访地下电话产业链的整版报道。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也做过多次报道。2017年8月,一个月内,新华社连发两篇报道:《谁在打、怎么打、打给谁——骚扰电话牛产链条调查》,以及《骚扰电话治理为何“按下葫芦浮起瓢”——工信部回应骚扰电话治理三问》。

但是,这么多的报道之后,我们仍然每灭被骚扰电话所打扰,骚扰电话已然成为社会“公害”,这个问题怎么就解决不了呢?部门在开会讨论这个选题时,提出一个疑问,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那么难,都排出了时间表,骚扰电话的治理,难道比扶贫还难?骚扰短信也曾经肆虐过,后来得到了大规模治理,社会危害性急剧降低。发骚扰短信,一个人背个发射装置,在街上边走边发,隐蔽性强,治理起来应该比骚扰电话难度大得多,这个问题都能解决,治理骚扰电话是技术手段达不到?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为什么骚扰电话断不了根?这是《长江日报》作为媒体,第一个发出了这样的质问,这也成了此稿的“亮点”和“灵魂”,也就是此稿在主题上的一大“新”突破口。这也是见报后,能立即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凶所在。

三、采访角度“新突破”,收获崭新素材

骚扰电话已成全国性公害,公开报道很多,但深入核心采访非常网难。一般来说,骚扰电话报道的大致采访流程是,记者找相关通信管理部和运营商的宣传部门,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凶,这种常规采访方式,记者能获得的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和素材不多,发现“突破性”素材的机会更是几乎为零。通过深挖采访渠道、创新采访角度,这次报道得以找到新的路径,使老旧报道题材在素材上展现出重大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是此次骚扰电话报道过程中的一次成功探索。

此次报道的采访曲折又艰难,相关部门尽可能地婉拒和推脱。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记者才得到与相关技术人员面对面“请教”的机会。当时记者根本没有写成稿件的奢望,只是抱着能把骚扰电话这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调查清楚的想法。

这一选题对记者来说,采访难度最大的是技术问题,归结为三个:骚扰电话为什么管不住?能不能管住?有何办法管住?于是,记者抱着学习的心态,像个小学生似的,到最基层的技术部门去采访,准确地说,是去“请教”。比如,运营商怎么能破解骚扰电话?目前所用到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有哪些?他们讲了超频(一个小时内呼叫的次数)和超短(一次接电话的时间)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并请他们当场演示怎么在网络上监管骚扰电话?有哪些看不见的监管难点?通常怎么解决?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在技术层面上分辨打来的是否是骚扰电话,这个看似非常深奥的技术问题,对运营商早已不是问题。问题的症结居然是:明明知道是骚扰电话,却不能管理,也就是不能像普通电话那样停掉。因为——有许可证,准确地说,是有合法打骚扰电话的许可证。

这是让几乎所有运营商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最为头痛的事。采访到此,记者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之前所有媒体报道中都没涉及到的“新闻点”,也就是主题能立起来和升华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准确掌握这些有许可证打骚扰电话的所占比率,以及同定证据,记者让技术人员把有许可证的合法打骚扰电话的公司罗列出来,拍了照,并把前几名的武汉公司的名称及每周打骚扰电话的次数记了下来。比如,武汉某公司座机一周之内呼叫23281次,平均一天呼叫3403次,且有许可证打骚扰电话的占比相当大,占到日前营销骚扰电话的一半左右。

四、表达方式“新突破”,为报道增添亮色

《骚扰电话为什么断不了根》这篇报道见报后,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与选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来表达,密不可分。

该稿正文之前,有一篇读者来信。用读者来信的方式,引出市民对骚扰电话这一公害的深恶痛绝,以及对骚扰电话何时能断根的期盼,更能起到扩大共情磁场、化龙点睛的作用。最初,是准备采用一位著名武汉文化名人的来信,他有过差点被骚扰电话所骗的经历。后来,记者偶然遇到武汉市参士室“市民参士”胡全志,说起骚扰电话,他一肚子苦水要倒。于是,记者认为,采用胡全志的读者来信,更具代表性与广泛性,更有力度。且胡全志作为政府参士,在与市民交流的多个微信群中,就骚扰电话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作了相当深入的调查,他写的读者来信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另外,该报道义字风格上客观、冷静,陈述过程有理有据有节,也为这一调查性报道增添亮色。

猜你喜欢

突破口创新
日本人如何寻找“一带一路”突破口
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突破口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寻找突破口巧解算式谜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