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低层径向风异常活动对广东降水影响的原因探究

2019-09-10张吉民苟杨彭科曼

今日农业 2019年7期

张吉民 苟杨 彭科曼

摘要:利用1979——2018年ncep资料及广东86气象站降水资料,使用合成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对南海低层风异常活动对广东降水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南海低层径向风异常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关系密切。当副高活动异常偏强偏西(偏弱偏东)时,有(不)利于南海低层径向气流的增强;副高的异常活动也使来自印度洋的偏东显著气流的转向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气流对广东水汽和能量输送,并最终对广东同期降水的形成条件产生影响。

关键词:南海低层径向风;副热带高压;广东降水

中图分类号:P426.6

文献标识码:A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2.5°×2.5°风场、位势高度场和垂直速度场资料,数据时间跨度为1979-2018年。降水实况资料为1979-2018年广东省86个业务台站。

1.2方法

通过对位势高度、环境风和垂直速度等要素的合成分析,初步探究南海低层风演变对降水影响的可能机制。

2对广东降水调控的可能机制

2.1选取代表年

如图1,为1979-2018年南海6月径向风指数RWS的变化序列。可见,径向风指数RWS有明显的年际或年代际变化,其中最大值为2.07(1998年),最小值为1.34(2004年)。对RWS指数按其值大小顺序排列后,取RWS最大的1998年、2005年、1994年为南海6月低层径向风异常偏强代表年;取RWS最小的2004年、1990年、2009年为南海6月低层径向风异常偏弱代表年。后文将通过对偏强/偏弱代表年的合成分析、对比分析探索低层径向风异常对广东降水调控的可能机制。

2.2径向风异常对降水背景场的调控机制

从强弱代表年500hPa合成高度场(图2)来看,广东以北的25°-30°N区域在偏强与偏弱年均未受槽脊系统影响,虽在35°N以北存在形势差异,但该区域系统异常并非影响广东降水的主要因素。分析25°N以南形势可见,105°E以西均受南支槽影响,且槽底均维持在孟加拉湾一带,异常偏强与偏弱年差异不大,而105°E以东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其中异常偏强年,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外围575线最西端可伸展至中南半岛沿海,南海均受副高外围环流控制;而异常偏弱年,575线仅西伸至巴士海峡以东,此时南海500hPa高度梯度明显小于异常偏强年。可见,影响南海径向风異常的重要因子是副热带高压。当副高活动异常偏强偏西时,南海受副高外围气流控制,有利于径向气流的增强。

从强弱代表年850hPa合成风场(图3)来看,主要影响系统的差异也集中体现在25°N以南、105°E以东区域。由上文可知,受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影响,中心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系统影响范围也出现相应变化。其中异常偏强年,该反气旋系统可影响至吕宋岛至我国台湾省一线;异常偏弱年,该反气旋系统较偏强年东退约10个经度。这使来自印度洋的偏东显著气流的转向位置发生了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同一时期我国广东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异常偏强年(图3a),显著偏东气流的转向主要发生在南海上空,从而使得广东上空西南风异常偏强;异常偏弱年(图3b)显著偏东气流的转向异常偏东,位于吕宋岛以东,这使得转向后的气流无法通过广东上空,从而不利于强水汽和强能量向广东上空输送。

从强弱代表年850hPa垂直速度差值场(图4)可见,广东全省均处于负值区,其中粤西存在小于-0.04Pa/s的差值中心。这表明,广东上空850hPa垂直上升速度在异常偏强年与偏弱年有明显差异。其中,南海6月低层径向风异常偏强年垂直上升速度表现出异常偏强的特征,且粤西地区这种差异表现更强,更有利于降水的产生。

综上所述,南海低层径向风异常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关系密切。一方面,当副高活动异常偏强偏西(偏弱偏东)时,有(不)利于南海低层径向气流的增强;另一方面,副高的异常活动也使来自印度洋的偏东显著气流的转向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气流对广东水汽和能量输送,并最终对降水形成条件产生影响。

3结论与讨论

影响南海6月径向风异常的重要因子是副热带高压。当副高活动异常偏强偏西时,南海受副高外围气流控制,有利于径向气流的增强,而偏弱年无此特征。

南海6月低层径向风异常偏强年,来自印度洋的显著偏东气流的转向主要发生在南海上空,使广东上空西南风异常偏强;偏弱年的气流转向位于吕宋岛以东,转向后的气流无法通过广东上空,从而不利于强水汽和强能量向广东上空输送。

南海6月低层径向风异常偏强年,广东850hPa垂直上升速度异常偏强,更有利于降水产生。

参考文献:

[1]曾庆存,张邦林.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季风[J].大气科学,1998.22(6):805-813.

[2]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23(3):257-266.

[3]吴尚森,梁建茵,李春晖.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 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s1):25-36.

[4]丁一汇.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5]胡鹏,陈文.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前期东亚冬季风异常的关系以及ENSO的作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23(4):401-412.

作者简介:张吉民(1990-),贵州省都匀市瓮安县,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中短期天气预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