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2019-09-10张光仪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能力语文

张光仪

摘 要:“一个没有创新潜质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者,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要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中学教育这块主阵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性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工作。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式,课始就吊起学生胃口;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把教学中“死”的知识用“活”的办法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唤起他们创新的意识。在学习郑振铎《猫》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回家时,观察家里或邻里家的猫,看看它有些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回家观察纪录,纷纷写了观察日记,一个比一个细致,一个比一个的精彩!在上《猫》一课时,同学们因为有了第一手的观察材料,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还创造性的提出很多书上没有的材料。

二、变手段,培养创新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生环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上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在幻灯片中加入春花、春草等图片,形象直观,配上鸟叫声、牧笛声,以及春风、春雨等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

三、营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课堂上教师可以尽量采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谁能说说?”、“谁想谈谈?”、“谁能把想法告诉大家?”只有这样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才能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在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我带组织同学们到校外去观察各种花朵等,使学生感受到花的美丽与变化。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花会大多是红色的?”“为什么变色芙蓉会变色?”……在这样的氛围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学习《爱莲说》时,鼓励他们发现。学生提出“莲花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所有的莲花都是中通外直的吗?”“牡丹为什么会被称作富贵之花?”……孩子们凭着已有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很多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重探究,提高创新素质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在教学中交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与习惯,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同时把课堂内容延伸到与之相连的现实生活或相关领域的新知识。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状态,疑难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多向交流信息而解决。如学习古文《孙权劝学》一课时,先问同学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吕蒙找什么借口推辞,最后孙权又是找的什么理由劝说?如果你身边也有不想学习的人,你会怎么劝说他?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在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总之,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更高层次的独创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教育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全书》 金明主编

[2]《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作者:郑正良、汤登仲

[3]《教学理论》 作者:施良方 崔允漷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嵇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创新能力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