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学对摄影艺术的影响

2019-09-10孙昊飞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美学

摘 要:摄影是发现和记录美的一种手段,在一瞬之间将最美的画面定格下来。拍好一张摄影作品除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简言之就是要有捕捉美的能力,将拍摄者的思想和感情以艺术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为观者带来美的体验与艺术价值的传递。

关键词:摄影创作;美学;艺术情感

摄影术诞生于1837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面世意味着又多了一种艺术的方式观看世界,为艺术的发展和丰富带来一个新的可能性,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开通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摄影术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同时又与人们文化修养的提升密不可分。人们对于美学的探索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促使摄影术的不断完善,使摄影形成了包括风光、纪实、人像、静物在内的多种门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更迭,摄影又产生了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自然主义、主观主义等不同的流派。可以说,美学的发展与丰富,极大的影响着摄影技术与摄影创作的创新和角变革。

1 美学对摄影角度的影响

在摄影创作中,艺术家对美学的差异性理解产生了摄影创作中角度的不同,会使同一内容的摄影作品展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画面语言的侧重点,这也可以解释“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幅照片”这句话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了。同理,欣赏同一幅摄影作品的观者怀着不同的心境,自然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想法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者心中也必然会有一千个卡蒂埃布列松。

节奏感是摄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一幅照片之所以能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力或舒适感就来源于画面的安排和协调,所谓节奏感便是指一张作品构图、光影、画面内容统一和谐,能生动有力地传递出其中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更容易传递摄影者的美学态度,引起观者的共鸣,启发观者的审美思考和感情认可。对一张照片不同的解读也体现出人们不同的审美表达,根据人们对摄影艺术的不同需求和大众审美的差异性也间接影响着摄影流派的发展和摄影趋势的变化。

在美学造诣上的差异性使摄影家们形成自己不同的摄影风格,甚至自成一派,正式在这种自由包容的艺术发展大环境下使得摄影艺术也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艺术摄影在文化艺术的宝库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国摄影大家郎静山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鹿苑长春》就带有先生浓厚的个人风格,他开创了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作品中蕴含着中国山水意蕴的自然美,画面犹如传统的水墨画一般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味道,这种风格的独特性让观者极易辨认出老先生的影作。这幅作品之所以能给观者带来和谐的美感,一部分便是由于画面协调的节奏感,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及重点清晰的画面语言使整张作品充满张力,模仿绘画的朦胧效果处理使郎式风格凸显出来,也使郎先生的审美态度完整生动的传达给观者。当然,不同的观者对于这幅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幅作品传达出佛家幽静、空悟的禅意,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幅充满自然生趣的风光写意。无论哪种解读,都是观者在接收到的美学传达中注入了自己的艺术感悟和情感理解。

2 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摄影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学,在早期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和渗透,而在后起之秀的摄影艺术中,也逐渐兴起与传统美学的融合,受到当代摄影师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外在的形式美还是内在的意蕴美,都是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拍摄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方式。

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摄影创作的外在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还是崇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平衡思想,都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和谐及造型上的美感。所谓均衡、调和并不是指一味的追求对称,而是指摄影作品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呼应、对照,不仅指构图上的平衡,也包括画面中光线、色彩、影调上的和谐。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的“留白”也使绘画和摄影创作中常见的构图处理方式,摄影中也常常借鉴山水画中的章法和原则,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疏密有致,布局合理,从而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我国传统摄影美学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形式感,也要表现出其内在的意蕴及情感。“意境”是充满着哲学韵味的表达,也蕴含着道、儒两家丰富的审美文化,“意”与“境”既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在给予观者视觉上的震撼和美感上的惊叹之余,还会带来艺术与内涵的思考及观念与思想上的共鸣。它将摄影师的思想和感情隐晦的藏于作品中等待人们挖掘,是作者主观意念的传达和美学态度的展露。摄影作品是否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衡量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3 摄影技术对传统美学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摄影技术也进行了革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摄影创作的领域和题材也得到拓展和丰富。小型相機的诞生更方便人们随身携带,街拍和纪实摄影变得大众化和日常化;镜头的升级和种类上的丰富使人们既可捕捉百米开外的野生动物,又可清晰定格近在咫尺的花蕊;三脚架和快门线等辅助工具让速度“凝固”、将星空尽收于狭小的屏幕中。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美学史上的巨大飞跃。

美是属于大众的。摄影技术的发展,将原本属于贵族的艺术转变为平民的“玩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携带相机捕捉身边的日常,在网上分享图片交流心得,手机摄影的发展也间接地将传统美学引向大众化。但是,无论技术怎样发展,不变的是摄影师观察和捕捉美的能力,只要美的情感需要宣泄、美的表达需得以寄托,摄影这门艺术就会与人们的生活无法分割。

4 结语

摄影艺术的创作与分享就是一个发现美并传递美的过程,一幅摄影作品通常承载着拍摄者的情感和思想,并期望找到能与自己在审美和艺术的世界中产生共鸣的人,这正是体现摄影艺术价值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文方.摄影美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李丽莎.论画意摄影与传统山水画间的传承与出新[J].大众文艺,2017(02):186.

[3]聂劲权.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新画意摄影[J].美术研究,2018(04):121-122.

[4]司雨茜.摄影艺术创作中形式美的作用探析[J].艺术科技,2016(04):251.

[5]肖晓良.试论绘画对摄影的影响[J].今传媒,2014(06).

作者简介:

孙昊飞,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18级研究生。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生态美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生态美学引论》评介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黑之新篇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