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0王远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村民

王远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更是建设文明乡镇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基石。笔者开展“郑州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调查”,共收到1108份答卷,剔除无效、孤证等情况,得到126份有效样本。

一、调查情况

(一)政策宣传方面

政策的宣传关系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虽然72.22%的群众通过村镇的宣传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但其宣传效果并不好;52.38%的群众表示对乡风文明的了解不多,21.43%的群众仅知道国家有这项计划。

(二)精神风貌方面

精神风貌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能力、气质、思想、道德、觉悟等方面的外在表现。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文明示范村是乡村比较成熟的评选活动。村镇在普及农民继续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只有9.52%的村镇开展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政府缺乏对评选细则、整改方案的公告。据网络公开信息显示,郑州市文明办从2014年开始举办文明村镇评选活动,至今仍有77.78%的村民对如何参与精神文明评比及参评指标情况不甚了解。在浏览器中输入关键词“评选郑州市级文明单位(社区、村镇)的通知”或“郑州市级文明单位(社区、村镇)的申报”,很难找到具体实施文件。

(三)移风易俗方面

通过对性别、年龄、不良风气选项的交叉分析,可以详细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的男性、女性对于乡村不良风气的认知情况。首先,高价彩礼与铺张浪费之风最为严重。19%的18~40岁男性、12%的41~60岁男性、11%的40~60岁女性普遍认为高价彩礼不合理,这说明普遍的高价彩礼现象给男性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与负担。其次,赌博之风盛行。女性对聚众赌博的认知比男性偏高,61.54%的18~40岁男性、55%的18~40岁女性、61.9%的40~60岁女性选择了该项。最后,拉票贿选与封建迷信活动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干部以身试法,践踏民主法治,污染淳朴乡风。男性是中国传统家庭主要劳动力与绝对话语权的拥有者,许多迷信活动也多由青壮年男性參与,因而更易受迷信思想的荼毒。35.9%的18~40岁男性认为乡村的封建迷信活动比较严重。

(四)政治民主方面

政治民主化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集体议事的重要事项。目前,65.05%的村庄创建了村规民约,甚至16.67%的村镇已经比较完善。53.17%的乡村兴建孝善理事会、50.79%的乡村兴建道德评议会、45.24%的乡村兴建村民议事会,从法制、道德的角度双管齐下,维护乡村治安与纯洁风气。

(五)文化繁荣方面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较好的是占比60.32%的文化墙与占比40.48%的文化活动广场。占比18.25%的农村书屋、15.87%的农民课堂及4.76%的儿童乐园建设情况说明了文化设施建设缺乏对儿童与成人继续教育的关注。虽然农村已经建设有一定数量的文化设施,但村民的娱乐消遣仍以打麻将(65.08%)、看电视(52.38%)为主要形式,这可能是文化设施与村民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农民群众对教育投入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思想认识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

从政府与村镇干部角度而言,其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很多村干部认为,只要农村的经济发展了,自然会促进精神文明。其次,“面子”工程盛行。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缺乏对农民群众实际情况的考查,因而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18岁以下及40~60岁群众受智力水平、文化水平、视力与身体状况的局限,很难从文字宣传中得到信息。最后,政府与村干部对村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需求了解不够。尽管乡镇政府组织有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但群众热情不够,娱乐方式更显单一。走访中,许多社区村民表达对广场舞等通俗文艺活动的渴望,但大多为自发组织,缺乏政府引导和管理。从农民角度而言,缺席“主体”的角色位置,没有主人公意识,缺乏必应的责任与义务。从乡贤、党员干部角度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协同村干部、扶贫工作组从物质扶贫到精神脱贫相结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信任关系的缺失

信,是一个人追求独立个体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德行。宋代儒学集大成者程颐曾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由此可见,诚信是做人的基础。然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利益关系,破坏了传统宗族“信”的观念。许多人为了追求片面的、暂时的经济利益,破坏了契约与协议。农村的不信任关系表现在政府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政府与法律在维护村民的权益或执行力的差距,导致村民对村镇干部甚至政府的决策产生质疑。从村民群体而言,当前乡村的人际关系多以“人情+经济利益”的模式存在,甚至在多子女家庭赡养老人问题上,都需要以“民事调解+签订协议”的形式来确保,以此也间接说明了人际信任关系的崩塌。

(三)传统文化的破坏

市场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加剧了市场经济价值观、消费观对封闭单纯的农村的冲击。农民迫切希望融入城市,寻求精神归属,因而更容易选择抛弃传统的乡村文化。年轻一代由于受到城市简化文化的影响,对比较注重仪式感、庄重性的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因为对乡土文化中糟粕思想的反感,进而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唾弃与厌恶情绪。

(四)文化教育主体的空心现象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而乡村文化教育主体中青壮年的流失,更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没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户籍松动、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精英开始往城市流动;随着乡土人伦关系的崩塌与结束,以此为依托的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土崩瓦解”,进而退出乡村文化的中心位置。

(五)保障机制的缺位

目前,郑州市建设乡风文明,主要依据《郑州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实施方案》中关于精神文化部分的内容,缺乏配套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考核讲评等规章制度。

三、思路与对策

针对思考与借鉴国内外建设乡风文明的路径与方法,笔者提出构建郑州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城乡为一体,以乡村为重点;以传统为基石,以时代为契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支持鼓励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代表的乡村精英返乡创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工作;以城市帮带农村,重点提升农村区域发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

(一)坚定党的领导,推进民主法治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及法治的宣传教育,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农村议事机构是实现民主法治的重要举措。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法治明确是非、以德治教育感化、以自治消除矛盾,将习惯变自然,从被动遵守到自觉行动,才能实现村规民约、转变乡风的根本目的。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精神风貌

强化思想道德、精神文明风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民众的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是非观念、生态文明思想要从未成年人抓起。充分发揮乡贤骨干模范社会示范作用,构建学校、家庭、乡村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将村民诚信、守法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法治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用法律的威严来增强守法、诚信的自觉性。坚持积极、稳定地宣传脱贫励志、勤劳勇敢、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与典范事例,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与舆论,引导群众抵制懒惰思想的诱惑。

(三)勇破陋俗,弘扬新风

建立健全“一约四会”章程,以移风易俗为契机,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破除封建陋俗。将孝善敬老与摒弃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相结合,通过道德讲堂与道德议事会、法律小课堂等道德与法律实践活动,清扫农村的不良风气影响。将破除封建迷信与引导民俗文化相结合,推广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升文化自信与民众凝聚力。

(四)致力教育与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农村文化百花齐放

注重农村义务教育,提升社会整体学习、教育氛围。充分发挥郑州市高校优势,注重高校专业与农民职业教育、素养教育相结合,促进高校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结合民众需求、时代特色,建设地方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传统民俗活动,打造乡村名片,创建精品特色和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线路,增加乡村旅游历史文化、休闲健康的意蕴。

(五)健全组织管理,考核奖评长效保障机制

不断健全完善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目标投入、监督指导、考评激励、后续管理前中后三级六项工作机制,着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常态长效化。通过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以政策方针与目标要求为行动指南,大力宣传、发动社会人才与资金投入。完善、量化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激励工作热情,后续管理、保证文明建设工作的稳健性、持续性与科学性。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即构思乡村长久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切实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为谱写出彩郑州提供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的助力。

【课题来源:郑州市社科联课题,ZSLX2018243 郑州市乡风文明建设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农村乡风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