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ECD教育公平政策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2019-09-10许淑雯

速读·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启示政策

许淑雯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它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关注的重要内容。OECD发布的一系列教育公平报告,深化了成员国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梳理OECD的教育公平政策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上教育公平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丰富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理论研究,并为我们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OECD;教育公平;政策;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OECD近年来也十分重视成员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其教育政策相关报告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因此,通过梳理学习OECD教育公平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推进教育公平政策制定与实践。

一、OECD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历程

OECD成立于1961年,主要关心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也为成员国在制定国内政策、确定其在国际事务活动中的立场上提供帮助,被誉为发达国家的“智囊”。目前有34个成员国和若干个对话合作国。自OECD成立以来,教育公平就是其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但由于在不同阶段OECD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理解,所以教育公平政策也有阶段性特征。

(一)1960s—1980s:社会需求驱动下的教育公平政策

20世纪60至80年代,OECD还未成立专门研究教育问题的部门。其对教育的关注主要受到早期人力资本观念中教育投资对经济生产力作用的影响。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和数学教育來提高人的科学技术能力。受社会需求驱动,教育公平政策具有除经济目标外更广的目标。OECD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不仅包括个体的教育机会,也包括教育的社会前景。这期间OECD发表了一些教育公平的报告,如《平等教育机会》(1971)《教育中的女性》(1986)《残疾青年:走向成人的权力》(1988)《一所学校,多种文化》(1989)等。从报告标题可以看出,这个时期,OECD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涵盖了残疾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女性教育等问题。虽然这个时期教育政策中也有诸如培养“具有弹性、适应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工作者,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收入的工作者”这种人力资本理论影响下的个体教育公平的解读,但总体而言,这期间,OECD把个体教育机会均等置于社会这一更广的背景下实践。教育主要是一个社会民主词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生产力的公民,教育的经济结果是推动社会的民主、和谐。

(二)1980s—1990s中:经济驱动的教育公平政策

80年代开始,青年就业成为OECD成员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受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欧的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经济增长持续低迷。90年代以后,以IT生产为标志的知识经济迅速膨胀,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就业问题成为OECD教育领域研究中的焦点,教育承担着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角色。OECD的教育政策开始走向经济驱动,重视教育公平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期间OECD陆续发表了《残疾青年:从学校到工作》(1991)《面向所有人的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1992)《OECD成员国的教育和平等》(1997)等报告。这些报告中,教育公平被赋予了市场的逻辑。尤其在1992年《面向所有人的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报告中,OECD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所有人。大量未开发的人力资源,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在市场逻辑下,教育公平与个体的生产力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联系在一起。

(三)1990s末—至今:数据驱动的教育公平政策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被确立,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速,OECD的教育公平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的扩展并没能保证弱势群体与普通孩子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享受相对均衡的教育质量。同时,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背景下,OECD的教育公平政策更注重用数据说话。OECD把政策制定引向一种“数字路径”,把更广的关于教育目的哲学讨论排除在外,取而代之是的一种输入—输出系统。OECD开发了许多的项目,包括INES、PISA等国际数据比较项目,旨在把更多的资源应用于数据的收集与比较,尤其是教育公平和成果的数据。

二、OECD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OECD教育公平内涵:公正与全纳

2007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的两个维度:一是公正;二是全纳。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较准确地阐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

1.公平作为一种公正

公平作为一种公正,是指个人的社会背景,如性别、社会经济条件、宗教信仰等都不应该成为获取教育权利的阻碍。探讨公正这一维度,OECD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校内和校际差异以及成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据OECD调查,其成员国中影响学生成绩最大的因素是学生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与个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关,也与同校其他学生的社会背景有关。

2.公平作为一种全纳

全纳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某一最低标准的教育,意味着学校需要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创建公平的供给系统。从全纳维度,OECD主要关注2个问题。1.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OECD认为普及义务教育非常关键,早期教育的不公平会加剧后续教育的不公平。2.辍学问题。在很多成员国,取得高中学历被认为是进入劳动力市场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最低要求。那些没有取得高中学历的青年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的危机。全纳意味着完善教育体系使这些学生重新纳入教育系统。

(二)OECD教育公平内涵特点

1.重视结果公平与结果使用公平

当国内学者的教育公平观还停留在胡森提到的起点均衡论和过程均衡论时,OECD的教育公平观已经进入了结果均衡论及结果使用均等论。OECD十分重视教育结果的均等。根据PISA2000的调查结果,在PISA中表现良好的国家都将教育政策的重点由教育投入公平转向教育结果公平。除了重视结果公平外,OECD还格外重视教育成果使用的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教育成就的平等,也意味着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更广泛的社会中达到一种平等。比如,教育中性别公平不仅包括女性获得正规教育的机会,还包括女性教育的经济、社会结果。

2.重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统一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公平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矛盾的,公平优先就会导致效率的降低,而效率优先则会对公平损;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相互依存促进的。OECD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不矛盾的。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教育效率难以直接检测,但是根据效率的含义——投入/产出,教育效率可定义为教育投入/教育产出。由于教育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与精神投入,教育的产出包括经济产出和精神产出,因此教育效率又可分为教育经济效率与教育精神效率。OECD认为教育公平有助于促进教育效率,因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经济效率,也能通过提高教育精神效率带来社会效率。

三、OECD教育公平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OECD多数成员国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与OECD在教育政策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也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过程中,OECD教育公平政策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教育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以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OECD关于教育公平的分析和政策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展开的,把教育公平问题放在一个广泛的社会现实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来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一部分要归咎于历史原因。因此必须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当前教育中的制度性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导向,因此要通过制订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来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使教育公平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有突出的体现。比如,改变不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阻止权力和金钱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将倾斜农村、倾斜中西部、倾斜弱势群体的原则变成更有力的行动,反过来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二是保障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迈向教育结果公平及结果使用公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教育投入总量大,但人均水平较低。《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其基本内涵是: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因此,为有效衡量并缩小校际教育差距,要更新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确定教育生均经费底线等。我们强调机会公平和过程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对结果公平的忽视。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那么这些地方就需要在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基础上把结果公平作为重要政策内容;欠发达地区要在保障机会公平的基础上向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迈进。OECD在向其所有成员国的政策建议中提到,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这样的教育参与和机会的增加将是没有意义的。

三是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从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者进入到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及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推进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从教育结果公平的角度来看,应加强教学监控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全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关注受教育者的技能学习情况还要关注教育者的心理状况,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适时干预以疏导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使受教育者在关注就业教育的同时也肩负起社会责任。

四、结语

值得肯定的是,近十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教育的过程公平,尤其是在资源分配上,向农村、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人群倾斜,教育公平关注重点慢慢由机会公平转向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采取这样一系列措施的同时,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公平的社会政策并没有得到有力清除,重点支持政策有增无减,“马太效应”在贫困地区凸显出来。所以推进教育公平必须系统考虑,统筹政策安排,将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根本清除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向结果公平和结果使用公平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戴云.走进OECD教育公平政策的视野[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82,86.

[2]蒲蕊.经合组织国家教育改革中放权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1):69.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启示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