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人间礼物盛开的羊羔花(评论)

2019-09-10孔占芳

青海湖 2019年1期
关键词:格桑藏族诗人

藏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丰盈着世界文学的地理文化空间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藏族文学中的汉语文学创作和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出现了阿来等一批中国当代文坛知名作家,2015年《阿来研究》集刊创刊,形成了以阿来为研究对象,辐射整个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专门研究科研力量,创作和研究齐头并进。藏语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受语言阻隔,鲜少为汉语世界所熟知。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以及汉藏双语翻译人才的大量出现,藏族母语文学渐被译介到汉语世界,使藏族母语作家作品的阅读与研究成为可能。《居·格桑的诗》就是由青海作家、翻译家龙仁青于2012年翻译出版的汉语诗歌集。由于本人对藏族母语作家创作情况知之甚少,故仅谈谈阅读此诗集的一些感受,请教于方家。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的居·格桑,是介于藏族母语创作第二代与第三代之间的作家,创作出版母语诗集《雪乡风》和诗歌理论研究专著《诗歌论》,是一位受到严格、规范、全面的藏语言文学训练的学者型诗人,其作品曾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项。

居·格桑出生于青海最具藏文化底蕴的果洛,达日草原文化与藏族传统文化的濡养,使他的诗歌创作整体呈现庄重、舒展、优美的特点。因为生活在藏文化中心,较少感受到文化的交互、碰撞,他的心灵是安适的,思考更多的是对宇宙、历史、人生、生命、情感的体验与感悟。

一、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挚爱情怀

《居·格桑的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抒情、叙事与议论相交织的诗歌创作,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善讲故事的藏族阿尼,将青藏高原上生活着的藏族人的宗教历史、生命体验、人生情怀娓娓道来。

1.对纯净、自由世界的向往,对祖先、高僧大德、恩师、至亲好友的敬意与感恩

居·格桑用一颗玲珑诗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审视着他的胞衣之地———在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滋养下的高天厚土。在这个绿草如茵、雪山环抱、空气清新的世界里,生活着诗人的族人,他们有着强悍的精神、高贵的灵魂、信守承诺的品质,恪守着男人的尊严(《祖先的故事》);这里有诗人四岁的儿子,笑容像“阳春风中的鲜花”;这里有“不懂得假装的黑眉毛”下“一双没有阴影的清泉”般眼睛的牧羊姑娘(《牧羊姑娘》);这里的露珠是“攀援到刀剑上的/生命的晶体”“纯洁”“无瑕”,勇敢、无畏,是“修佛者/瞬间的呈现”(《草尖上的露珠》);这里的云、风、鱼自由自在,诗人小心呵护,祈望不要被外界打搅:“一切美好的东西/让它们永世无碍!”(《观》)。这些诗歌写出了充满纯洁、童真、轻松、自由的现实生活状态。

感念着生活美好,用最真挚的情感感恩生命中的馈赠赐予,感恩就成为诗人诗歌创作的最初源泉。《藏人·阿妈·嘛呢》是对阿妈念诵嘛呢祈福于子女、家庭乃至人类的赞颂,歌颂阿妈对传播藏文化的功绩。嘛呢是“藏人阿妈送给子女们的/希望和祝福”,是“藏人阿妈送给全人类的/伟大的欢乐和和平”。诗人独具观察生活的慧眼,将阿妈念嘛呢这样最为平常不过的日常行为采撷入诗,以小见大,发掘出阿妈的伟大,如不是对阿妈报着深情感恩,这样的诗情怎能流淌?

对自己的人生有启发指导的高僧大德、诲人不倦的老师,诗人自然不胜感恩。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藏族诗人无不顶礼膜拜,也有无数诗人、作家、翻译家用诗歌、小说、译作纪念、感恩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格桑的诗《仓央嘉措》同样给予极高的评价,从佛教与政治地位而言,他是“从布达拉金顶射出的一束强光”,从寻访转世灵童的神奇身世而言,他是“在拉姆拉措湖上显影的一行草书”;从传经布道、文学创作而言,他是“如山堆积的典籍的高处/升起的彩虹”。对仓央嘉措传奇的人生,诗人给予自己的理性的理解:“世界只有手掌大小/却难求共同的命运”“你背负着大山的秘密……给历史打了一个结/离开”。纪念诗《根敦群培》,刻画了根敦群培———一位清醒的现实思考和批判者的诗人形象。《思念》是纪念老师的一首诗歌,感念老师“如一颗星星那样闪耀过”“像野花一样灿烂地绽放过”“在奶桶里飘摇成一支歌/在马蹄里散落成一首诗”。

2.对爱情的描摹与歌唱

格桑有許多诗是对爱情的描摹和歌唱。其中最凄婉缠绵的是抒情格律长诗《思念之歌·杜鹃啼鸣》,全诗29节,运用比兴手法摹写了对没能联结成姻缘的“妹妹”的思念、牵挂和疼爱,情感凄婉、哀怨,缠绵悱恻,动人心弦。诗歌采用铺排的手法,从妹妹出嫁时的恬静美丽、出嫁后的担心牵挂起笔,细描了无论晴日雨天、春夏秋冬、白昼黑夜,无论牧歌原野、清流鲜花,都睹物思人,忧思难忘。“清晨煨桑的时候/也对你不能忘怀/第一缕清静桑烟/供奉给你的护法”“晚间诵经的时候/也对你不能忘怀/第一声真诚的祝福/祈愿给你的命运”。无法驱散思念悲伤,只能将情思寻找寄托,但“思念宛似那山峰/没有坍塌的时候,泪水就似那雨水/没有转晴的一天”。这应该是爱情中只有爱、没有恨,只有真情、没有批判的爱情绝唱。

由75首长诗组成的《一路花语》中,绝大部分诗歌描写爱情,初恋、热恋、失恋、单恋、迟到的爱、错失的爱等爱情的各个阶段都有描写,或赞颂、或告诫,或劝慰、或引导,或陈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尽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情感真挚,描写细腻。比如描写爱情的炽烈:“若能和相知的人儿/常相厮守/不羡慕上界的天堂/也不怕下界的地狱”;又如错失的爱:“卓玛向我倾诉衷肠时/没有向卓玛敞开心扉/向着卓玛表达心迹时/卓玛早有了新的归宿”;再如对爱情的赞颂:“心仪的姑娘的心儿/是妙音女神的琴弦/用爱的手指弹拨/会发出幸福的乐音”。如此等等,在这两首长诗里,显示了诗人的激情和才华,以及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这种有节制的诗情与民间格言式的艺术形式,新颖别致、通俗易懂、富于节律,深受仓央嘉措诗歌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应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3.关注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格桑在抒写着藏文化丰富的内涵,也在思考着其传承与延续。他发现阿妈念诵的六字真言其实就是对藏文化最好的播扬与承续。他也发现只要格萨尔王的故事还在传唱,文化就会延续:“血脉随着心跳/一代又一代地/把世界网织在/格萨尔王的故事中”(《格萨尔王的故事》)。《转山》中他看到祖辈们“从未死去的坚守”,这群“善良的平民/肩负着圣哲思想的灵光/不断踏上行程”。《格萨尔的故乡》中诗人不仅看到“英雄的格萨尔王曾在这里铸造辉煌……是神山佐助英雄的地方/是江山挽留才子的地方”,在今天它“不止是英雄的天地/还有情歌和候鸟”,民众安居乐业,“牧歌让白云沉浮”“羊群散漫山坡”。《地方神祇的密语》中,诗人盛赞“家园已经没有了血腥味/斜卧床榻吮吸和平的油脂/我在第一缕桑烟之中/你是否微笑着驾到?”这是一个平和、富足、安祥的家园。

但他也看到,时代的变迁让藏族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藏族村庄和部落里的传奇故事“落了一层暗黄的灰尘”“生锈的童话/躲在爷爷纷乱的胡须里/帐篷的主人思谋的是女人们服饰的攀比”(《帐篷里的昼与夜》),“盔甲和经卷慢慢腐朽/变成铜锈和矿石/风马和经幡被北风欺辱/变得不分表里方向错乱”(《神山》)。“我父辈的荣耀如彩虹般消失”“族人的荣耀/如碎裂的颅碗/斜倚在遥远的天边时/心底忽然产生欲哭的冲动”(《我不会流泪》)。

4.对人生世界的哲思

读书、思考,对宇宙、人生的遥思,是每一个诗人的咏叹调。因为读诗,诗人邂逅了五百年前就“特意为我而写”的一首诗(《先知》);因为参悟一片树叶的落下,感觉“二十亿片树叶一起落下”的万物相联(《一种感觉》);因为“面对太阳被西山呼唤”而痛感生命的有限和恐惧(《写在自己脸上的问号》);因为看到一只长满了嫩草的人的头盖骨,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我对你失望了/所以也对自己失望了”(《瞬间的思绪》)。《大误》是由18首哲理诗组成的篇章,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世界、人生、来世等等的思考。他思考人类的渺小:“我们在谁的肚子里如蝌蚪一样/轻盈地游弋”;对生存环境的无知:高山、大海、梯田,“我们永远不了解这些”;人类的未来并不乐观:“在那里坐着许多烦恼和忧郁的村落”“在某个地界/楼房就像幡旗一样/在风中飘摇”;他辩证地思考:“我们掘地/地为什么不能掘我们”;他思考人生价值的有限与无限:“当我陷入地下/据说我就消失殆尽了/又说不是/上师保佑”;他认识到国的重大意义在于对生命的护佑和归宿:“国和家其实一样/是鸟巢”。

吹奏法号是藏族举行宗教活动时重要的仪式之一,在现代化的今天,诗人对如此费力地吹奏法号的必要性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是在一种巨大的利益面前/清晰响亮地说出:我不要这个!”(《从吹奏法号中悟出的道理》),这是对藏族坚持精神至上、追求精神价值的有力回应。《天珠》是格桑读了诗人江瀑的《天珠》后的感想,全诗用凝练的语言诠释了对天珠的认知,天珠是“精神的舍利”“精血的化石”“眼睛的晶珠”“高地的骨骼”,用了这么多溢美之词后,诗人提出自己的质疑:“是哪一个神祇失口说出后……被无数贤愚世代争论/却难分黑白的齿缝”。诗人对天珠的传奇故事和真实的价值是存有疑问的,在《眼睛与价值》中,诗人曾用数字证明过世人荒谬的价值观:“一只九眼的天珠需要一千万/一只四眼的獒犬需要一百万/一个双眼的人儿需要十多万”。在《天珠》里,诗人的落脚点在于对民族文化的忧思“:一个种族/从神秘而来又走向神秘。”他的诗歌呼唤理性思考的回归,这种精神是藏族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凭借诗歌的翅膀发出良知和启示。

5.对新生力量与新生事物的热情歌唱

感受家乡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感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诗人情不自禁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渴望和礼赞。《新地标》中的《A KB100式水电到大武》,记述了水利发电给青藏高原民众带来的福祉。大武是青海果洛州一镇名,也是诗人的故乡,故乡的现代化让他欣喜,藏族创世老人只能臆想的“没有黑暗的夜晚”,在今天“让龙女的顶饰放光”;他赞颂通电带来的光明使“心的每一个角落都敞亮了”。而实现这一梦想靠的是“一种圣洁的赤诚”“坚定的意志”和“一只可以洞视远方的眼眸”,诗人将最高的奖赏给予为民众谋福利的人,诗人认定这些人的心灵是“圣洁”的、情感是“赤诚”的、意志是坚定的、目光是远大的。同样,在《B兴建大武镇》中,诗人把为大武镇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城市柏油路的人称为“一个真正的公立者”,并感慨竖立在十字路口的路标让“方向变得明晰”“所有污浊尽除”“道路宽敞又广阔”。诗人将藏族人民的命运进行了历史性对比,藏族同胞的福祉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实现。诗人多么欣喜!在《C西宁至大武的柏油马路》中,他感受到“这只是现代建筑的一支”,“然而我们从这一支/可以遥望世界”“奔向所有差距”。显而易见,诗人对这些改善民众生活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不吝真诚的溢美之词。藏民族是一个善于感恩的民族,他们爱憎分明,当感受到人民真实的福祉时,他们不吝热情的赞美,表达出真挚的感恩之情,这在藏族女作家央珍的作品中也充分显现。她将解放西藏的解放军称为“无性别的神”,并以此為书名,也是给予解放军最崇高的礼赞!这些溢美之词不是标语式、口号式的宣传,而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与亲身体验后,发自肺腑的歌唱,情真意切。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人民的福祉,在这昂扬的诗歌旋律里,格外亲切、向上。

6.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作为藏族当代知识分子,格桑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还体现在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发现与批判上。《当下所见》用五节诗批判了社会中失信、失真、不可持续发展、失敬的丑恶现象,诗人痛心疾首地指责“我们不是人”,可见批判的力度之强。《压抑的会议》对形式主义的会议给予了形象的刻画与批判。言者“忘了词儿”“哑了嗓儿”,难见“意义”的颜面,听者低头、敲脚、神游八表,“珠姆大婶不断交替着双脚/已经去了很远的地方。”《我们身边的警示》中用七首短诗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悖理。比如《一种颠倒》:“公家的事情需要私人关系去办理/私人的事情需要公家证明去解决”;《新的教训》:“不能揭发当官的贪污/不能调查收入来源”;《一只牝鹿的花梦》叙写了对没有武力征伐、只有鲜花的国度的梦想,谴责了人类的滥杀带给动物的伤害。

当草原文化与城市文化碰撞,草原人对城市生活的种种不适、压抑,在《城市》中流露了出来:“五彩缤纷的欲望”“太多的心眼儿”“压抑的空气”“急促的脚步”“忧虑的头颅”“难以相遇的心灵”“道德与准则/如同少女的夏装/领口越来越低/而下摆越来越高”。这何尝不是人类从自然的栖息地出走时的惶恐,溪流和青草组合成的幸福的世界,成为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7.行走的诗

近年来,居·格桑也尝试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这些诗大多是诗人游历国内外山川地理、人文景观、风物歌舞后的所感所思,是诗人不断扩大视野、开阔胸襟的结晶。虽然在语言上尚显直白,意象、意境的提炼没有母语圆熟、细腻,诗味稍淡,但情感依然是坦然真实的。比如《一次航行的记忆》记录下诗人乘机俯瞰雅隆大地的感受:“袒露的沙滩间蜿蜒的江河/是一幅完整的军事地图/其间隐约看出/吐蕃军队出征的声势熏灼。”因为诗人稔熟于藏族历史文化,当他飞临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空,心中映现的是吐蕃军队在千山万壑间的出征景象。俯瞰使人有了神一样的视角:“偶尔看到人间城池依稀可辨/那是天堂里神的村落。”天堂与人间恍惚间倒置转换,这种出奇的构思来自他根植于内心的宗教文化以及对现代生活似天堂的幸福感受,与吐蕃的征战形成了今昔对比。诗人在空中以平视的角度敏锐地捕捉到“月牙是掉落的一片花瓣/捡起来可以夹在薄薄的日记里”。由于视角的新奇,很难瞬间形成思想的峰塔,诗人感叹这些记忆只是片断。

同样,《欧洲印象》中的四首,也是感性地记忆异国的神韵:在威尼斯“看到你的妩媚”,“在瑞士/整日滑行在巨幅的油画上”,在梵蒂冈聆听神旨:慈悲于今。面对异质的地域、文化,只有视觉感官的惊艳,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哑然:“唱不出此刻我想唱的那首牧歌。”可见,在创作中,熟悉的环境和题材更加有益于情感的宣泄与思想的沉淀。这在老舍的留英经历中也有鲜明的表达,他崇拜约瑟·康拉德,以为大海给予了康拉德写作的灵感,于是老舍也到南洋去看海,渴望着海的恩赐。“可是,啊!我写出了什么呢?!失望使我加倍的佩服了那《台风》与《海的镜》的作家,我看到了他所写的一部分,证明了些他的正确与逼真,可是他不准我摹仿;他是海王!”南洋的生活体验打碎了老舍以海为题材写出不朽作品的梦想,但康拉德使他明白的一个道理,却使老舍受益匪浅,那就是作家要写熟悉的材料才能得心应手。老舍开始写他熟悉的北京城,于是,《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一部部作品,使老舍成为“城王”。

当然,这并不是说,创作者不可以开掘新的地域空间与文化领域,而只是强调作品只有展现出足够的情感饱和度、思想力度和人性深度才能俘获读者的心。比如“祈祷”这一行为和心理是居·格桑所熟悉的,他就能描写得出神入化:“祈祷是在已经愈合的伤口上抚慰/有点痒但很舒服/像放飞的小鸟……体内有神兽在走动/有云片在飘摇”,在感性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诗人将“祈祷”理性化,提升到思想的高度:“祈祷是在呼唤一种博大/一种爱/这种爱大得漫无边际/大得不分你我”(《祈祷》),一种博大的情怀喷薄而出。

居·格桑的诗,丰富的内容来自诗人对社会生活真切的感悟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以及家国情怀,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使他走向了关心人类命运的“大我”境界,诗意自然超脱。

二、构思巧妙,富于诗意的艺术创造

《居·格桑的诗》整部诗集的旋律是舒展平和的。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将其诗化,赋予诗意,构思巧妙,诗心独具,将藏文化意象、场景、细节自然呈现出来,极具画面感。《祖先的故事》中,“粗犷的人烈性的马/原野上呼啸的黑旋风/我先前的族人”,把祖先彪悍的性格、尚武的精神和日常的生活,如电影特写镜头般推进到读者眼前。整节诗全部使用名词性短语,形成意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气象宏阔,气势奔腾。《牧羊姑娘》中,“清脆的童谣/把白云和羊群收拢在一起”,对草原放牧生活诗意、传神的表达,勾勒了一幅恬静、散淡的牧羊图。《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似是石头下的幼苗/失却了绿色和灿烂/风幡一样没有筋骨”,诗人将无形抽象的思念通过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具象化,意象来自生活的藏域,使诗歌带上鲜明的地域符码。《帐篷里的昼与夜》里,“草原不断翻新着/衣服的面子和里子”,起首句将草原的时代变迁着眼于衣服的不断翻新,将草原人格化,实在是一种巧思。藏语新闻播音员的名字被弹唱家的名字取代,用借代的手法来呈现时代的变化。表现财富的增长对人心理的冲击又使用了小说心理描写的手法:“主人家思谋:/顿珠措衣服上的水獭皮边饰/比她姐姐羊羔皮上的边饰/多出了两个指头的宽度……”诗歌首尾呼应,表现手法多样,名字与时代的对应形成了诗歌的历时性与广阔性,塑造了立体形象,给人以丰富的视听觉印象。这在汉语诗歌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汉语诗歌可以借鉴的地方。

风雪交加是藏区秋冬最为常见的场景,诗人却化日常为神奇。“雪花拍着手而来/与窗玻璃猛烈争吵着而来”,惯常被人冠以纯洁美丽的精灵雪花,在这里表现得那么强悍、盛气凌人,俨然以一位胜利者的姿态侵凌人间,觊觎将严寒灌进屋内。想象奇特,场景阔大,似电影大片中暴风雪的疯狂肆虐。镜头从外入内,聚焦温暖的灶火,火舌舔舐锅底的各种形象给诗人独特的想象:“那些火焰/把好多/藏文里的元音符号/写在锅底”(《现实一种》),还将锅中熬煮着的蕨麻人格化为“女人”,实在是出乎意料而又形象生动,饱满的蕨麻肚大腹圆,确实很像身怀六甲的孕妇。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细观察和细心体悟,很难产生如此丰富、形象的想象,化平常为精彩。暴风雪、藏文元音、蕨麻就这样别致地走进了读者的世界。《时间》中,“我们朝着头顶的天空/用扫帚扫了几下/就把星群扫到了天边”,这种奇特的想象,是作者仰观苍穹的阔大心胸的展现。

格桑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比兴的修辞手法增加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藏人·阿妈·嘛呢》中,“所有密咒中最为深奥的密咒/六字真言/白色花朵里最为洁净的花朵/六瓣雪花”。比兴手法的使用,类比意在第二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是藏族诗歌比兴的特色,丰富着文学语言创作的形式和思维表达。《草原上的篝火晚会》是极富诗意的一首,开笔就将搭篝火用的散落的干枝枯叶人格化:“把四处捡拾而来的/孤寂堆积/随着暗夜的到来点燃”,其实点燃的是草原上那些孤寂的心灵。于是“笑声与歌声相连/串成了一个圆圈”,欢乐降临草原,“今夜/草原上不会有夜晚”。这种拟人化的书写,使诗歌充满灵性。《致江河的送别词》将江河拟称为“你”———一个多情的女郎的形象,将江河曲折的流淌,人格化为不忍离去,故而“心事重重地蜿蜒”,还“在流经的每一个转弯处/都留下了个留恋的湖泊”。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有情的世界,照亮了心灵,富于诗情画意。

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传神表达

诗人在不经意间会将自己对诗歌的痴恋、创作的体会、对诗歌的认识写进诗歌创作中,形成形象的诗歌评析,显示了他学者型的理论功底和素养。“诗是一杯清茶/能溶释冬夜的一切凝结”,诗人认为诗歌具有溶解、软化情感心灵等的功能;“在诗人眼里/北斗七星是一把琴/今夜看谁弹奏得最好”,这是诗歌创作中需要仰望、方向、旋律、静心、勤奋的形象诠释。《诗的国度》是格桑诗歌创作的理性认知,认为诗歌的创作“没有那些定律和设置”,诗的思绪有时“瞬间获得刹那消失”,有时“蜂拥而至却又/顺势归一”,这些创作感受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说异曲同工。《我和我的诗歌》中诗人剖析了自己的诗歌不被人知的原因是没有说真话,也有“为了衣食和生计/随意将一些短命的感觉/收集分散”,没有认真思考诗歌何为。这些真言是勇敢的、直面的,是诗人对自己灵魂的自我剖析批判,这种反思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除了对自己诗歌创作的体验,诗人也将音乐、舞蹈、歌舞这些艺术形式的感悟用诗歌描摹了出来。《飞翔的燕子》将女歌手吉香的歌声诉诸于文学语言,传神地把听觉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塑造出诸多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歌声“从遥远的天边滑翔而来/把天地展延得更加开阔”“把幻想和白云托举到高处”“把思绪和羊群收拢到低处/绸缎的舞袖轻轻飞扬/野花的花瓣纷纷摇曳/在辽阔的空宇间/幻化成看不见的字母”“把我再一次带到了/阔别已久的那片家园”。诗人游刃有余地游走于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境界的能力,体现了诗人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感悟》写诗人看到琴键上“舞姿生风”,悟出艺术“能拯救被邪念裹住的心灵”,也洞察诗、歌、舞、曲这些美的艺术慰藉人类心灵的功用:“牧歌与神曲/同株异花/都是散落的诗章。”

居·格桑的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形式多样,有整饬的藏族传统诗律诗,有现代自由诗,也有民间歌谣诗,还将日常口语入诗,散发着《格萨尔》英雄史诗、经典论著、宗论道乘以及轻松诙谐的时代谚语的气息,显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其中四句为一节的长诗《思念之歌·杜鹃啼鸣》和四句为一首共75首的长诗《一路花语》形似汉乐府,韵律齐整,诗味浓厚,庄重雅致,是整部诗集中的精华。正如译者龙仁青所言:“他的诗歌创作从藏族‘年阿体的诗律学诗歌过渡到自由体诗歌创作时,他的文字和语言所沾染的诗律学的韵律,让他的诗歌在张扬出一种简洁明快的现代气息的同时,已然还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深浓味道。”

居·格桑的诗用童稚之心和哲人之思塑造生活的人,发现生活的美,倾泻真诚的情,呈现思辨的力。在阿尼玛卿雪山下,在达日如茵的草原上,在江河之源纯朴自然的风情中,书写着一个民族乐观自信、自由不拘、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居·格桑的诗恰如作为人间礼物而盛开的羊羔花,呈现给中国当代文坛,清新、优美而庄重。

作者简介:孔占芳,女,青海兴海人,青海師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青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在《民族文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多篇。

猜你喜欢

格桑藏族诗人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诗人”老爸
愤怒
糟糕鱼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
No.3 最佳小诗人
格桑加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