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

2019-09-10王伟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王伟

摘要: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和支撑,农村精准扶贫更要因地制宜,注重农业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能够有效提升贫困区域和贫困个体持续增收能力。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受益,只有村集体掌控下的产业发展才能够有效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才能将更多产业发展利润留驻于村级层面,进而实现精准收益目标。对于贫困村脱贫而言,产业发展要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耐心、分阶段推进,因地制宜选择最有效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经营规模,使业态、主体、产品等多元化,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持续有效动力,降低返贫风险。因此,要实现精准脱贫,应强化市场化思维,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定制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扶持创建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经营主体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互融的产业脱贫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章编号]1673-0186(2019)01-027-00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19631/j.cnkics.2019.01.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将脱贫攻坚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被纳入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绝对突出位置,全党全国全社会集中力量开展脱贫攻坚作战,取得了显著成绩。数据显示,自1986年我国开展大规模扶贫到2010年,年均减少贫困人口约650万人,而仅2013-2017年的五年时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600万人,年均减贫人口1320万人,年均减贫人口数量是前25年的近2倍,脱贫速度显著加快,脱贫成绩前所未有”。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所谓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扶贫而言,更加强调贫困区域、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扶贫策略、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不是单纯强调扶贫规模数量等外在的宏观的、整体性、独立性指标,而更加强调扶贫的效率、质量等内在的、微观的、个体性联系性指标。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地区成为扶贫的重点区域,在治理贫困的方式中农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和关键举措,只有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形成能够支撑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使其在扶贫工作期结束后能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提升、自我致富,才是衡量扶贫成效的根本标准。学界对于产业扶贫的工作机制、精准化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貧模式创新、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效率评估、区域产业扶贫实践等方面,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产业扶贫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39]。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实践出发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问题特征、一般规律,为我国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与此同时,脱贫攻坚也将在2020年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从消除绝对贫困阶段,进入巩固提升扶贫前期成果,促进相对贫困地区和个体发展阶段。因此,不但要确保短期内绝对贫困地区和人口实现脱贫,而且要着眼长远,在巩固现有脱贫成果和防范返贫风险的基础上,实现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尤其是乡村的全面振兴,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两大主线聚焦于乡村发展的持续性问题,乡村要实现持续发展,其基础和支撑在于产业发展,因而,面对开启的脱贫攻坚新征程,要对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进行再认识。

一、产业振兴在农村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就要着力推进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互为关联,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且逻辑清晰的有机整体,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使乡村振兴拥有持续动力的枢纽和基石,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进而实现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效应,使乡村地域特色资源能够转变为资产、资本,充分释放经济潜力,开发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产业植入是推动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脱贫强调脱贫之后发展的内生性、长效性、持续性,切实解决深度贫困和防止返贫问题是实现高质量脱贫重要任务。高质量脱贫的关键是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发展了,贫困区域人口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收入来源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摆脱贫困状态,走出“贫困陷阱”,走上致富道路。农村地区目前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形成“造血器官”,使其具备“造血能力”,逐步提升“造血功能”。在贫困地区由于其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其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动力不足,借助外力因地制宜、合理适度植人产业,通过经济和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和调动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参与度,激活劳动力要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提升贫困地区内在发展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脱贫。

(二)产业植入是提升贫困个体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扶贫进入精准实施阶段,就是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扶贫对象由区域和个体共同组成,即除了通过收入指标精准识别贫困区域之外,还要更加关注贫困个体的识别和脱贫。从实践来看,贫困个体识别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丧失发展能力者,即客观因素致使其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不具备产业帮扶条件的人群,如因病、因残、因家庭变故、因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制约造成贫困;二类是自我发展能力弱势者,即从发展阶段看,个体自身发展基础薄弱,有意愿、有能力、有发展场所,缺乏跨越式发展所必需的要素和资源的贫困人群。对于第一类贫困人群的帮扶,主要采取社保兜底、救助或资源转化等形式的帮扶,而对于第二类贫困人群的帮扶,主要采用产业和就业帮扶,从实践来看,产业和就业帮扶能够迅速提升其发展能力,有效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并能够使其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较好的扶贫效果。因而,从乡村振兴的视角看,产业植人能够有效提升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产业振兴是引领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绝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找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产业。通过扶贫政策引导、发挥扶贫机制的政策引导、资金帮扶等植人产业或培育出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产业促进就业和创业,进而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并进一步撬动和吸引人才、资本、土地等各类经济资源,使当地经济增长进入螺旋上升通道。在此传导机制的作用下,产业振兴能够进一步激活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带动社会需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四)产业振兴是实现贫困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乡村保持长期稳固繁荣的基础,解决乡村发展中绝大部分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核心又是产业的振兴,因而,产业振兴是实现贫困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精准扶贫,意味着不是全面帮扶,而是在精准识别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扶,这也成为农村产生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扶贫实践中,部分村民认为精准扶贫仅针对局部少数村民会成为触发全村不稳定的导火索,可能会抵制精准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宁愿选择处于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状态,因而,如何在精准帮扶和社会稳定中寻找平衡点,就需要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通过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激励全民参与精准扶贫,实现更高水平的發展和社会稳定。

二、农村产业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其中产业扶贫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良好的产业发展能够持续有效提升贫困区域和贫困个体稳定增收能力,但在时限约束条件下的扶贫和脱贫,产业扶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发展规律办事的情况依然存在,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仅重视从农村供给侧增加产能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等,却忽视了市场重要的另一端,即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扶贫政策期内造成了脱贫的假象,因而,随着脱贫攻坚在新时期的新趋势,农村产业扶贫还存在诸多现实和未来问题。

(一)产业精准扶贫中对集体经济的扶持不到位

村集体的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进而提升自我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能力。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的创新形式,其基本形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而建立和运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村级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有效提升村级内部自我化解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有效推动持续贫困人口脱贫,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然而,就当前产业扶贫帮扶的现状看,多数农村地区脱贫都是通过引入大型企业业主、引入大型产业项目、开展大规模的种养殖等方式,短期看,表面上实现了产业规模扩大、产出效率提升,增加了村民就业、提升了村民收入水平,但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却逐步被架空,使集体经济成为附属品,依附于大型产业项目,集体经济无法得到充分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得不到积淀,从长远来看,若引入的企业业主、产业项目等一旦失去市场需求或遇到市场下行周期行情,产业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目标,多数产业项目会无法持续进行,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会造成农业资源浪费,还会造成农村资产被低估,引发农村问题连锁反应,因而,该种模式多数情况下无法给集体经济发展充分的历史耐心,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问题,更不可能持续解决村内部的相对贫困问题。

(二)产业精准扶贫中的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存在冒进

产业发展离不开村级各类经营主体的参与,产业精准扶贫中也需要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培育和扶持与本地自然条件、发展阶段等相适宜的经营主体,是激活农村自我发展动力、推动持续脱贫增收的有效方式。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并指出,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10]。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小农经营模式深入人心,因而在适度规模经营中,对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应当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遵循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适度规模原则,即对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规模应遵循当由小到大的顺序,即家庭一家庭农场一部分村民参与的专业合作社一绝大部分甚至全体村民参与的合作社一若干合作社形成的合作联社。对于贫困村而言,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应当选择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营主体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际监测和研究表明:家庭农场作为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是中国现阶段众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最适宜”和“最合意”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扶贫实践中,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较多,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却相对较少。

(三)产业精准扶贫的精准受益机制需要进一步校准

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造成受益不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尤其是针对村级的产业项目),贫困农户的利益分享度不高,只能解决就业问题,无法实现致富目标。产业项目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存在扶富不扶贫、扶业不扶贫的现象,贫困村仅以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换取了全村总产值的增加,而实际利润分享,尤其是贫困户得到的利润分享十分有限,产业项目无法将更多产业发展的利润留驻于村级层面,也不能够有效保证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引人大项目和大企业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村整体面貌,增加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就业目标,但从长远看,村民由于缺乏谈判能力和经济实力,其资产价值往往会被低估,无法与强大的产业项目业主形成有效博弈,因而,村民除了能够获得劳动就业收入、较低的土地资产性收益之外,可能无法获得持续增值的财产性收益,更无法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富裕问题,富裕目标无法短期内实现。因而,产业发展的利润要通过特殊的机制设计和利润分配形式,将更多的利润留驻于村民、村集体经济层面,从而提升贫困村的“造血功能”,使村民获得更多资产性、财产性收益,从而实现致富目标。

(四)风险的抵抗机制不健全

在产业扶贫中,风险是常伴随的一大问题,因自然、市场周期、技术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其打击力对企业、政府来说不至于致命,但是对贫困村贫困农户却是生死攸关的。当前,学术界中,针对农业产业化风险预警、风险分担、风险防控等问题已经有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是在扶贫实践尤其是产业扶贫实践中,由于贫困村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进步水平、社会状况等十分复杂,产业扶贫中众多的风险防范机制设计在实践中都会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甚至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偏差和无效的情况。扶贫实践中,由于扶贫工作的时限性和政令性等特征,往往会出现与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相抵触的现象,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容易导致扶贫项目的执行者对风险研判、风险防控机制设计等关注不足,在强行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损失,甚至会危及贫困人群生存。从当前产业扶贫实践情况看,产业的市场分析欠缺业态和产品单一化是导致产业项目抗风险能力低下、增收渠道单一、可能陷人低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从交换的角度看,如果有更多的资源和产品参与市场的交易和交换,能够有效降低产业风险,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产业业态和产品的多元化是有效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从比较优势角度看,产业业态和产品的多元化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交换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农村产业业态和产品的多元化将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在交换过程中获得更多比较优势和利益,是实现农村脱贫进而致富的有效途径。

三、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

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将进入对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体的精准扶贫新阶段,产业扶贫将成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扶贫工作的重点,要将相对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相结合。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在由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因此,相对贫困村的产业扶贫要以市场为导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农业科技等,依托扶贫政策和扶贫帮扶机制,因地制宜激活相对贫困村的发展动力,开展定制化服务;要分阶段出台政策扶持农村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集体经济,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产业业态和产品的多样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维推动定制化服务

定制农业是未来农业向高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当前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客观反映,定制农业代表着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高质量要求,在当前农村扶贫的产业扶贫项目中,利用定制服务型农业的思维,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开发方式,借助扶贫政策和扶贫机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加大对农业需求侧的调研和信息供给,强化定制化服务思维,增强定制化农业产品供给及相关服务供给,有针对性地推动相对贫困村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思维,就是要求扶贫村在确立扶贫产业项目时,要紧抓扶贫政策机遇,以满足特定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发展趋势,将农业的产业项目和农产品生产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到市场需要上来,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传统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更多地关注生产领域,依托本地现有特色农产品,开展基地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农村脱贫的目标,但长期而言,该种方式存在较大风险和不可持续性。相对于传统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以生产为中心,先生产、再销售的旧观念不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则是将产业扶贫项目与产业发展阶段相结合,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市场需求上,依托本地现有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和条件,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趋势,开展以农产品促销为目的的宣传活动,激发和引导市场需求,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

(二)分阶段出台扶贫政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发展阶段不同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主体存在,贫困村通常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扶贫政策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合作社联社、公益性的集体经济组织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这里所说的公益性的集体经济组织一般是指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能够产生很大社会效益,为适应社会公众日常物质生活需要,从事公益事业领域经营活动的企业。为实现扶贫政策目标,公益性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一样,可以在扶贫政策的框架范围内,成为带动集体经济成长,推动本村扶贫产业项目发展的重要动力。公益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第一,该类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益性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扶贫政策具有一定时限性,此类组织正是借助于扶贫政策扶持而成立的,一旦扶贫政策机遇窗口关闭,此类组织将进入完全竞争市场,因此,扶贫政策一方面能够在一定期限内扶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并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帮扶贫困人群,使其能够逐步过渡去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第二,该类公益性组织对集体经济的带动将具有可持续性。公益性组织能够借助扶贫政策获得订单,进而刺激本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旦有市场的吸引力存在,将能够持续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第三,该类公益性组织的利润分配方案,将能够为本村提供持续的扶贫发展资金。在扶贫政策期内,该类组织获得收益的绝大部分将用于全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扶贫开发项目,而当扶贫期结束,集体经济将依据市场规则,按照集体资产占股比例分享红利,该分红依然要用于全村扶贫。

(三)增加产业业态和产品的多样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传统农业扶贫的产业项目过于注重生产领域,缺乏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产业项目的业态和产品单一,农民将面对较高的市场风险,无法获得持续增收的动力。以农业生产为例,若能够通过吸引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参与,尤其是村级内部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本村内部就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既降低了市场风险,又能够将更多利润留驻于村级层面,还将进一步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产供销脱节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发展、造成农业利润偏低的大问题。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使农产品销售容易走进“卖难、买贵”的怪圈。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不可预见性,都使得这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随机性加大。近年来,虽然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订单农业出现,但在订单农业实施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动,企业、农户都极易出现违约现象。发展定制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销定产,先有市场需求,再按照要求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是一种从市場为先导的生产模式,生产者避免了盲目生产,消费者能够得到其订单中的产品,属于双赢。产供销一体化,将有效整合市场信息,促进业态和产品的多元化,对于相对贫困村而言,一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村集体经济不仅能够获得生产领域的收益,还能够在流通领域获得更高收益。

參考文献

[1]刘永富.5年累计减贫6600万人,下一步要实现“五个转变”[EB/OL].(2018-01-12)tp://ap.nfncb.cn/show-730-1155744-1.html.

[2]李婧.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0L].(2015-08-04).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508/04/20150804_6121868.shtml.

[3]王国勇,邢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4]孙璐.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118-123.

[6]李裕瑞,曹智.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79-288.

[7]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99-107.

[8]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6.

[9]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28-132.

[10]唐仁健.树立和践行“三农”工作的大历史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安徽小岗村重要讲话体会[EB/OL].(2016-10-17)http:/heorypeople.com.cn/n1/2016/1017/c40531-28785212.html.

[11]杜志雄.家庭农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生产经营主体[EB/OL].(2018-01-23http://ww.ce.cn/xwzx/gnsz/gdxw/201801/23/t20180123_27863182shtml.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Industry Path Innovation for th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ng Wei

(Chengd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23)

Abstract: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ecision poverty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agri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and individuals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ir incomes. The key to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precisebenefit. Only the village collective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strength, and moreprofits be retained at the village level, thus achieving the goal of precise incom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in poor villag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patience and stages on the basis ofrespecting the law of development, choosing the most effective management subject, mode and scale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diversifying the forms, subjects and products, providing sustainable andeffective impetu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Therefore, in orderto achiev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market-oriented thinking, enhance the abilityand level of customized agricultural services by means of big dat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new business entities, and promot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ofindustries with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s the main body,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supply and marketing, and integration ofthe three industry.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industrialpoverty alleviation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