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

2019-09-10王彦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编导意图纪录片

王彦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以真实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为故事线索,运用艺术手法将这些线索串起来加工成电影或电视剧,并将其搬上荧幕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信息化时代,纪录片要在创新的同时保持真实性,提升纪录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本文针对纪录片的特点对编导在创作中意图的实现途径进行剖析,思考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希望能对纪录片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编导;意图

一部纪录片能否成功拍摄主要取决于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创作过程中,电视编导需要对拍摄对象、事件发展情况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判断并将这些提炼出来,然后才可以在创作中将这些意图有效运用起来。所谓事实基础上的再创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生活”“记录真实”,而是要通过记录来将事件进行保存,并故事化。

一、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在形形色色的拍摄作品中,纪录片扮演着重要角色。纪录片主要是记录生活,以表达真实为核心,将真人真事进行翻拍,通过艺术加工将其本质问题表现出来,以电影或电视的形式展示给观众,目的就是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纪录片和宣传片有许多共同特性,但至今相关部门并没有对纪录片进行明确分类。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创作者要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人物或事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情节的发展进行撰述,无论是自然风光类、文献专题类,还是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都不能弄虚作假。

二、紀录片的特点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有:对所拍事物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的感悟也相当透彻、对社会问题的剖析非常独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较为理性。通过这些特点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体现出拍摄纪录片的意义。

想要明确地将主题表现出来,清晰的拍摄思路和拍摄重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方面。拍摄纪录片的初衷为了表达真实,而表达真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精准捕捉正在发生的事情。拍摄活动中,捕捉正在发生的事情不代表要一直跟拍,也不等于每个镜头都要特写。那怎样拍正在发生的事情呢?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关注事情的同时,将“正在发生的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都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整理将记录下来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一件完整的事情糅合到纪录片当中。纪录片应坚持的理念是用事实说话。用事件来突出问题,即纪录片拍摄中以当事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为核心,通过拍摄呈现给观众并感染观众。即使在后期加上各种解说词、背景音乐以及特效制作,也不能代替事件本来所反映的问题。

如笔者在创作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时,有许多发生在生死一线间的故事,其中有一位父亲主动脉夹层破裂,手术费用高昂而且成功率很低,二十岁出头的儿子面临人生最难的抉择,他说了一句话:“救,把老家房子卖了,很可能人财两空,但不救,那我就没有父亲了。”贫穷,或许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在贫穷面前无能为力的那一刻是儿子刻骨铭心的伤痛。所以说纪录片真正打动观众的是现场的画面,身临其境和情感共鸣。

三、拍摄纪录片的前提

当编导决定要拍一部纪录片之前,先要明确的问题是:纪录片要拍谁?纪录片要拍的事件是什么?在选择记录对象时所体现的也都是编导的思想:纪录片所拍的人或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实际意义?通过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思考所体现出的都是编导的思想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拍出一部有意义的纪录片。纪录片并不是虚构的,所以对于事件会如何发展也是无法提前知晓的,虽然事件的发展状态无法预知,但创作者在选择题材时又需要对其进行预期,预期必须合理,所谓合理预期就是希望所记录的事情或人物有故事可拍,亦或所拍内容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合理的预期是编导在后期拍摄时的指南针,这体现为创作者对作品的干预,而这也是编导的主观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在创作纪录片时的具体体现。举个例子来说,当创作者在接到一部题材为教师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大山任教、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感人纪录片任务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先通过报纸、书刊、杂志了解这位老师的信息以及细节,然后确立纪录片的中心思想为“平凡中也有伟大,奉献之中也有情怀”,通过日常的琐碎生活,可以看出这位山村教师对学校学生的热爱,对这座大山的热爱,这些平凡朴素的精神是这位教师长期待在大山里的不竭动力。有了拍摄的思路和拍摄的基本框架,造就了《山村老师》的拍摄,我们可以在纪录片中看到老师在深夜送学生去医院、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生活—起克服困难的画面等。

四、处理纪录片的手段

拍摄完成后要对所拍内容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往往要找到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点进行渲染,循序渐进地产生理想效果,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最后在思想上提升高度。所谓描述性画面语言就是对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活动以及生活的环境进行阐述,做好情节前铺垫的一种表达方式。描述性电视画面在拍摄时应注意所拍内容的完整性,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进行拍摄。对于电视画面无法表达的情景,纪录片往往通过画外解释的方式来强化或者补充。除此之外,一部成功纪录片中的节奏、色彩、音乐效果以及特效都是渲染主题的好方法,也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有效手段。

五、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

编导的主观思想是什么时候融入纪录片的呢?就是在扛起摄像机开始拍摄的那一刻。我曾在衢州市衢江区畲族村看到过这样一幕,有个摄制组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像机的镜头始终停留在穿着当地特色服饰的村民身上,对于那些穿着“汉化”服饰的围观群众能避开就尽量选择不拍。编导和摄像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显现当地居民文化的久远,在拍摄时摄像师有明确的拍摄意图,拍摄出的画面基本上都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

其实,编导意图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在拍摄过程中得以实现,并非这一种。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编导意图:第一种方法是参与式记录,具体做法是创作者通过对要记录的对象或记录对象所处环境加以影响或者给与适当刺激,这样做可以捕捉到记录对象的反应,并且也可以像观众展示出记录对象本来的特征。比如在《山村老师》的拍摄过程中,有一天这位老师不在学校,经过了解得知有一位学生不愿意上学,这位老师去给他做思想工作去了,我们便立刻让学生带路去走访这位老师,一路上编导不停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性提问,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和这位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有了编导的参与不但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而且也将事件的发展引入了编导的预期设想。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式记录,创作者在不破坏原有生活轨迹的前提下进行拍摄,这种方法主张让被拍摄者忘记摄像机的存在。然而这种拍摄方式掺杂的主观判断也是最多的,但拍出的纪录片也更有内涵。

能够实现编导意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提到的这两种,但如何运用、采取哪种方式来拍摄都取决于编导的预先设定。只是在节目中要将这一预设弱化,看似在拍摄节目,却又好像在记录正常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拍出既具有真实性,又有艺术价值的纪录片。

想要实现编导的意图,只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和在拍摄时进行介入是远远不够的,后期的剪辑也是决定纪录片拍摄水平的重要环节。剪辑又分为镜头间的组接和整个片子的谋篇布局。镜头间的组接是剪辑的基础,而整个片子的谋篇布局才是编导观察和思考能力的体现。

六、结语

总而言之,编导在纪录片中如何巧妙表达意图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想要成为优秀的电视编导,就要用自己最高的热情去体验生活,被拍摄者的每一种心态、情绪、感受都需要编导细心揣摩,这是每位编导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编导意图纪录片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Rough Cut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等待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不打自招
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