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依恋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综述

2019-09-10吴晋芸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父母

摘 要:在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依恋,对个体将来的社会性发展也极为重要,是个体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早期的儿童安全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使其更好适应社会,而且对其人格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基于心理学研究者进行的大量有关研究,本文主要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儿童依恋的演进过程进行论述,再探讨儿童依恋的影响因素:父母、自身以及家庭和社会系统三方面。

关键词:儿童依恋;儿童自身;父母;家庭和社会系统

一、前言

大概在1940年,依恋最早的研究始于英国的鲍尔比,一开始是观察在孤儿院的儿童,由于他们在战争中离开或失去双亲,心理上也因此出现了问题,鲍尔比在基于自己研究的前提下,整合了一系列精神分析理论等其他理论,最终创立了依恋学说。

1960年左右,依恋理论已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要理论之一,相比于国外,我国的依恋研究大概开始于1990年左右,所以大部分研究理论也都是参考国外先前的研究,并且也获得了一些进展。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所做的相关依恋研究,论述和评价依恋理论的发展历程后,再综合探讨儿童依恋是如何被各个因素所影响。

二、儿童依恋理论的概述

随着人们不断深入对儿童依恋理论的研究,现在“依恋”被用来形容最亲密的情感,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婴幼儿的依恋研究,将研究范围扩散至青少年和成人中。依恋在个体的整个发展中不断地发挥作用。以往很多研究都表明处于良好的依恋关系下长大的儿童,能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和受人欢迎的亲社会行为,由此更能够被同学所接纳;反之,那些在不良依恋关系下长大的儿童,有可能就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从而无法和同伴和谐相处。

早在此之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儿童离不开母亲,儿童对母亲产生的依恋是日后成人依戀、婚姻依恋等各种依恋的原型,后来鲍尔比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母婴分离后的研究,与母亲分离之后的婴儿会出现各种偏激的消极情绪,由此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离去或消失的抗拒心理,通过精神分析的角度,鲍尔比指出婴儿对父母的依恋行为,比如看到父母的离开出现的吵闹、大哭行为,都是由于婴儿与其最亲密的照顾者之间形成的强烈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仅持续存在于童年期,更是伴随其成长过程。在1972年迈克尔·拉特他认为母爱剥夺只是单纯的分离实际包含了缺乏和剥夺,所谓缺乏指的是与父母之间缺少活力,剥夺主要是与父母分离造成的。艾因斯沃斯等人最先测验依恋个体差异,发现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类,分别是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我们也将其称为A、B、C三种类型。到了1990年,所罗门和梅因将艾因斯沃斯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混乱型不安全依恋,又被称为D型依恋,即,所以最终婴儿依恋类型被分为四种。然而,对比国外,在我国大多数的有关依恋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先前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周春燕在其文中介绍了有关婚恋依恋和依恋表征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就。2006年,姜凌云在其研究中阐述了早期的依恋质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发展,最终提出依恋的人际关系学说。2003年,宋海荣和陈国鹏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儿童早期的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的社会,并且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其人格的发展。

三、儿童依恋的相关影响因素

(一)父母对儿童依恋的影响

从依恋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以鲍尔比、艾因斯沃斯为首的早期研究发现处于各个类型下的母亲都有不同特质,属于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儿童的母亲大多数能保持一致的接纳、合群、易接近等特性,然而属于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的母亲更习惯拒绝、带有不敏感,难接近等特征,属于拒绝型依恋类型的儿童的母亲则擅长于拒绝孩子、干涉或忽视孩子的需求。此外,相比于不安全型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类型儿童有更高的稳定性,在儿童的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当父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便会对父母形成安全依恋。通过元分析发现,属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对人友善、自制力强,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一般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无法实现自我独立以及相对较弱的自我决策能力。

(二)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

依恋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儿童的自身特点。儿童气质类型、个体发育水平的高低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都会影响儿童所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其中儿童的自身气质类型所形成的依恋关系的类型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最受研究者关注的。但是研究者们一直对两种对立的依恋理论的说法有所争议,以艾因斯沃斯为首的依恋理论研究者看来,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之间产生的一种情感联结,反映是双向型人际关系,这与气质无关。但是卡刚等人的研究表明安全型儿童、反抗型儿童以及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的气质与托马斯实验中测定的儿童总体气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他指出:在压力环境下,儿童的承受值反映的是儿童对陌生情境的不同反应,由此可见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依恋风格。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气质容易型儿童应属于安全型依恋,气质困难型儿童应属于反抗型依恋,气质沉默型则属于回避型依恋。元分析探究了关于气质和依恋之间的联系,发现气质在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婴儿一出生拥有很少的社会经验,在新生儿方面的研究有力地说明了儿童的后天行为表现主要是受先天气质的影响。

所以,在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深入探究之下之前提出的相对立的理论慢慢融合,斯洛夫提出儿童的依恋类型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照料方式并且气质会相应的受到影响,由此决定了新生儿的各种行为。总的来说,新生婴儿的气质决定了其行为,同时也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会对新生婴儿的依恋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了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气质发挥了其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儿童气质对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家庭与社会环境对依恋的影响

从人类发展的生态学观点中可见,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儿童依恋的质量产生影响,学者们结合生态学与依恋进行了相关研究,由此提出不同的抚养因素模型,模型中有三类会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儿童自身的特点、父母的特征以及社会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受到这三种因素以多样的方式组合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进而影响了亲子之间的互动,父母抚养方式的最佳背景是三类不同的因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另外,又有很多得研究者把环境与特质结合起来研究依恋的形成过程。托马斯是最先提出“拟合优度模型”,来探究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气质是如何影响儿童依恋类型的。该“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对解释气质困难类型的儿童,对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而导致的不良的亲子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四、小结与展望

从最开始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到今天,心理学家对依恋的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心理学家们不断完善和深入对依恋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的各种实践创新,为发展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关于对依恋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依恋理论正在不断快速发展,关于依恋的研究将更趋多元化,因此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研究者们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Ainsworth,M.D.S.,Blehar,M.C.,Waters,E.,& Wall,S.N.(2015).Patterns 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Psychology Press.

[2]Bowlby,J.(1973).Attachment and loss:Vol.2.In:New York:Basic Books.

[3]Degnan,K.A.,Almas,A.N.,Fox,N.A.J.J.o.C.P.,& Psychiatry.(2010).Tempera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etiology of childhood anxiety.51(4),497-517.

[4]Freud,S.J.S.e.(1933).Femininity.22,112-135.

[5]Hazan,C.,Shaver,P.J.J.o.p.,& psychology,s.(1987).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52(3),511.

[6]Kagan,J.,Reznick,J.S.,& Gibbons,J.J.C.D.(1989).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types of children.838-845.

[7]宋海榮,& 心理科学,陈.J.(2003).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26(1),172-173.

作者简介:

吴晋芸(1995.07-)女,汉族,福建省建阳市,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父母
改变自己 互相体谅 快乐生活
影响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研究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幼儿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探究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