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械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9-09-10万松峰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摘 要:“中国制造2025”需要机械双创人才。高职机械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聚焦创新精神培育、创新团队打造和平台搭建。将创新精神培育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围绕“核心素养+核心技能”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创人才;创新精神培育;团队打造;平台搭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38-03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requires mechanic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machinery majors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spirit, the innovative team building and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re literacy + core skil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spirit; innovative team build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在“大眾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需成为“双创”教育的主阵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和当地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第一大国,建立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制造体系,已经具备建设世界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制造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欧盟实施“IMS 2020 计划”以及日本实施“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2]等措施,各国都在提升创新能力振兴先进制造业。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需要机械双创人才,中国制造看广东,广东发展靠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需要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支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东莞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需为东莞及区域发展贡献创新型人才。机械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省示范专业建设专业和省一流建设专业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融合双创形成了“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三类五层”的课程体系。按照“认知入门——专业实践——岗位成长”的路径,以实践教学为基础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以项目研发为驱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以赛促学提升岗位实践能力。按照“通识启蒙、创意领先、专业融合、讲座补充、个性指导”的思路,培养树立勇敢自信、独立自主、勤恳拼搏、百折不挠的心理品格,形成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创新思维、强烈的创业意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创新团队和创新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平台为支撑,依靠技能大师牵头导师制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工程,通过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实践教学、创新项目研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培养创新型机械人才[3]。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为确定高职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东莞劲胜、华为(东莞)公司、大族激光等20多家企业或协会进行行业调研,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及机械专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融合,形成具有机械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专业型、科创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图见图1。结合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东莞产业结构分析高职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岗位技能,构建融合双创具有东莞特色的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双创”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构新型多元框架体系。

通过职业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解构,系统设计“三类五层多元”结构的课程体系。形成素养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等三类;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层、专业群平台课程层、专业核心课程层、专业方向课程层、拓展课程层等五层;通过校企融合、课证融合、校本课程、网络在线课程等方式确保课程建设的多元特征,在通识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等模块中以选修包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的训练和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

二、聚焦三大要素培养创新型机械人才

聚焦“多元并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团队的打造、稳健支承创新平台的搭建”的三大要素培养创新型机械人才。

(一)“多元并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创新创业精神是各行各业、任何岗位都可以传承和发扬的一种精神[4]。通过导师引导、企业家讲座、校友座谈、专业认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机电产品综合设计与制作和社会实践等实现从入学到毕业、从晨读到夜跑、从通识到专业、从课堂到课外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覆盖。从2015年开始探索实施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班主任。班主任主要从生活和思想上影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班主任从晨读开始陪伴学生一起晨读、一起就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潮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通过主题班会或单独谈话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晚上陪学生一起夜跑锻炼身体,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学业导师负责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业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辅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二)创新创业团队的打造

以项目为纽带组建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攀登计划训练项目、各级创新创业活动或大赛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发明创造、创业与技能大赛等方式,获取相应学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各类成果,准予其申请免修课程、置换不及格课程、或替代任意选修课学分。创新班组的项目执行过程见图2,根据实际需要团队成员可以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成,组建团队后小组开始选择研发的项目,通过社会调查、市场调研、资料收集、头脑风暴和TRIZ创新等过程经确立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研发,开发过程教师负责进度推进和解惑答疑,引导学生不要为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注重过程学习和团队协作;论文撰写是高职学生最头疼的事,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会查找范文并阅读,然后模仿撰写论文,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论文的完善。各种评比活动是检验项目选择、项目研发、论文撰写和成果展示的最终环节,让学生训练项目推荐和临场应变的能力。选择优秀项目再指导学生按各种大赛要求撰写申报书,最后通过申报专利、论文发表、市场推广或参加各种大赛验证效果。

把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活动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有机结合,通过项目研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特长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和教师一起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学生在过程中领悟失败、学会学习、学会协作,推动成果转化,成为能服务社会的人才。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将机械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专业级训练平台;联合东莞劲胜、华中数控、广东机器人智能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服用等模式创建智能制造大师工作室;利用松山湖国家级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联合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孵化基地等多方资源,积极开发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校外实践孵化平台,在当地政府、行业协会、高新孵化企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机械专业共有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逸动科技、李群自动化等2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平台。

三、成效与创新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机械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相渗透,形成多元互补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的“智能分拣包装设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专业认知教育”之参访企业某包装企业的包装盒生产线,同时向企业提出改造升级的建议。

(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强国的需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置于立德树人视角来思考,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晨读”、“夜跑”、“讲座”、“创新创业”、“社团”等一系列活动培育,使学生树立自信勇敢、独立自主、勤恳拼搏、百折不挠的心理品格,形成国际视野宽广、创新思维敏锐、创业意识强烈,为学生职涯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三)通过“导师制” 打造了创新团队

导师制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在課外组建团队加强职业引导和创新创业训练,教师通过创新团队以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团队实践创新型机械人才的培养。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教师是团队的召集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引出课题,学生报名参加,项目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设立。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实施规划,更要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导师制打造了创新团队,强化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践性、情境体验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四)实现了孵化平台与各种资源的融合

以专业群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进一步发挥优势,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借助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和学校的支持下搭建孵化平台实现与各种资源融合,将人才培养融入东莞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

四、结束语

文章探索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效融合,推进了学生机械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创业愿望逐渐加强,就业质量和薪资水平逐渐提升,学生对母校的认可度很高;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为珠三角区域高水平崛起输入了高技能机械人才;机械专业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与华为等知名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的联合人才培养。

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举办,“双创”教育开始在全国展开[5]。近三年来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在各级双创大赛和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挑战杯”等系列竞赛中成果丰硕,在2018国赛挑战杯中荣获二等奖。在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共立7项,配套科研经费达26万;学生参与发明专利和论文也逐年上升。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学生创新的作品思维起源个体,很有必要将眼光投放市场,同时将创作动力扩展到其他专业,吸引企业协同创新,研发更多有市场价值的产品。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5-68.

[2]黄筱调,夏长久,孙守利.智能制造与先进数控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2):1-6.

[3]万松峰,陈永刚.机械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2017(6):55-56.

[4]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2):97-103.

[5]朱云峰.高职院校专业与“双创”教育融合模式对比研究[J].职教通讯,2018(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