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终南山

2019-09-10陈鑫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终南山贬谪山水

陈鑫

摘要:终南山是唐代知名的风景胜地,宗教圣地,它还和唐代的政治活动有密切联系,是一座政治名山。研究终南山有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文化、宗教、政治以及交通。本文以《全唐诗》中写终南山的诗为根据,探讨了唐代南山诗兴盛的原因,分析了南山诗囊括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了南山诗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终南山;山水;隐逸;贬谪;佛道

一、南山诗的兴盛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太一山、周南山,简称南山。《长安志》记载其“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唐诗中关于终南山位置的描述有:“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终南与清都,烟雨遥相通。”从中可见终南山具有毗邻首都长安的地理优势,自然会和长安的政治、生活发生重要且密切的联系。在唐代,庐山以及五岳也是著名的山川,但其社会影响和文学作品均不及终南山。再比较唐前和唐后的终南山,又可发现,终南山唯有在唐代才最有名气,是一座地标性的名山,在唐代的山岳文学中数量与质量均属翘楚。因此南山诗兴盛的原因之一就是终南山的地理优势——临近首都长安。

其次,頻繁的政治活动和重要的交通孔道也是南山诗兴盛的原因。《旧唐书·高祖纪》记载,年冬十月癸酉“幸终南山,谒老子庙”,武德八年“造太和宫于终南山。此外祭祀活动和皇家游玩活动也非常多。离宫的修建,祭祀和巡幸都强化了它的政治影响。此外南山还和政治避难有关,比如史家韦述,在安史之乱中“抱《国史》藏于南山,经籍资产,焚剽殆尽”。终南山还是长安通往地方的交通孔道,从京城往返巴蜀、汉中都须经过此山,山中自古就有子午道等,在沟通经济、政治、军事的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契机。

再次,终南山是佛道名山。唐代佛教兴盛,京城长安是最大的佛教中心,终南山毗邻都城,自然受其影响,佛寺林立。文人与僧侣常有往来,他们赏玩山水,参禅悟道,交流文学,有不少赠答诗,游寺诗,宿寺诗和题寺诗。终南山还是道教发源地,道教徒尊为“天下第一福地”。唐代统治者奉老子为先祖,视道教为国教,这使得道教在唐代也非常兴盛。终南山道观众多,知名的有白鹿、白鹤、金仙、太一等观。和佛教徒一样,道教徒也和文人来往密切,同时人们向往炼丹、采药、游仙和长生不老,因此留下了许多诗作。

二、南山诗的内容

(一)南山与山水

终南山风景秀丽,早在汉代就有赞颂,如班固的《终南山赋》。优美环境再加上毗邻长安的地理优势,自然会招来众人的游玩观赏,成为风景名胜,因此南山诗的首要内容是山水自然描写。终南山在唐人笔下具有高、远、奇、秀的特点。祖咏《终南望徐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均可发现高、远、奇、秀的共性。高、远是纵向与横向的立体把握,也是对南山最直观最整体的把握,诗人往往以浮云积雪,遮日蔽月,横绝长安来凸显高和远。奇、秀则是南山内部的具体描写,景物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缤纷,往往写到奇峰秀岭、碧水清泉、茂林修竹、繁花蔓草、飞禽走兽等。

(二)南山与隐逸

南山诗里有两种隐逸类型:一是“吏隐”,二是走终南捷径。吏隐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希望从世俗的官僚生活中得到放松,在自然中回归真我,寄情山水发泄苦闷。他们不会放弃身份和工作,与世隔绝,终老山林,但又流连自然,在其中受到了抚慰。王维长期在终南山隐居,后来又置办了辋川别业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王维的吏隐不仅让他远离了政治斗争,又能让官职按度升迁,还可以静心地进行文学创作,他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样完成的。

终南捷径源于卢藏用。《太平广记》载:“唐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睿宗遣至京,将还职。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日:‘此中大有佳景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日:‘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矣。’藏用有惭色。”可见这种隐逸方式是借隐退山林之名以求仕宦。唐代虽已有了科举制度,但科举考试需要长期积累,朝廷所能供的官位与应举人数差距很大,因此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未见得能中举。同时,荐举制依旧有影响力,凭借隐逸而出名,正好可以得到举荐步人仕途。如此一来,南山的隐逸就更加兴盛了。

(三)南山与赞颂

最早的南山诗见《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南山自古就有长寿含义。初盛唐的宫廷赞颂诗非常多,经常有同题共咏现象,如马怀素、张说、岑羲、苏颋均有同题《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四人中有三人就写到南山。臣子们或出于真心,或出于阿谀,多数就会使用到南山意象。这类诗的内容虽不可取,但其创作背后可以看到唐代宫廷诗创作的繁荣。

与宫廷诗人为了歌功颂德而写南山不同,有的诗人在仰望南山时,会因南山之祟高而自觉地赞颂都城。如李拯《退朝望终南山》:“紫宸朝罢缀鸳鸾,丹凤楼前驻马看。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这类赞颂可读性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共同之处就是借南山的雄伟来歌颂长安的繁荣,唐朝的昌盛,表达对京都的热爱和自豪。

(四)南山与贬滴

在唐代贬滴并不鲜见,它对官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朝为官时意气风发,被贬出京就苦闷抑郁。从唐代贬官所走路途看来,被贬滴到江淮岭南的人多穿越终南山走蓝武驿道,出长安至蓝田。驿道沿线山高水深,虽行程较近,却狭窄艰险,为行人所苦。贬臣逐客因为有严诏催迫,不敢久留,由此仓促上路,难以顾及道路崎岖。如张九龄贬荆州,韩愈贬潮州,白居易贬江州都经过此路南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他受到贬滴于南山路上写诗抒怀的文人也很多。这些写于南山路上的贬滴诗有以下几个共性:一是描写地理环境恶劣;二是对京城往事的回顾,对前路贬滴之行的恐惧;三是难舍难分的恋京之情。相比在其他地方所写,南山的贬滴诗更加悲伤绝望。南山是首都的大门,在这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长安的繁华与外界的荒芜,巨大的环境差异带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此外行至南山只是贬谪的开始,在时间上还无法适应,心态无法立马做出调整,所以悲伤是沉重且必然的。

三、南山诗的意蕴

(一)恋京情结

从地理空间来看,隶属秦岭的终南山是天然的南北分界线,越过终南山也就离开了北方。从当时的交通来看,终南山自古就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等通往各州各道。因此在唐人心目中终南山是京城与异域的分界线,象征着帝国的国门。而对于普遍恋京的唐代士人来说,它也就自然成为都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他们描写南山,隐逸南山,赞颂南山,正是恋京情结的显现。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南山与北阙的对举并存,例如“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南山临皓雪,北阙对明珠”。唐王朝最华丽的皇宫是大明宫,而大明含元殿又处于长安城北龍首原上,极高的地理优势让它能够俯视帝京全貌,同时也与城南高耸连绵的终南山相互呼应,因此南山与北阙一道成为帝京的标志,王朝繁荣与强大的象征。那么留在南山也就意味着接近政治的中心,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而穿过南山也就暗示着事业的曲折,漂泊困顿的开始。

(二)佛道情怀

终南山是佛道名山,唐代道教和佛教又非常盛行,这样一来出人终南山的文人们自然会和道徒僧侣发生联系,可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接触,唐诗实际上受到了来自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道教倡导清静寡欲,返璞归真,养性长生等思想,不少的诗人对之推崇和学习。他们或把道观写得美如仙境:“古木千寻雪,寒山万丈云。”或写自己采药炼丹:“弱年好栖隐,炼药在岩窟。及此离垢氛,兴来亦因物。”最突出的是李白,他早年就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结交道友,游历名山道观,来到终南山之后一如既往地求仙问道。例如“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诗中将修道的环境写得无比美好,将修道者写得仙风道骨,将得道的状态写得逍遥自在。

唐代学佛最深的诗人是王维,他又长期隐居南山,因此他的诗最能代表南山诗的佛教情怀。例如“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写寺庙环境寂静,仿佛与世隔绝。佛教所倡导的修行坐禅,要求信徒沉静冥想,摆脱俗世干扰,彻直视内心,明心见性。在他《辋川集》里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思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情思淡泊,明显与佛教“空”的观念一致。

(三)自然观念

从唐代南山诗可以看到,山水题材在思想层面脱离了先秦对自然山水的崇拜,超越了儒家诗教观中的山水比德论,在艺术层面有比兴寄托,比汉魏六朝描摹山水要进步。将自然景观内化为精神需求,以审美眼光关照花草树木,在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是南山诗传达的山水观念。例如“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人。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诗人登山之前就表现出激动心情,上山后随着兴奋的延续,一路展示山中风景。人的活动对自然没有丝毫干预,自然的美反而通过人的所见得到展现。再看“迹幽青萝径,思绝孤霞岑。独鹤引过浦,鸣猿呼人林。寨裳百泉里,一步一清心”。薛萝、云霞、鹤猿、泉水本来是无意识无情感的,深山密林也是孤寂萧索的,可在诗人笔下这些景物富有情意,让人心驰神往。可见唐人写景不是为了再现自然,而是为了借山水来表现他们对自然的情感,及对生活的审美感知。

参考文献:

[1][五代]刘响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终南山贬谪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终南望余雪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