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社区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问题分析与策略探索

2019-09-10粟尧树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黔江区文化遗产民族

粟尧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文化表现形式。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口授心传、世代相承,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它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是一个民族得意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包含对民族非遗文化的认识、发掘、筛选、提升、固化过程,需要深入实践、通力合作、持续工作。本文就试着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探索民族地区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和策略,为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鼓与呼,以期在经济建设大潮中不忘民族的根与魂。

一、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传承保护现状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渝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在总人口的73%。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蕴藉,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吊脚楼依山傍水;土家摆手舞、铜铃舞欢快酣畅;苗族芦笙、木鼓舞闻名遐尔;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优美悦耳。

黔江区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助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拥护。一是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将渝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列入黔江区“十三五”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承培训表演基地、小南海民族风情区、濯水古镇民族文化展示一条街等20余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库。投资兴建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和宣传文化基金,助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二是突出传承与保护并重。拟定市级非遗项目生态传承基本方案,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23”工作模式。即为每一个传承项目出台一套政策,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三是分类推进精品文化保护工程建设。联合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携手打造“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目前,黔江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14项、区级54项。有37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达到3336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46件(套),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均居渝东南地区之冠。黔江图书馆馆藏的西双版纳傣文南传佛教古籍《尖达塔度》,被列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并入选《中国珍贵古籍图集》。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建设认识不足

一是我国实行比较单一的以汉族文化为主流的课程文化,忽略了其他民族、地域、群体等非主流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改革開放以来,受到大量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冲击,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淡漠,因而非遗课程资源建设逐渐边缘化;二是由于现行的考核体系注重经济指标,当地政府政绩观影响了非遗文化课程建设,非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是一件长期却又难以立即见效的工作,往往费力不讨好,黔江区虽然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此项工作,但也往往得不到重视,实绩考核靠后,经费预算捉襟见肘,造成非遗文化课程建设往往滞后;三是教育部门注重考试成绩,特别是有一切都为高考服务的倾向,对社区教育重视不够,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不够,投入不够,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只有让位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四是社区教育教师总认为社区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政府、主管部门、社区教育学院的事,对课程资源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需要有专业的课程开发机构的指导和参与,需要有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业团体对社区教育的帮助和支持,需要培养具有课程开发专业素养的专门研究人员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课程,专门从事社区教育教材建设。黔江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大都由社区教育管理者,社区学校专兼职教师完成,他们大部分是从行政部门、普通学校管理和教学岗位进入社区教育工作机构,知识和技能结构、专业素养难以高质量完成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存在建设能力不足问题。

(三)课程资源建设统筹不足

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范围广、跨度大、体系复杂,难度更大,因而需要主管部门统筹协调,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参与,推进课程资源体系构建。黔江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缺乏专门部门统筹,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单一,课程知识承载量不大,文化底蕴不够丰厚。

(四)课程资源建设投入不足

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离不开各种资源支持,需要相应的经费、师资和图书音像资料的投入,黔江区鉴于对非遗文化的认识问题以及社区教育的边缘化趋向,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在经费、师资培养、重视度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五)课程资源建设信息化不足

信息化是当代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教育发展趋势,构建信息化社区教育课程,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建设非遗课程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才能让教育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才能适应并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目前,黔江区很多社区教育仍止步于传统的讲义授课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

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探讨

(一)强化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政策对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具有直接导向和指引作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规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建设保驾护航。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和市的相关法规条例,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使地方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有法可依。同时,资金筹措上开辟多重渠道,政府与民营、民间投资相结合,以充分保障资源建设的资金支持,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课程资源建设队伍

师资力量是影响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资源的挖掘、整理、传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资源建设队伍刻不容缓。可采取岗前培训、高校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校本培训等渠道,观摩活动、定点指导、重点扶持等方法提高教师队伍非遗文化素养。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人才资源,把他们请进课堂,培养非遗文化教师。 组建专门的课程开发队伍,承担社区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相关工作,还要尽可能强化社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既确保课程的科学实施,也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缺少统筹规划,相关部门、学校、教师个体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状态中,缺乏共享与交流的平台,资源开发简单重复现象十分普遍。为了能够高效规范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就必须构建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库。可采取文化部门统一规划管理,相关部门、社区学院、教师上下联动,共同创建。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两大板块:课程建设资料——文献资料、视频、音频、图片资料;课程实践资料——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音频视频素材、教学论文、观摩课等。相关部门必须对课程资源库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适时更新。

(四)建构多样化课程资源形态

黔江区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呈现形态多样,山歌、舞蹈、民族乐器、地方建筑、体育活动、刺绣、游戏、食品等都是其表现形态。因此课程资源建设也应形式多样。如编写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举行民族体育或民间游戏项目,非遗文化艺术节或晚会,建设非遗文化館、博物馆、风情园等,还可设置非遗文化展示室、图书专柜、知识宣传栏,还可借助广播、新媒体等媒介宣传非遗文化知识。

(五)完善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系统

一是强化行政支持。课程资源开发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规范,协调配合。一是国家要制定相关资源建设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强制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二是形成配套的地方政策,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建立起科学的联结框架,避免低层次重复现象。而且要制定相关的检查、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督查、评估或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以促进资源建设。三是统筹安排课程资源开发的时间、人员、资金、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二是引导社会支持。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不仅仅是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事,它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特别是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需要引导社会支持。否则就会形成政府部门热,社会层面冷,最终就会不可持续。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一种协同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合作交流。第一,教育、文化、民族事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统一安排部署,共同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第二,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第三,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策略具有共同性,需加大与其他民族地区的交流及合作。第四,同行之间、校际之间相互交流分享,互相取长补短,促进资源共享。

四是加强技术支持,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形式的网络化。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手段,整合资源、提升覆盖、激发兴趣,满足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与互联,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为资源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社区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建设,要尽可能建设和利用数字化平台,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保证资源充分共享,可以使广大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者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随时交流、随时学习,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发展。

猜你喜欢

黔江区文化遗产民族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黔江工作站揭牌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MINORITY REPORT
Tough Nut to Crack
重庆市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创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