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转变

2019-09-10梁叶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

梁叶

摘 要:本论文主要通过“认同”这一概念,对小说《砂女》中主人公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变进行分析。主人公对冷漠的社会感到失望,同时他又寄希望于通过发现新昆虫物种实现自身价值。在被监禁在砂坑的过程中,他以前得到的能被社会认同的资格和实现自我认同的途径都被打碎,使他不得不对一切进行重新认识。最终在意识到劳动的实质后,他放弃出逃留在了砂坑。主人公的迷茫是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都有的烦恼。

关键词:砂女;社会认同;自我认同

《砂女》是安部公房在1962年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普通教师仁木顺平为了收集昆虫,误打误撞进入了砂村。当地居民的房屋都在深深的沙坑之中,为了家园不被沙子吞没村民们只能每日“清砂”。由于缺少劳动力,村民们把主人公监禁在砂村。与他相伴的年轻寡妇,更像是引诱他进入砂坑的“诱饵”。男人多次出逃都未遂,最后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但他却留了下来。在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代人对于“认同”的追求和迷失。作品描摹了现实的社会状态,人们忙忙碌碌最后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何在。

1、相关理论

(一)关于identity(认同)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国内有时也将identity译作“身份”,但这时只能当名词使用。在心理学之中“identity”译作“认同”。付义荣[3]提到不同的“认同”概念有个体主义层面的也有集体主义层面的,但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内核:(1)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2)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3)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指个体通过群体对自身的定位。泰弗尔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它源于“个体所具有的这些知识,即自己属于哪些群体,而这些群体成员资格之于自己又具有怎样的情感和价值”。每个个体可同属于几个群体,并在不同程度同他们保持联系。因此需要与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联系,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认同。

(三)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吉登斯[3] 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一个人的所有特质的组合,而是通过其个人经历塑造的。而“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说它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它促成了“自我认同”的实现。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会面对自我认同危机,无法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2、由追求社会认同转向实现自我价值的试探

《砂女》创作时间正值日本战后重建,经济稳步发展时期。日本国民面对社会的剧变逐渐产生了迷茫。物质生活上的日渐富裕,带来了精神上更高的追求。

“他”是一名中学教师,31岁,长相普通,喜欢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文中称他为“男人”,作者模糊掉他的姓名是将他视为万千迷茫普通人中的一员,他的孤独和迷失并不是“仁木顺平”独有的烦恼。他不赞同目前的“幻想式教育”,为了谋生他却只得继续做个麻木的教师。在男人失踪后他人对他进行了一些恶意揣测,同事认为他喜欢收集昆虫的爱好是因为他精神上存在缺陷。在家庭里,妻子对他冷嘲热讽,声称他是“精神上的性病患者”。两人为此都渐渐的丧失了生活中的热情。

他的工作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同,只有将希望寄托于捕捉昆虫发现新物种并留名青史,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认同。社会认同的缺失使他转向对自我认同的渴求。希望在平凡中实现一点人生的价值。

3、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双重毁灭

(一)原有社会身份被剥夺

男人为了寻找一种独特的斑蟊虫来到了这个偏远砂村,被当地村民“好心”留宿却再也无法从砂坑里出来。沙坑里的房子和女人只不过是诱捕他这个劳动力的陷阱和诱饵罢了。

在男人被困砂坑之时,他曾多次对“女人”和村民讲明自己的身份,对遭到不公待遇进行控诉。“偏巧我不是个流浪汉……我老老实实地纳税,有正式的户籍……就现在,已经给警察局发了“寻人启事”,肯定会出什么事的!………”

“我喝到了水,该做的事我都会做的。我和你们说定了,但还是想问几句,你们绝对计算有误……我可是学校的教师哇……我有同事,还有工会组织,我们受教育委员会和PTA的管辖……你们以为我失踪了,社会上就会默不作声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人对回到原来社会的渴望,对自己原本身份的强烈认同。他为建立好工作方面的社会认同付出了努力。做一个本分的教师常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哪怕是为了谋生),像“深深沉在河里的石头”看着学生每年像“河里的流水一样从自己身边奔流而去”。男人发现自己被监禁考虑的是“……对我这种有工作的人来说,预定超过半天,将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呐。我可不想浪费时间呐………”。为了被社会认同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为了立足社会得来的各种证书,都随着被监禁化作了泡影。

(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男人原有的社会身份被强行剥离。在被困砂坑时他一共做出了三次反抗。这个过程也展现了在村民的违法监禁下他的自我认同意识是怎样被逐步击垮的。

首先男人自认为作为一个“本分纳税人,有公民户籍”的身份会震慑住村民,使村民相信政府不会对男人的失踪置之不理。然而,自始至终等不来的救援讓他意识到,自己不过像沙砾一样渺小。他曾努力建立的种种社会“身份”救不了他。

为了让村民知道他的存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第一次男人的反抗是装病。“女人不堪事态的重负,不久一定会变得筋疲力尽的。干活的能力下降,甚至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威胁。对整个村落来说,这可是严重的大问题呀,劳动力算不上,还拖进来个添麻烦的种。不把他赶快撵走,将来可就无法收拾了。”这时,他认为自己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女人照顾他会不堪重负,久而久之会引起村里的重视。然而第一次反抗由于村民不闻不问和他自身认为“还有什么后路存在”无法坚持装病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反抗,男人将女人绑起来意图威胁村民放他走。丧失两个劳动力,这下村民不得不重视了吧。这次依然没有人理睬他,男人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他的存在,已经作为推动这里日常生活的一个齿轮,载入零件册了吧。”自己已经不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人了,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零件一般的存在。村民的对应方法是断水,在缺水时候男人意识到这些人“哪可能把他的性命放在心上”。从村民對他的行为,男人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这次反抗由于男人无法忍受缺水的痛苦,依然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反抗,男人用攒起来的布条做成绳梯逃出了洞穴,一开始看似顺利。最终男人被追赶到“食人沙”处,在被沙子吞没之前他发出了“野兽般”的呼救。“……临到死之边缘,什么个性,什么忙也帮不了……男人终于哭了起来。起先还强忍克制着,呜呜咽咽;不一会儿就号啕大哭起来。可怜的崩溃感觉里,男人恐怖得直打哆嗦……当背后忽然传来声音时,他这一惊非同小可。只觉得自已被打得落花流水。连惭愧羞耻的心情,也像蜻蜓翅膀着了火,悄无声息地缩成一团,变成了灰。”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退缩了。男人被救起时“沙子扑扑地一层层坍塌。理想、绝望、羞耻、体面都被这些沙子埋葬了,消失了。”这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彻底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也击垮了男人对自身价值和身份的认同。

4、对于自我认识的反思和再构建

实际上女人就像是一面镜子[5],反映出男人所处的状况。“清砂”也好“教书”也好都是为了活下去罢了。每一天都是没有意义的循环,被劳动和工作束缚。连自己都无法认清自身的价值和身份,在探寻自己身份的同时一边又只能用各种身份证件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与意义,这种证明本就是无稽之谈。在“清砂”过程中他终于体会到曾经一个讲师演讲的含义。“跨越劳动,除了通过劳动没有其他路可走。不是劳动本身有价值,而是要通过劳动来超越劳动……只有这自我否定的能量,才是劳动的真正价值。”不管是目前的体力劳动还是从前的工作都是没有价值的,为了劳动而劳动无法实现“理想的自己”。通过对从前生活的重新认识,男人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面对过死亡的男人,在回到砂坑之后“打算像冬眠一样,顺应洞穴的生活,他一心一意专等解除村里人的警戒。”

然而,在认清原本生活实质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回到“文明都市”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男人发现他做的捕捉乌鸦的装置“希望”可以屯水,这为他茫无目的的等待带来了希望。“沙子的变化,同时也使他发生了变化。也许他从沙子中,和水一起捡回了另一个自己。”男人发现了新的生活,发现了新生命的可能性。

在村民慌慌张张抬走宫外孕出血的女人后,男人战战兢兢攀上了他们忘收走的绳梯。“风吹过来,像要从嘴里扼住他的气息似的。他在洞的边缘兜了一圈,往看得见海的地方登了上去。海也是黄色、浑浊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嘴里只有粗糙不光滑的感觉,并没有他所预期的那种滋味。”男人这时觉得这已经不是他所期望的自由。在这里他先前努力融入社会建立的社会认同和对自我的认同已经被粉碎,他已经“习惯了茫无目的的等待”。尤其是,在认识到劳动的实质之后,从前为了逃脱通勤的日常去收集昆虫,与现在为了逃脱“清砂”的日常观测溜水装置,似乎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从无用劳动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在从前的社会孤立无援,在如今的砂坑亦是如此,已经没有逃脱的必要了。手里紧紧攥着的“往返车票”既没有目的地也没有返回场所。重要的是男人和始终不愿离开砂坑的女人一样,已经“习惯了茫无目的的等待”。

5、结语

小说看似荒诞,然而其中反映的却是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看似繁华的都市背后布满了迷茫和不安。男人最终没有逃跑,是因为溜水装置实现了他对自我的认同吗?男人已经意识到,为了生活他已经逃不出这种义务的累赘和无所作为。他之前对自我的认同对社会的认同已经破碎,他的认知虽然被刷新,但还不足以支撑他对自我产生新的认同。往返车票的站点都是空白,不知该去往何方,不管向何处去都是一样的结果。这正是高度成长期背景下人们迷茫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安部公房.砂の女[M].東京:新潮社,1989.

[2](日)安部公房著.砂女[M].杨炳晨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3]付义荣,葛燕红.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社会认同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

[5]ウィリアム·カリー.「疎外の構造」——安部公房·ベケット·カフカの小説[M].新潮社,1975.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自我认同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论夏宇爱情诗中的浪漫精神
自我认同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