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

2019-09-10张静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9期
关键词:同伴小学生教育

张静茹

【摘要】同伴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良好同伴关系既有助于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社会交往技能。本研究认为构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需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在学校方面可从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班级管理和家校协同四个方面展开同伴交往教育,在家庭方面可从家庭教养方式、榜样示范、亲子关系三个方面发展学生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同伴;教育

教育的真正起點,是养育者和教育者的思维模式。随着年龄增长和在校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能够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更多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伴关系指的是在学校群体、班级群体中的,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就是同龄学生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学生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会让小学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在跟同伴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同伴之间会学着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些都能促使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得小学生变得积极乐观、乐于助人、乐于付出。

当前,小学生在同伴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当他们与同伴发生矛盾或意见不一致时,男同学会选择用身体攻击与同伴产生肢体冲突,女同学会选择用语言攻击去对抗自己的同学,这些攻击行为都说明小学生缺乏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因为小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更在意自己的利益和感受,所以当他们与同伴之间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同伴的感受。同时,因为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还比较少,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不太客观,所以他们会容易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会在不经意之间就对自己的同伴产生了伤害。

对小学生同伴关系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改善,对同伴之间的良好交往进行引导,对同伴交往能力进行培养,构建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既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小学生社会化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家庭教育这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方面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小学生进入学校后,班级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活动空间,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班级环境,师生、生生之间因长期的共同活动形成互助关系。小学生不成熟的心智和过激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同伴关系问题。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对他们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社会化发展。

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可以主要从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班级管理、家校协同等四个方面进行同伴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和技能的教育与引导,从而构建全校的学生健康发展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学生管理的良好态势。

(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同伴交往课程内容

因为学生在校的活动主要是学习,课程是进行同伴关系引导、指导、教育的首要和必要手段,它能帮助大多数学生梳理自己在同伴交往中遇到的普遍存在的困惑,解决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以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健康老师为核心的团队,开发设计相关课程,具体来说,班主任应该通过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同伴交往教育,及时发现和关注同伴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科任教师应该立足于本学科课程,如,语文教师可结合有关同伴关系、友谊的绘本、书籍,传授有关同伴关系的认知和方法。心理教师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生处理同伴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更多地从人际交往技能方面提供有效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共情、学会表达等。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学会倾听与表达、移情、分享、合作等。通过班队活动课、心理健康课地系列学习,让学生在放松紧张警惕的情绪下,切入课堂主题,情境游戏既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感受,也让很多在平时处于隐性的良好关系明朗化,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固定句式的填词游戏可以让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明确归纳出自己的思想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角色扮演与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如“我讯息”与“你讯息”、倾听与不倾听等,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二)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注重学生交往体验过程

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获得知识并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老师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造一个环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建造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学校除专门设置相关课程之外,可以通过设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和体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工作精神和相互配合意识,给学生提供交往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中得到对同伴关系问题的真实反馈,让他们有机会使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内化各种交往规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同伴关系理念,提高独立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实现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与其一遍一遍去向学生强调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表现,不如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学生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同伴关系问题,教师要能够对其做出相对较好的指引,这样孩子们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三)以班级管理为载体,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

作为一个社会体系,班级每时每刻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理想的班集体能够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并约定遵守,学生之间有共同的情感联系和理想追求,在班集体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班级氛围的影响。因此,对于班级建设和管理,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管理的平台,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协调成员的人际关际,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让学生在班级常规管理中与同伴的交往更加密切,与同伴的关系更加坚固,并且不断增加同伴交往的正确意识,提高同伴交往的技能,获得集体的归属感、荣誉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和共同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这得益于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角色的约定,而角色的定位也要求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特性,即促使学生要与自己组的组员进行合作,而不再是单打独斗,独自完成相关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在不同意见下如何中和相关的建议和解决办法,无形之中会培养出学生的合作指导意识,并发展相关合作技能。简言之,实施班級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仅是让小学生培养和学习专业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懂得合作共赢、实践合作能力、促进合作精神培养,也是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方面的要求。

(四)以家校协同为支撑,畅通家校共同育人渠道

除了开设课程、组织活动、科学管理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加强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教育界学者、心理学界专家等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公益讲座,宣传家校合作的相关主题,提升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专业知识,让父母认识到,应该把握子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在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基础情况后,配合学校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干预和改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异常情况,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的成长。

班主任是家长最直接的联系对象,要更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应该非常了解和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更应该马上与家长分享,给家长信心和动力;当观察到学生有异常的表现时,立刻联系家长,大家一起来关心和协调处理。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可通过到学生家中开展面对面的家访,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同伴关系,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引导家长重视家校合作,及时沟通孩子的同伴交往问题,共同寻找原因和对策,帮助孩子解决同伴关系问题,收获友谊。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一个亲密的小群体,是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从家庭中,孩子可以学习到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在外部的社会中遇到困惑之时,家庭还是他们的安全基地。他们在家庭里产生依恋的情感,获得安全、满足和爱的体验。孩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将影响他们整个的童年时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鉴于家庭在儿童同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关注支持同伴交往

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伴之间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主张,彼此平等,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同伴交往,希望融入同伴群体之中,获得同伴接纳和认可,建立稳定良好的同伴关系。从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同伴关系有较大影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效果相关:与温暖的、支持型的父母相比较起来,冷漠的、拒绝型的父母更有可能培养出攻击行为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如果是高度控制型的,那么孩子的社会技巧一般是比较弱的;父母如果是无条件溺爱型的,那么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也表现出较低的控制力;而包容性强、负责任的父母,则可以让孩子对同伴关系乃至人际关系更有自信心。因此,父母应该指导、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自己喜欢的朋友圈,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同伴关系,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

(二)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善于模仿,富于想象,好奇心强,他们的行为、想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很容易被具体、生动、鲜活的榜样作用所影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孩子会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在观察中学习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人怎样表现就会影响孩子自己的表现模式。父母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举止动作、思想观念、处事态度等,会被孩子不知不觉地复制、运用在自己的同伴交往中,影响着自己对同伴关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取向。

父母对于自己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应该时刻注意;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要主动承担,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尽量向孩子传递正面的信息,让孩子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去应对;引导孩子在面临危机时,应该积极地应对。此外,父母对于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要积极和主动地维护好友好和谐的关系,注意文明礼仪,多说礼貌用语,这些都对孩子自身的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鼓励孩子学会倾听,在同伴发生矛盾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大度,尽量用轻松、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样一定能建立起更好的同伴关系。

(三)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有效沟通

在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精神层面的需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沟通交流。父母与孩子如果能及时恰当沟通,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增加彼此的感情,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父母应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的话,当孩子跟自己交流同伴关系问题时,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困惑,表示自己的理解,主动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不要只顾着说教,不要指指点点;父母应该创建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那么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则会愿意向父母寻求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交友观,多说“你认为该怎么解决呢?”给孩子提示和想法,鼓励孩子自行思考,让孩子产生一股“不要害怕,应该勇敢挑战看看”的意愿。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应该避免过多的说教,而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认知和行为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无私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值得依恋的对象,让孩子相信在自己面对同伴交往困扰的时候,父母一定是自己可以倾诉的对象,父母一定会站在自己的立场,给自己最好的建议,只有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

总的来说,在家庭教育的层面,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多通过教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多采用情感上关心支持、方法上引导来培养积极良好的同伴交往态度,帮助儿童参与交往并提高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多强化积极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强调父母为孩子做好榜样并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

猜你喜欢

同伴小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寻找失散的同伴
我是小学生
落地
非常小学生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