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路上话幸福

2019-09-10

宁夏画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饮水文化

教育扶贫——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在海原县各乡镇,最气派的建筑非校舍莫属。”近年来,当问起海原县最气派的建筑是什么时,很多人都会如此回答。

据官方资料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时,海原县全县仅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53名。小学只有30所,全县在校学生仅为3000多名。

作为宁夏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海原县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城乡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9年,海原縣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建立了辍学劝返报告制度、双线控辍责任制、扶贫助学等机制,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巩固控辍保学成效。同时,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学生进行全学段、全方位精准资助,防止因贫失学、辍学情况发生。

在控辍保学上求突破。紧盯义务教育“零辍学”目标,严格落实 “七长负责制”“双线控辍制” “四包责任制”,重点在“稳”字上下功夫,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信息库,按照“一家一案、一生一策”制定帮扶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学生资助等教育惠民政策,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坚决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

在义务教育保障上,海原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行动。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大家访、送政策、抓控辍”活动。对照学籍信息、户籍信息和国办系统贫困人口信息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准确掌握全县5~16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积极做好入学宣传动员工作,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零辍学”目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新摸排核查,准确掌握各学段贫困学生底数,逐一登记造册并进行资助,做到“应助尽助”。

全县学前教育两年共资助1608人次80.4万元,建档立卡户“一免一补”资助3047人次365.64万元。普通高中发放助学金7457人次745.7万元,免学费7105人次284.2万元;职业高中发放助学金3491人次349.1万元,免学费4231人次423.1万元,落实“9+3”职业教育金(即自治区面向山区9县一、二年级全日制在校生,每生每年免除住宿费800元、书本费400元、补助生活费500元)。大学资助对1792名建档立卡家庭大学生申领了“离土计划”资助金,资金总额896万元,真正实现了不因贫困让一名学生失学的目标。

健康扶贫——让人们看得起病,治得好病

近年来,海原县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分类精准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手段,让当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健康医疗服务保障。

“我们卫生院服务人口4.7万人,其中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449人,确认患病的有122人、无病的327人。”海城镇卫生院负责人递给记者一摞《海城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群健康管理手册》,手册里详细列着122名贫困患者的信息,每个人基本家庭情况、所患病种、责任医生,都列得清清楚楚,“通过对这些人建档、分析,有助于我们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让每一位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规范管理。”

段塬村低保户刘正清就是“账本”中的服务对象之一。65岁的刘正清家境贫困,由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呼吸衰竭等病症,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老伴务农维持生活。而且一年的时间里刘正清几乎一直住在医院。海城镇卫生院为他制订了“一对一诊疗方案”,由卫生院医生专人负责管理,帮助他联系看病绿色通道、定期随诊、联系住院报销等事宜。“每个月看病花多少,能报销多少,个人支付多少,我都不用操心,大夫比我记得还请。”刘正清说。

2019年以来,海原县通过具体措施,加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夯实健康扶贫基础,助力脱贫攻坚。

进一步强化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全县医疗机构制定了“先诊疗、后付费”流程,并在医院醒目位置公示。住院病历增加了“先诊疗、后付费”协议书,建立了临床医生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奖罚措施,确保“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全面落实。

在乡村医生监督管理方面,海原县建立乡村医生请销假制度,在辖区村卫生室门口设立村医去向牌,公示村医联系方式和监督电话,督促乡村医生坚守岗位,落实群众健康“守门人”职责。同时,采取面向社会招聘、托管等措施,解决了部分村卫生室无医生的问题,逐步推动乡村医生管理规范化。

2019年,海原县还强化了基层药物配送。落实药物下沉基层政策,配齐配全药品品种,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达到120种,非基本药物下沉20种以上,保证了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医疗的需求。同时,补充基层用药目录,将原来在区级三甲医院的昂贵药物,调整到部分乡卫生院,实现了农村大病患者“康复治疗在基层”的目标,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近年来,海原县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中心,建立起覆盖全乡镇村卫生室的医疗共同体,通过“盘活”人力资源,“下沉”常见病,“降低”看病就医费用,“规范”基层卫生院诊疗行为,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并建立了糖尿病、针灸科、内科等专科联盟。

2019年以来,海原县重点强化三级专家下沉。与山西太原985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区外下沉海原县心内科、外科等专家6名;通过千名医师下基层、凡晋必下机制,下沉50名县级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门诊病人同比增幅22.3%。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2019年海原县建立27个“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信息平台”,县人民医院与37家区、内外三级医院和17家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平台对接,11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与区市影像诊断中心的互联互通,97%的村卫生室连接10M光纤网络,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信息与定点医疗机构、有关部门间的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实现贫困患者医疗费用结算“不见面马上办、最多跑一趟”。

与此同时,海原县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到2019年,已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11688人全部纳入健康扶贫对象。组成“1+1+1”家庭签约服务团队139个,健康扶贫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累计随访服务15283人次。贫困患者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9500元下调至3000元,当年住院自付费用累计不超过5000元。目前贫困人口现有患病8023人,已救治人数7410人,救治率为92.35%;电子、纸质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在健康扶貧上,海原县还加快4个乡镇卫生院和6个村级卫生室建设,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扶贫保”多重保障网,配足乡村两级基本药品,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对剩余的37名大病患者集中救治、7059名慢病患者签约管理、39名重病患者兜底保障,确保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

住房安全——“八个一批”,力促“安居梦”

海原县位于宁夏西海固贫困核心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当地主要民居。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直到前几年,仍有数万户农村居民住在“危”字号的旧房里。

面对“住房有保障”的民生目标,海原县坚持精准摸排、以拆促建,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状况、院落位置、家庭人口结构,分户分类、精准施策,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即原址翻建一批、异地迁建一批、加固维修一批、公租扩面一批、补偿退出一批、周转安置一批、亲属合住一批、直接拆除一批,共实施改造21005户,直接拆除15921户,全县农村居民住进了安全房、舒心房,实现了“安居梦”。

安全饮水——喝的放心很重要

安全饮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2019年,海原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要求和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准则,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创新三项机制,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

创新责任机制,按下“快捷键”,细化任务全覆盖。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成立脱贫攻坚饮水安全保障机构,抽调专人组建脱贫攻坚饮水安全“作战室”,负责农村饮水安全整体调度、综合协调、招投标管理、质量安全检查、资金支付、资料汇总、政策传达、统计上报等专项工作,形成了“1+N”工作专班。二是“五定五包”推进。将17个乡镇、1个管委会划分为3个战区,抽调150名干部担任包村干部,将安全饮水脱贫攻坚任务细化到每个人员,实现任务分解不漏一人一户的全覆盖。三是推行网格管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挂图作战,构筑“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运转、责任落实、反应快速”责任体系,实现项目建设高效化、台账化,确保目标清晰、措施具体、任务到人。

创新督导机制,跑出“加速度”,分类因户实施策略。一是摸清底数,逐户排查。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纵向联动”+“横向统筹”排查机制,分片督促指导,促进度,保质量,建立贫困群众饮水整改剩余工程量数据库,启动全县农村饮水不通水户(人)数的排查,全面掌握人饮整改维修现状,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档,为脱贫攻坚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二是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紧盯全县7302户(其中贫困户1288户)未入户群众、工程运行管理不够完善、供水不正常等突出问题,充分考虑全县水资源、地质条件、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对具备自来水安装条件的农户进行补入,不具备入户的农户设立集中供水点解决,居住分散工程无法覆盖到的群众利用分散式供水解决。三是强化水质检测,确保达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抽检和检测工作,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按要求及时跟进检测,加快对人饮不达标水源的替换,确保全县饮水水质全部达标。

创新建管并重机制,当好“守护神”,补齐短板保效益。一是狠抓工程质量管理。按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维修标段成立项目部,明确项目法人代表、技术和安全负责人,严格实行施工监理,委托专业监理公司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回头看”巡回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达标。二是探索后续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受益群众在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县、乡、村三级运行管理和水费收取等重点管理办法,确保工程建成有管理、有人管、有效益。

2019年,海原县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改造水源5处,新建蓄水池102座,维修管道299公里,综合采取补入户、建设集中供水点、分散供水等方式,解决730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285户)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确保集中供水率达到99.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水质达标率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5%,实现所有贫困人口饮水安全。

社会保障——多措并举促提高

2019年,海原县统筹征缴社会保险基金6.93亿元,确保各类参保对象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保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再次提标,月人均提高10元,县级财政补助标准累计达到35元。拨付资金6800万元用于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安排就业创业资金4587万元,用于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人员生活补助等。拨付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05亿元,保障低保户、五保户、高龄老人、孤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促进民政优抚、退役士兵安置、应急保障等政策落实。

近两年,海原县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持续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已确认的被征地农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00%;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政策;不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全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深化“放管服”改革,将6项养老保险业务下沉乡镇办理,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完善救助制度,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面对“老、病、残、困境儿童”四大特殊群体,海原县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确保小康路上一人不落。截至2018年,全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45731人,县城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特困人员135人,海兴开发区敬老院集中供养特困人员70人,南苑日间照料中心和40个“老饭桌”服务老人共871人,阅海养老服务中心计划集中供养420人。初步建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集中养老为辅,覆盖全县的社会化养老网络,有效满足了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医养结合,海原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宁夏阅海养老产业公司按照“公建民营”模式运营海原县阅海养老服务中心。该养老中心占地面积52.37亩,配置床位530张,为集中供养人员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断、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文化扶贫——芬芳脱贫路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原县多层次立体式开展文化扶贫,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

“在这里看看书、唱唱歌、跳跳舞,啥活动都有,要是来迟的话,还要排队等位置。”谈起村里的文体大院,海原县三河镇黑城村村民张志升难掩兴奋之情。近几年,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在海原县各乡(镇)已蔚然成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乡(镇)、村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不仅设置专门的群众活动场地,还配备音响、乐器甚至服装道具等。

海原县通过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服务群众文化平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资源。

海原县紧抓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不放松,全面完成全县13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推动了乡村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发展,夯实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海原县因地制宜,灵活规划,坚持应建则建、应扩则扩,广泛利用村党员活动室、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社区、闲置中小学校,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实现共建共享。工程建设中,海原县全力保障工程严格按照“七个一”标准进行,形成了“抓作风、比干劲,抓项目、比进度,抓落实、比成效,抓示范、比创新,工作争一流、名次争先进”的“四抓四比两争”工作氛围。

此外,为了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海原县多次召开项目建设督导会和促评会,成立督察组周周进村驻点督促检查。同时,还出台《海原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等管理和服务标准,细化量化指标,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同时,海原县在每个乡(镇)确定2~3个村,根据当地文化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原则,打造了30多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示范村,积极指导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海原县还开展“菜单式”文化下乡辅导活动,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

“菜单式”文化下乡辅导延续“基层点菜、业务单位配菜、按需送菜”的服务模式。海原县文化服务单位列出包括戏剧、小品、花儿、舞蹈、秦腔、乐器、书画等文化服务项目和专业授课人员简介,制成“菜单”发放到各乡(镇)基层文艺团队中,由群众根据兴趣爱好、时间条件选取服务项目和专业老师,然后由县文化馆统一安排,组织相关文化单位专业人员下乡提供各种培训、指导服务。

“菜单式”文化下乡服务使全县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224个农民文化大院、文化户、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4000多名群众获得“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真正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019年,海原县安排资金6780万元,支持全民健身中心(运动广场)续建、文化馆新建、历史遗迹保护、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布展及文物征集等项目。全力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两馆”免费开放、送戏下乡、农村电影免费放映等政策落实,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道路建设——综合交通网助推脱贫攻坚

公路通,百里兴。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曾经是长期制约海原县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虽然说109、309、312国道等主要公路干线在境内穿过,以及20世纪末宝中铁路和21世纪初福银高速相继通车,但由于海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人们的交通出行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缓解。

从小在海原农村长大,如今在银川工作生活多年的杨满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从家里步行去学校,每天要走将近3个小时的山路,从村里去县城更是困难重重。由于道路技术等级低、坡陡弯急,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特别在冬季下雪后,海原县几乎与外界隔绝,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对外联系造成了很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海原县委、县政府以“完善路网结构、提升保障能力、服务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为方针,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系列交通项目,使海原县交通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黑海高速、海同高速相继通车,让“出门难”“乘车难”“运货难”的时代宣告终结。不仅缩短了海原县和其他周边市县、区的距离,还为众多从事运输行业的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安全、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成为助推全县经济腾飞的有力抓手。

除了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升级改造也是海原交通运输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国道341线下小河至史店段、(固原)寨科至三河段和省道204线史店至李俊段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后,海原县基本形成 “十字型”干线公路网,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

此外,海原县还围绕整村推进工作,新建改建树台乡相桐村等32个扶贫销号村农村公路116公里。现已全面完成贫困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实现贫困村居民“出门有路、上路有车”。

2019年,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海原县通过70天的艰苦努力,完成341国道黑城至海原、311省道李俊至关庄及103省道红羊至西吉公路海原段等干线公路改建。全面完成郑旗经九彩至寺口子公路27.9公里、关桥至麻春公路25.1公里、关桥经双河至贾塘公路37.4公里建设任務。完成窄路加宽项目57公里、村组道路硬化182公里、生产砂砾路75公里,为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这些项目的相继完成,不仅有效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海原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为海原县特色农产品外销提供交通便利,更为海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基础保障。

(部分文字资料源自海原县人民政府官网,部分图片由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饮水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饮水
3000亿投入,农饮水仍不安全
专利名称:家禽饮水喂料装置
鹿的感悟
春季给羊饮水五注意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