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度”与孔子 “中庸”思想的相似之处

2019-09-10闫园园范文学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中庸矛盾

闫园园 范文学

摘  要:“度”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有何相似之处?通过对“度”和孔子的“中庸”思想的学习研究,可以得出它们之间是有着一种普遍联系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的,应该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过犹不及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两者的相似之处的阐释对现在哲学方面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度;孔子;中庸

“度”和孔子的“中庸”思想,两者不属于同一时期,也没有相同的社会背景,看起来可能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两种思想,但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度”其实有很多种含义,一种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中质量的统一体,另一种是人们在为人处世中所要把握的分寸。而孔子的“中庸”主要指的是中正、平和和不偏不倚。也许有人可能会认为“度”和孔子的“中庸”思想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不然,“度”和孔子的“中庸”有着相似之处。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对两者关系的理解。

一、普遍存在

“度”很显然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拥有一定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自信会让我们产生前进的动力,会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不轻易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但如果认为自己是万能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这就是自负的表现。其实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能独自完成的事情则是少之又少,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家都逐渐意识到群体的力量,讲求团队合作,这时候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强调他自己,这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失败。而另一个极端就是太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就是自卑。这种人往往自身会带有一种负能量,会使周围的人感到压抑。实际上没有人会是完美无缺的,但都不会说是一无所长,有时候可能自己看不清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所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应该正确定位,并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把握好一定的“度”。

“中庸”也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对“中庸”思想進行思考和探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实孔子提倡的“中庸”主要强调“中”。“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到好处、适宜”。比如在政治方面,我们知道秦王朝采取的是法家的主张,严刑峻法,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以致揭竿而起,推翻暴秦。相反,还有一种政治,君主采取的是德政,用仁德去治理国家,这在一个王朝刚开始的时候,会达到国治民安。但随着时间逐步推移,一旦有不安好心的人掌握了军权,他就会不安于现状,想取代君主,如果这时候君主还一味只知道实行仁德,没有采取镇压的手段去消灭他们,最终会导致全国上下苦不堪言。所以在政治方面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度”,要把德行和严刑峻法结合起来使用,不偏向任何一个极端。

二、过犹不及

所谓过犹不及,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做了太多没用的或根本没有必要的工作,这就相当于你什么都没做。如中国诗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一个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几句话都是用来描写一个女子长的非常美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国色天香。在这个赋里写作的人用很多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这一个女子无论是面貌还是身材都是无可挑剔,这就是“中庸”。

我们知道,在“度”范围以内的都叫做量的变化,超过了“度”的范围就叫做质的变化。就拿吃饭来说,一个人在饥饿的条件下,吃第一口,他依然会感到很饿。吃到一半多的时候,他可能已经饱了。但他为了不浪费粮食,把饭都吃完了,这时候他就撑着了。在这里面饿是一种状态,撑着是另一种状态。而一口一口的饭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但是由于他并没有把握好“度”,而导致撑着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辩证唯物主义中“度”的重要。

三、立足矛盾

我们都知道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思想中的其中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有很多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更为重要,其中质量统一规律更能说明本文所提倡的“度”。就好比一个人,当他第一天掉头发的时候,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毕竟只是几根头发,但如果每天都掉一定量的头发,而且不长新发,过不了太久,这个人就会变成光头。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事物从量变过渡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到了最后,整个事物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而孔子的“中庸”里也包含了矛盾的观点,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只看到这个人的一方面,更不应该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只仅仅看一个人的表面,就认定这个人是什么样子,轻易下结论。这往往太过于武断,而且事实证明这种看法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透过表象去看一个人的本性,这样才是客观的。而且不要因为一些不好的,比如看到一个人的某些缺点,就直接下结论,这样的做法是形而上学的。我们不仅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应该不偏不倚,我们也应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一个人就会有缺点。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包容、理解和尽可能地原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度”和孔子的“中庸”思想都是普遍存在的,这足以说明两者不仅仅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一个方面,而是都存在于矛盾之中,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我们要采取辩证的方法去看待这两者关系,既不能说两者是完全对立,截然不同的。也不能认为两者是完全一样的,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毕竟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孙实明.论孔孟的中庸之道[J].理论探讨,1994(4):1-2.

[2]杨六奇,蒋兆年,张锡金.论度和关节点[J].中国社会科学,1980(3):6.

作者简介

闫园园(1993—),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职务: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中庸矛盾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