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好自然资源领域脱贫攻坚战

2019-09-10本刊编辑部

资源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整治攻坚村民

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主动扛稳扛好推进脱贫攻坚的部门责任,紧紧围绕“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用地、应保尽保脱贫攻坚项目用地、强化宅基地复垦券‘真金白银支持、全力打好生态扶贫硬仗、高标准推进定点扶贫”5项核心职责,全面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抓好自然资源支持政策落实落地,全力做好“人”的脱贫、“地”的保障、“钱”的支持“三篇文章”,高质量推进自然资源领域脱贫攻坚战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深入挖掘全省自然资源领域脱贫攻坚成效和亮点,在10月17日全国第六个“扶贫日”来临之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联系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经济报等中央驻豫新闻单位和省内主要新闻媒体记者,深入信阳、三门峡和洛阳等地采访,刊发各类文章30多篇。本栏目选取部分文章刊登,供大家学习借鉴。

规划师下乡“画”出山村新风貌

古街、老巷,花墙、黛瓦,青山、绿水,重脊高檐的临街门楼,竹林掩映的土坯瓦房,走进洛阳市嵩县黄庄乡三合村,一幅古朴幽静的中国水墨画卷映入眼帘。写有“手绘小镇”四个醒目大字的石头矗立在村口,今年“十一”期间,一批批写生学生和游客蜂拥而至,今年接待写生团和游客超过2万人,经济收入超过3000万元。

是什么让这个伏牛深山里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变?10月14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武凇生说:“规划师下乡帮我们找到了发展方向,重塑了街道和建筑风格,改变了山村面貌。”

三合村风景秀丽,还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但是,由于这里山高沟深、偏远闭塞,全村352户人家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村里曾组织村民到信阳等地参观,想发展乡村游,但终因资金问题而搁浅。

返乡创业青年冯亚珂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冯亚珂是三合村人,大学学的是绘画,常跟老师到各地写生。看到家乡秀丽的风景,他有个想法油然而生:山峦、河流、土房、老汉,家乡的一幕幕场景,不就是一个天然的写生素材库吗?

“与旅游景区的精致相比,写生基地更加追求原生态,不需大量投资、过分雕琢,只需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大家便会欣然而至。”冯亚珂敏锐地察觉乡村旅游与写生基地的不同。2016年,他建起村里第一座写生宾馆。没想到,短短3个月时间,1500多人次到三合村写生。

村民受到启发,纷纷建农家宾馆。地方政府也受到启发,投入资金,出台政策,对村庄街道和房屋进行整修,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

今年7月,我省选派1517名规划师下乡,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编制好用、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让乡村在振兴中保留乡土味道,重塑乡村风貌。三合村被列为试点村庄之一,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选派规划师凌犀来到三合村,负责村庄规划编制。

凌犀说,来小山村后,吃住在村民家,与村民不断沟通,找到了村庄发展的短板,并对症下药制订了村庄规划,实施后效果明显。

三合村主街道是一条省道,来往车辆多,很多学生在路上画画写生比较危险。按照凌犀的规划,村里沿河新建了一条150米长的木栈道,将七八家农家宾馆连为一体,既方便学生写生,也为农家宾馆提供室外经营平台。

村里很多民居破败,外观风貌也不统一。按照豫西民居风格,规划师对村内所有的民居进行统一规划,并修旧如旧,用旧砖、旧瓦、废石头、旧磨盘等进行加固、提升和装饰。整修后,乡土气息浓厚,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开办农家宾馆的村民能力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对等,有的床位爆满,有的空置量大。针对这一产业发展瓶颈,规划师帮助村里成立了经营性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统计、互联网预约等方式,引导村庄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如今,三合村家庭宾馆从1家增至40家,老井、旧宅、豆腐坊等景观逐步恢复,“手绘小镇”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黄庄乡党委副书记夏萌说,写生大军给村庄带来可观的收入,三合村因此摘掉了贫困帽,村民从经济收入到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巨变,村民人人都是规划师,人人都是导游,靠劳动致富成为新风尚。

年过花甲的张寿娃因病致贫,如今有了新职业,成为“农民模特”,在门前石头上坐一晌,就能挣上百十块钱。来写生的年轻人喜欢吃烧烤,“羊倌”李九春从放羊变成了屠宰卖肉专业户,高峰期每晚能销售7只羊,顺利实现脱贫致富。56岁的“蜂蜜王”张嵩现通过养蜂,自家的蜂蜜供不应求,不仅脱贫致富,还娶上了媳妇,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到全省巡回演讲自己的脱贫故事。(李运海)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带来“真金白银”

“土地整治项目整修的塘好呀,能蓄水养鱼养鸭,能支持灌溉,我承包的塘才建好一年,就多收入萬把块,帮我实现了脱贫。”信阳市息县八里岔乡任店村任大东组的任威是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谈到土地整治时他激动地说道。

早年任威在村里采石场做工挣钱养家,随着石场关停,几亩页岩土田就成了他家的主要经济收入,唯一的希望是他在村里承包有个两亩见方的小坑塘,说是塘也快名存实亡了,因为没有钱投入,严重淤积且漏水,常年呈干旱状态。高标准粮田项目“息县八里岔乡八里岔等9个村土地整治项目”覆盖到任店村时,任威的水塘被纳入整治范围,2017年5月,经清淤、护坡、衬砌、踏步、进出水口等一系列施工建成后,该水塘被整修成一口4.5亩的标准生态衬砌水塘,面貌彻底改变,塘扩大了、边衬直了、水蓄满了,头脑灵活的他在承包的塘里搞起了水产养殖,养了鱼和鸭子,当年就增加收入1.2万元,实现了脱贫。

近年来,息县利用增减挂钩、复垦券、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自然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的成绩显著,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巨大变化。

濮公山曾经是光州十景之首,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下“东南第一峰”的墨宝。然而,由于无序开采,濮公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群众形容说:“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从2012年开始,息县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果断关闭水泥和石子开发等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如今濮公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建成了矿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地方。在濮公山转型发展中,息县自然资源部门积极介入,充分利用省自然资源厅各项扶贫措施和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把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投资1.15亿元,整治土地2.1万亩,将贫困村打造成水畅、绿浓、景美、宜人宜居的风情乡村,引导群众走上了生态致富之路。

“没有实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各项扶贫政策前,我们全家6口人年收入只有一万余元。现在,荒山变良田、杂草变林圃,还可以在家门口产业扶贫基地务工。去年我也成功脱贫,房子盖起来了,一年全家收入增加到十几万元。”在八里岔乡张岗村脱贫户家中,张久新高兴地说。

多年来,息县全面实施“土地整治1+N”行动,将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等相结合,推动土地流转和农村耕地“三权”分置,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018年5月,息县对项店镇李楼等两个村1.57万亩耕地实施土地规模流转综合整治,将昔日的“面条田”整治成大块田,并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弱筋小麦。如今,这些田地已经成为贵州茅台的有机小麦标准示范基地,带动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羊肠泥路能卧牛,十年八涝一干旱。”八里岔乡七里岗村村支部书记金大明以前常向人这样介绍全村情况,但是在土地整治项目落实后,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观光区,每到节假日,一批批游人来到这里,赏樱花、戏池水、钓鱼虾、闻稻香、倚着精致的石桥栏边看白鹭、跑在宽阔的田间道上放风筝……

据了解,2016年以来,息县自然资源部门利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入库备案新增土地8.5万亩,实现交易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1.18万亩,收益14.04亿元,交易A、B类宅基地复垦券5679.1亩,收益9.52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5月,息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张利娜  卢通   刘开怀)

易地扶贫搬迁演绎山村华丽蝶变

走进豫西大峡谷百草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编有序号的整齐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坡上,每一户都是家庭餐馆和宾馆的组合体。如此漂亮的山村怎么也不会让你和贫穷、落后联想起来。

据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人大主席李世清介绍,这是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村民组,位于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河沟组。3年前,该村还是一个破旧、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外界人进不来,村里人出不去,民居都是以前的土坯墙房屋,经过风吹雨打,到处破旧不堪。

“八山一水一分田。”“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者三五户,少则一两家。”两则民谚道出了卢氏县面临的发展困境:山区面积大、生存条件差、经济基础弱。

新坪村更是卢氏县贫困山区的代表,这里地处卢氏、灵宝、洛宁三县交界处,群山环绕,峡谷幽深,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状态。全村10个村民组364户1234人散居在12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中,贫困户多达93户。

如何让贫穷落后的村民发家致富?穷则思变。2014年开始,在卢氏县委、县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决定对官道口镇新坪村易地搬迁。为保障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卢氏县自然资源局进行选址、规划,层层上报审批,妥善解决了项目建设用地问题。随后,官道口镇政府开始谋划河沟组全组整体搬迁,在村干部动员老百姓后,全村通过扶贫搬迁搬到了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寺上小区。2017年3月,乡里又通过引进企业开发,就地取材,短短几个月一座座破旧倒塌的旧民居就变成了别具一格的旅游景点。

“这是我们原来的小院,经过修补后,成了村里景点中的合作社。目前,我们一口人一年分红1000元,耕地和房屋等租金一年固定收入也是1000多元,媳婦在村里干活,包吃,一个月收入15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我外出打工,收入更多些。目前,家庭收入比原来种玉米、黄豆收入提高了一两倍,这在之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村民陈万如高兴地说。

在新坪村百草园景区,一户户民居原地矗立着,虽是原来的面貌,但整齐划一、俨然有序。

卢氏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宋虎伟介绍,百草园地处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河沟组,2016年,全村1000多亩耕地以每亩450元的价格租给了豫西大峡谷开发有限公司,村民房屋入股占百草园股份25%并参与分红,2017~2018年连续两年人均分红达到1000元。平时,园区为村里年龄大的老人和妇女提供种耕除草、看护管理、保洁服务等岗位,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目前,已吸纳贫困群众进园务工累计270人次,其中,贫困户150人次。同时,景区开放后,吸引大量游客,年轻并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在景区山门口开办农家乐、宾馆等,年总收入1000余万元。2018年年底,该村全部脱贫。

在百草园景区带动影响下,2017年3月,南坪村一个居民组将500亩地无偿流转给开发商种植桃子。老百姓在里面务工,比原来种地收入提高一两倍。耿家村也将1000多亩地流转给开发商种植芍药,既可以供游客观光,后期也可以作为中药流入市场。2018年,该开发商累计付给村民工资40多万元,有效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我们山窝窝里的老百姓如今也过上了城里的生活,国家的政策好啊!”70多岁的老大娘高兴地合不拢嘴。(杜美丽)

用好政策红利助推乡村振兴

光山县是全国粮油基地、茶叶之乡、苏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共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近年来,光山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为总引领,在全县农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多彩田园建设,推进以关渡河区域治理为重点的百城提质工程,建设以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为主业的静脉产业园。光山县自然资源局围绕扶贫大局,依法保障全县扶贫和重点项目依法用地,违法用地发生率明显下降。2016~2017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精准扶贫红旗单位”。

“司马光砸缸”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作为故事的发源地,光山县将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司马光小镇,通过发展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因过度矿石开采,司马光小镇区域内的寨山山体损坏严重。合璇飞行岛飞行营地项目选址于此地,该项目于2019年9月启动,总占地面积约221亩,总投资8300万元。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飞行岛将建成集飞行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开发综合性项目,项目选址在废弃矿山,把项目建设和矿山治理结合起来,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不仅起到了生态修复的目的,也解决了废弃矿山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发展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

2016年以来,光山县自然资源局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与全县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无缝对接,选取了文殊乡方洼村和东岳村等9个贫困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位于文殊乡的南王岗国际双创中心过去是老街道,房子破旧,通过招商引资对房屋进行流转和改造包装,为农民发放宅基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证书,使公司在流转百姓房子时有法律依据,老百姓的权益得到保障。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大力发展民宿、餐饮、建立研学基地和培训中心,与周围的旅游业相结合,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省自然资源厅组建以来,光山县自然资源局利用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以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为基础,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为突破口,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助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彭华   汪宁)

搭建平台助脱贫

“没想到产品这么畅销,您需要的东西已经卖完了。但是我们接受预定,有需求的可以在这登记,我们将给大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扶贫特色产品展销会”上,该厅驻信阳市固始县红花村扶贫工作人员高兴地说。

10月17日,是全国第六个“扶贫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展销会的形式,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定点帮扶的“一县七村”驻村第一书记推广销售“自家”的特色产品,进一步帮助贫困村拓宽特色产品销路,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展销会既有信阳市固始县红花村的“富金山”茶油、洛阳市伊川县上元村的“贡米”“栾川玉米糁”,还有南阳市桐柏县粉坊村的“香菇、山木耳”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现场质优价廉、风味地道的绿色农产品被抢购一空,当天收益达4500余元,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工作。(卢通)

大别山下油茶香

“咱村的茶油商标注册下来了。”连日来,信阳市固始县红花村的村民喜上眉梢,奔走相告。河南自然资源厅从脱贫到致富,为厅定点帮扶的红花村又送上了一个大礼包。

红花村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紧靠富金山,因春季富金山上开满映山红而得名。全村1102户41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484人。

省自然资源厅自2015年起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累计投入、协调各种帮扶资金2300余万元,修建水泥路44.6公里,90%的农户实现水泥路户户通,整修大塘27口,桥梁6座,对全村电网进行改造,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资助小学60余万元,新建村部600平方米,通过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为村集体带来收益600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1%下降至2018年底的1.4%,并于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后的红花村如何发展?省自然资源厅副巡视员王建民介绍说,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实施“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政策,提供“真金白银”支持,壮大扶贫产业,不断增强造血能力。油茶树全身是宝,因种子可榨油(茶油)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

经过充分调研,省自然资源厅驻村第一书记王俊超通过与村民沟通,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等条件,决定实施“品牌+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乡村林果化”,成立“固始乡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种植大户带头,全村群众种植油茶1000余亩,带动22户贫困户增收。为了拉长油茶种植和加工产业链,又建设了油茶仓储和深加工基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富金山”商标。近期,省自然资源厅又积极协调资金50万元,扩大油茶树种植面积。“荒坡地种上油茶树,河塘里养上小龙虾”,村里还成立“红花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小龙虾养殖1000余亩,平均每年增收500余万元,使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省自然资源厅利用全省开展“乡村规划千村试点”政策,把红花村列入试点村,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红花村所在地陈淋子镇党委书记尹春宏告诉记者,省自然资源厅帮扶红花村以来,积极创新,探索出支部引领、群众参与、转化资源、绿色发展的脱贫攻坚机制,红花村群众对脱贫攻坚成效的满意度从47%提高到99%以上。(左金安  张利娜)

产业扶贫助“摘帽”

“今年种的花生丰收、社区合作社也有固定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10月16日,在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街道南大吴社区,干完农活的鲁精一边拍打着裤脚上的泥土,一边高兴地说。

鲁精是南大吴社区的贫困户,由于亲人常年体弱多病,医疗费用大,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今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帮助他调整了种植结构,在农地上种植花生,不仅有每亩400元的国家补贴,花生丰收还带来每亩1000多元的收入。此外,鲁精还有合作社务工的收入并享有扶贫政策的保障、扶贫项目的补贴,全家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南大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社区,共有两个自然村,村民627户2356人,现有耕地2256亩,人均不到1亩。2017年,南大吴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76人。

说起今年扶贫工作的成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驻南大吴社区第一书记姚胜利介绍:“我们通过社区合作社引导,稳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帮扶等措施,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未脱贫人口3户6人,贫困发生率为0.2%。”

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进行了6次全面走访、20多次重点访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到“造血”转变:成立“社区农业合作社”,引导农业大户种植50亩葡萄园,每亩收益3500~4000元;种植黏玉米50亩,每亩收益2500~3000元;引进30亩艾草种植项目,由合作社经营,贫困户通过管理务工获益;流转土地150亩,种植经济林,搞林下经济,种植瓜蔬、药材,每亩年收益1000多元;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鼓励并支持4户家庭改善种植结构,通过种植西瓜、梨树等助力增产增收。

在精准实施产业带动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把提高人居环境与改善村容村貌结合,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你看,这是俺家通过危房改造建成的房子,不仅住着敞亮,还安全舒适。”看着自家建起的新房,村民徐景元非常高兴。今年,南大吴社区先后有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23户完成了厨房、厕所、围墙、院中通道的改造提升。

在驻村队员和村两委的积极协调下,南大吴的变化可不少:疏通河道500米,整修道路1000多米,治理坑塘两个,修建凉亭两座;地下管网和生产道路通到村村戶户,实现田间地头全覆盖。

如今,走进南大吴社区,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立在道路两侧,整洁的农家小院,设备齐全的健身广场……焕然一新的面貌像一幅靓丽的风景画映入眼帘。

“我们正在借助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援建的温泉井,引进社会资金,建设集超市、仓库、商铺等于一体的创业园区,建成后可吸纳40名贫困人员就业,每年增收60万元,将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说起下一步工作,姚胜利满怀信心地说。(张中强)

猜你喜欢

整治攻坚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撮粮之术(下)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