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认识图形”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9-09-10辛晓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5期
关键词:正方形平面物体

辛晓

“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是小学数学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这节课有不少的公开课课例,笔者也曾两次上过校内的公开课。第一次公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根据教材,和参考了几个课例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后发现,为了让学生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体会“面在体上”而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当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体会到“面在体上”时,已经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图形的特征了,只能匆忙做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课堂教学效率低。如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图形特征的探究,使问题探究变得慢而深入呢?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上个学期笔者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公开课,让笔者又一次经历了对该教学内容的再思考与再实践。

一、思考:怎样的操作更有效

曾几何时为了达成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为了让学生体会面从体来,笔者看了许多的案例,老师们的设计都颇费心思设计了许多活动。当然笔者也不例外,因为笔者也认同要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必须要让学生在具体实际的操作活动中才能有所体会和有所领悟,也就是必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虽然组织一年级学生动手操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好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只要是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何乐而不为呢?笔者的第一次公开课设计是这样的: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几位老朋友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老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谁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又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三棱柱),请猜猜它的名字?

2.体会“面”从体来

1.摸一摸

师:老师不但给大家请来了这些好朋友,还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件礼物,请同学们从底柜里拿出来看看是什么?(让学生拿出这四种几何体的学具)

师:(手拿一个长方体)这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这个面是个什么图形?生答是长方形。

师:请每个小朋友把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

师: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看,摸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2.找一找

师:你能从其他三种物体上其他图形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什么图形?

师:谁来说说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其他图形?

学生汇报,一一介绍正方形、三角形、圆。

3.动手操作,体会“面”在“体”上

(1)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出来呢?动脑筋,你有什么好办法把物体上的面移到在纸上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白纸、沙子、印泥。

(同桌兩人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2)学生全班交流,师示范。

生1:可以把物体放在纸上,然后用笔沿着边画下来。(师示范)

生2:把物体按在沙子上,沙子上边就有一个面。

生3:把物体在印泥上使劲按一下,再印在纸上。

……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老师真佩服你们。

(3)学生动手操作,感知“面”从“体”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物体的面留下来。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A.谁愿意上台展示你的作品,并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面的。还有谁和他的这个形状一样?你们都是从哪个物体上留下的?

B.还有别的形状吗?是从哪个物体上怎样得到的?

(学生一边汇报,老师一边贴出相应的形状,并板书名称)

课后科组里老师们的评课都认为,让学生用多种感官认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的。只是当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体会到“面在体上”时,已经用了这节课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图形的特征了,也就是没有突破教学难点。课堂学习的“动作”太多了,有没有这个必要?通过摸一摸、找一找、移一移、画一画、按一按、印一印感受面从体来,是否在重复消耗教与学的时间,可不可以删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摸过、看到过物体中的面吧?如果摸过、看过,为什么还要再找、再摸呢?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最能使学生感受面从体来呢?这是笔者必须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沉下心来研究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发现第4版本与第3版本在第一个情境做一做,你能得到哪些图形?认一认,其中有不同的地方,虽然都是四幅图,但四幅图中各人物得到图形的方法有所不同。第3版本一人物把三棱柱在沙子上按,按出了三角形,而第4版本却没有这个得到图形的方法,都是把图形紧贴着纸用笔描、用印泥印,来得出图形的方法。由此看来教科书在编排设计“做一做”的活动,是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只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的平面图形“留(描、印)”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就达成学习目标了。关键是能在几何体上找到平面图形,至于用什么方法把平面图形“留”在纸上是次要的,真的没必要在这里花太多的时间。那么只要用立体图形(这四种几何立体学具)“印一印”变出平面图形来,不就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面从体来”吗?

二、实践教学

1.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师:(拿出一个袋子)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宝贝吗?

生:想。

师:我先说个谜语,你们猜猜看。上下一样粗,两面圆又圆,躺着会滚动,站着像根柱。

生:圆柱体。

师:(很神秘地从袋子里拿出圆柱体)猜对了!除了圆柱体,你们还记得有哪些物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球

师:老师说一个物体名称,你能从你的学具袋子里拿出它来吗?并按老师说的次序摆在桌上。(师说一个,生拿一个,特别介绍三棱柱)

师:今天这些物体要变出新的图形给同学们认识。(板书:认识图形)

既然是体会“面从体来”,首先从“体”开始,这样既复习回顾一年级(下转第12版)(上接第11版)上学期学过的各种“体”,这又为感受“面从体来”作好了准备。

2.体会“面从体来”

师:咦!新图形在哪里呢?别急,老师会变魔术哦!看我怎么把它请出来。

(老师给大家表演:先贴一张白纸在黑板上,然后用三棱柱蘸上印泥一印)

生:哇!一个三角形。

师:原来你们早就认识它啦!(师贴出相应的图片------三角形。)

师:对了,像这个面的形状,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

师:哪位同学能像老师一样再变一个新图形?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

生:想!

师:那就自己动手变魔术吧!看看你能不能变出更多的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展示作品,集体汇报,请几位学生分别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学生介绍自己印出的不同图形,并说出是用什么物体印的。)

师: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它们叫作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一蘸”“一印”的简单动作很容易就让学生体会出“面从体出”。以变“魔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删除了过多的学习形式,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使问题探究变得慢而深入。围绕着“印一印”的活动,学生能深刻地感知体会得到“面从体出”,知识的得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功夫,只需要老师的稍稍一点拨,知识就很容易在游戏活动中得出来了。这样教学就变得简单有效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思考:怎样探究图形特征更深透

通过以上的操作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面在体上”。紧接着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这几个几何平面图形的特征了。探究图形特征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怎样探究图形的特征,突破教学难点呢?怎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乐于去观察这几种图形长什么样子,真正地把活动引入深入呢?怎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进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思考过程呢?对了!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意识和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也常常需要通过分类来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特征将概念重新归类。分类这个内容在上一学期已经学过了,已经经历过简单的分类活动了。对动作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用分类的操作活动来调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图形的特征,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四、实践

1.分一分——-探究图形特征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四种图形分类。从学具袋里拿出来,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分类之前先好好观察一下每个图形的特点,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然后选取代表到展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带磁铁的四种图形学具分类、摆好,师用虚线集合圈把生分在同一类的图形圈起来)

第一种分法:

师:这是谁分的?请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生1:我分了两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有角的把它们分在一起,圆是圆溜溜的,边是弯的,没有角,所以只能自己一类。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样分可以吧?谁和他分的一样?(有一些学生举手示意)我们再来看下一个,谁能读懂他是怎样分的?

第二种分法:

生2:他和我分的一样,分三类,长方形、正方形都是有四条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有三条边,自己一类,圆的边是弯的,也只能自己一类。

师:这是谁分的?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哪些同学也是这样分的?请示意一下。(多半同学都是这样分的)还有的同学是这样分的,我们来看看。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第三种分法:

生3:长方形、正方形虽然都是有四条边,但长方形扁一些,而正方形是方方正正的,所以要分开,三角形有三条边是直的,圆有一条边是弯的,也要分开。

师:同学们真棒!这四种图形,它们各自以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就分成了四类,有道理!现在我们把这三种分法放在一起,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分法的标准是什么?

生4:圆总是自己一类。

生5:第一种分法是看它们的边是直的一类,弯的一类。第二种分法是看它的边有几条来分,分成三类。第三种是把四条边的长方形、正方形再分,扁的一类,方方正正的一类。

师:太棒了!大家都是眼睛明亮,会观察的孩子!

五、结语

“教无定法”,教学效率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回顾整节课,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的“简约、扎实、有效”方面努力实践:1.课始尝试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开门见山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立体图形(物体)经验,直接引入课题,为体会“面从体来”作好了准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2.在达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探究得慢而深入,和有时间完成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胆摒除了重复、无效的活动和啰嗦的讲解、提问,使课堂教学聚集教学重点难点,深入内容的核心,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有效,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3.通过分一分活动,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感悟分类思想,积累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引发“数学思考”;4.课堂教学环节基本采用“操作、体验——表达、小结”的结构展开,让学生充分积累感知,再有所议、有所思、有所得,以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正方形平面物体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移火柴
参考答案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