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方法

2019-09-10高国连

高国连

摘  要:关怀与亲和力具有内在契合性,诺丁斯关系互动视角下的“关怀”揭露和补益了亲和力的内涵,突破了仅限于描绘一种互相亲近而形成的和谐状态,进一步揭露和还原亲和力由生成到维系的过程,即由情感缘起,以情境为转换,以连续性为保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由静态描绘拓展为关系构建的动态过程。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互动关系,从师生关系、内容整合、评价体系和场域维护等多维空间建构关怀关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关键词: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关怀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1-0115-0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成为理论界关注焦点。从诺丁斯关怀伦理视角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从构建和维系关怀关系的理论策略和实践方略中探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有效策略,为把握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增强其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考。

一、内涵释析:关怀伦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一般而言,亲和力最早在化学领域使用,主要‘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2],后被广泛运用到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在内的学科领域。综合分析各学科对“亲和力”的定义,都离不开亲和力原本蕴涵的“相互关系”,再结合“亲”“和”在汉语表达上所蕴含的趋同、融合之意,“亲和力”多指由互动双方互相亲近而形成的和谐状态。诺丁斯关怀伦理所强调的“关怀”既内含亲和力原有内涵,又阐释了亲和力的生成理路。她从关系出发理解关怀,认为“关怀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3],揭示了关怀的互动本质。此外,她还指出,这种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互动是建立在关怀者经过专注和动机移位后对被关怀者的需要进行正确反应并实施行为,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关怀行为在接受、确认和反馈基础上的双向互动,细致地呈现了构建和维系关怀关系的条件。因此,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围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建立的一种内在和谐相融的关怀关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在于如何构建关怀关系,主要包括:

一是思想与人的关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思想社会化和社会思想个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思想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基础。思想要与人建立关怀关系,包括思想与人的物质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两方面。首先,思想与人的物质世界建立关怀关系,是指思想在与人的物质世界互动过程中要把握和反映物质需求,指导现实生活;同时,思想来源于实践,人们通过实践检验思想的真理性,并在实践中创造新思想,给思想以反馈。其次,思想与人的精神世界建立关怀关系,即思想要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互动,“以其深入人心的柔性关怀滋润人的精神世界”。[4]

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5]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关怀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关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怀关系,主要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双向互动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专注、动机移位对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反应,并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情感魅力、理论魅力和教学魅力等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人格上的钦佩、情感上的亲近、理论上的悦纳和教学上的吸引,最终建立关怀关系。

三是评价体系与学生之间的关怀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教育活动的调整”[6],评价体系与学生之间形成关怀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导向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什么而评‘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等一系列问题而展开。”[7]因此,评价体系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坚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评,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社会评价于一体,客观反映学生实际,重视学生反应,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四是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关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是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与效果的客观基础”[8],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主体之间形成关怀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选择、建设要反映和满足学生需要。

二、逻辑演绎:关怀伦理视阈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要素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在持续不断情感互动、情境互动中关怀关系的形成和维系过程。从诺丁斯关怀视角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各要素之间关怀关系的形成和维系,是坚持以情感为缘起,以情境为转换器,以连续性为保障的逻辑演绎过程。

(一)以情感为缘起

情感“是一种能量,在本质上都是某种行动的驱动力量,即进化过程中赋予人类处理各种状况的即时计划。”[9]诺丁斯指出,“虽然关怀往往需要精明的推理,但它更需要基于移情、同情等情感以型塑对于需要帮助者的关怀动机!”[10]以情感为缘起,是指情感觸发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连接、亲近的动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发端于情感,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培养师生间情感共通。情感共通是打破隔阂的利器,“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情感去打开教育对象的心扉,才能架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灵沟通的桥梁,实现情感交融,最终建立良好的关系。”[11]其二,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间情感互通。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的联系,凸显时代感和针对性。其三,形成评价体系与学生间情感相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评价体系的情感认同。其四,建立场域与学生间情感融通。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维系关怀关系共同体,营造良好氛围。

(二)以情境为转换器

情境是关怀关系形成和维系的外部条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要以情境为转换器。情境“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场点上具有性质和处于关系的个体”[12],并且“情境可以在时空上复杂地重叠,但每个情境皆因其自身而成为独一无二的情境,没有一个情景与其他任何情境完全一样。”[13]因此,诺丁斯反对循规蹈矩,认为“以关心者的身份去行动意味着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个体怀有特定的牵挂之情。”[14]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情境为转换器,包括两点要求:一是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通量,即情境的相似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境间的稳定性关系,从而“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15];二是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变量,即情境的变动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辨析所处情境的改变,根据具体情境建构适宜当下的关怀关系。

(三)以连续性为保障

连续性是关怀关系形成并维系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长效保障。诺丁斯认为,“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间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它要求连续性。”[16]因此,从诺丁斯关怀伦理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形成必须以连续性为保障,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关怀关系的长久性、稳固性。具体包括三点要求: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秉持关怀常态化理念;二是要形成常态化保障机制;三是要营造关怀关系常态化氛围。

三、实践路径:关怀伦理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策略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各要素间关怀关系的构建和维系过程。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及场域营造要坚持以情感联通师生心灵,在情境中处理师生关系,在互动中构建和维系关怀关系,以实现亲和力的提升。

(一)师生关系维度:教师关怀是前提

首先,教师要倾听学生心声。教师作为教育场域中的关怀者,“专注”与“动机移置”是构建与学生关怀关系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师要“走出自己的个人框架而进入别人的框架”“参考别人的思考角度、他的客观需要以及他对我们的期望。”[1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以往“课上老师、课下隐士”的工作状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18]等方面的烦心事。

其次,教师要在“叙事”和“对话”中引导学生。“优化教学过程,秉持情理交融,是提升教师亲和力的基础因素。”[19]教师可从自身经历、学生体验及公众体验等角度寻找叙事文本,将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在故事中建立情感认同,增强师生关怀关系。“平等对话是建立良好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基本途径。”[2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秉持“对话是无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的”[21]“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22]的理念,在平等对话中共“情”输“理”。

(二)内容维度:思想亲近是基础

首先,构建内容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定期收集学生感悟,构建学生需求反馈机制,根据社会热点和学生认知兴趣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而完成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兴趣的契合;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探寻触动学生内心需求的认知,激励学生感悟理论,践行真理。

其次,内容要满足学生深层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学理性、思辨性,使学生真切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并将理论转化为秉持终身的行为自觉。

(三)评价维度:评价合宜是导向标

首先,注重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晴雨表”。第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反应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能够直观呈现学生的课堂状态,是检验学生与教师及教学内容是否顺利建立关怀关系的试金石。第二,关注学生接受程度。接受程度即学生的内化程度,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可通过传统考试考查学生认知情况,也可通过问卷、访谈、面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第三,重视学生践行程度,可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跟踪评判。

其次,开发多元评价体系。扬弃单一考试评价体系,从多维视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进行评估,构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第一,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诺丁斯指出,“必须鼓励负责任的自我评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并智慧地吸取同伴评估的意见”[23]。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同伴评价能更为客观地反馈自身行为。第二,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根据可行性、适应性建立“家、校、社”联合评价机制。

(四)场域维度:场域认同是助推器

首先,注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诺丁斯指出,“虽然学校应该继续关注和追求很多目标,但是,首先应该建立并维持一种富有连续性和关心的文化,并将其作为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目标。”[24]因此,为学生构建适宜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学生间的关怀关系尤为重要。第一,营造契合学生内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要契合学生内心,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下移情、动情,从而形成场域驱动力。第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要有时间保证及出场序列性,杜绝形式化、极端化,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发挥长效性作用。

其次,注重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调动“家、校、社”力量,共同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思政大格局。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25]因此,各主体要明确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形成全员育人联动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氛围。构建全员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营造社会共识,使学生在这种共同构建的文化氛围中亲近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關怀关系。

参考文献:

[1][2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邱仁富.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06):9-14+90.

[3][16][21][22][23][24](美)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88,41,42,213,88.

[4]朱耀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基于一种历史的考察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8-21.

[5][11][2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7,169-170,170.

[6][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56,317.

[7]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时代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67-71.

[9]侯典牧.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6.

[10]檀传宝.子诺子言——诺丁斯教授北京行纪[J].人民教育,2012(02):11-15.

[12][13](美)乔恩·巴威斯,约翰·佩里,著.情境与态度[M].贾国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8,10.

[14][17](美)诺丁斯,著.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M].武云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4,14.

[15](美)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

[1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19]柳礼泉,杨葵,汤素娥.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的建构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86-90.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