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军学思锻造品格 机长九天奇迹返航

2019-09-10李家驹

中国军转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刘传健机长机组

李家驹

生死考验:极限飞行力挽狂澜,128人平安落地。9800米高空,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随即遭遇的是速度为800km/h的强气流、零下40℃的极低温、飞行仪表多数失灵、整架飞机开始剧烈抖动、失压、强噪音……眼看就是一场机毁人亡的巨大灾难。

2018年5月14日,在这生死关头,川航3U8633航班责任机长刘传健没有慌乱,迅速恢复理智,在十几秒的时间内无一失误地完成36个完整动作;与机组、乘务组有序配合,34分钟忍受极端低温、缺氧、强风条件,全手动操纵飞机飞越高原高山地形,惊心动魄却平安着陆,最终保住了119名旅客与9名机组人员的性命,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突发状况,是一次以英勇无畏精神和高超业务本领力挽狂澜的英雄壮举,是一次坚持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关键时刻,他敢于挑战飞行极限,勇当国家财产、人民生命的守护者。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刘传健机长所在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评价他们:“生死关头,你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 “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学习英雄机组的英雄事迹,更要提倡学习英雄机组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机组全体成员的高度肯定和赞誉,我们应该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向刘传健这位军转机长学习,学习他的忠诚信仰,作风纪律,专业素质和协同配合的过硬品格。

一、坚定忠诚信仰,凸显中国机长的英雄本色和职责担当

曾有一段时间,一说到理想信念,很多人就觉得太“高大上”,与现实不太“搭调”。其实理想信念就在刘传健机长身边,时常左右着他选择与判断,决定着他的选择与行为。险情发生瞬间,刘传健机组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如果没有一点理想信念的支撑,是不可能完成“惊天一落”的。危急关头,刘机长唯一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把飞机安全降落下去!刘传健机长咬紧牙关,抓住操纵杆,拼尽全力控制飞机!

理想信念不是空论,而要找寻现实的坐标,更要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去检验。刘传健机长身肩“四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它随时随地提醒着刘传健机长,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操纵杆,而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不仅仅是冰冷的设备和机器,而是无数个幸福的家庭。

5月14日当天,飞机安全着落后,一名从重庆去西藏打工的旅客热泪盈眶,他用哽咽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感谢川航、感谢机组,感谢机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一刻,刘传健机组为践行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责任与担当感到无比自豪。

二、空军15年,安全飞行2700余小时:重视积累、常问为什么

“5·14”事件的成功处置也绝非偶然,是遵章守纪的典范,是严格执行手册的代表,是长期作风养成的职业素养,这些大概离不开刘传健机长在空军15年中,安全飞行2700余小时的重视积累、常问为什么的自我纪律要求和默默坚持付出。提起空军,大家自然想到的,肯定是层层选拔的招飞,身高、体重、体型……多项严格的体检,哪一项不合格,都难以进入飞行学院的大门。但进入军校,真正的“淘汰”才刚刚开始,军体素质、文化成绩、综合能力、飞行技能,每一天都不能马虎,如果不勤奋努力,随时可能面临“停飞”,一批飞行学员里,有近七成无法完成学业,成为真正的飞行员。

淘汰的压力、高度紧张的神经、连续飞行的疲惫,刘传健机长经常感觉睡眠不够,就像空军学校学员间经常开玩笑说的那样,“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刚一躺下,好像就又要起床了。然而起来后,转念一想,又要飞行了,新的训练又要开始了,那种激动立马冲散了浑身的困乏,跟着大家一起训练、飞行。而正是平日里严格要求、毫不松懈的日常训练,正是这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积累,才让刘传健机长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

在空军飞行的时段,刘传健机长就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紧急事件。记得那是1995年的夏天,当时刚飞行200多小时的刘传健,迎来了飞行生涯中一个关键时刻:高教机放单飞。在第一次独自操控飞机顺利完成飞行后,刘机长按程序放下起落架,对准跑道,准备降落。可这时,无线电里突然传来塔台指挥员的命令:“拉高高度,准备通场”。通场,是指以低空通场飞越塔台或地面观察点的上空,在训练中一般是在飞机出现问题时才会选择通场,来借助地面的观察和判断来判定飞机外部故障和受损的情况。可那时刘传健来不及细想,立刻按照指挥员的命令果断操作。在通场中他才知道,原来是塔台指挥员从望远镜里看到飞机前起落架没有放好。可是一圈、两圈、三圈……虽然进行了相关操作,但前起落架依然没有完全放好。此时降落,如果操作不当,机头直接着陆,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这一切在刘传健这个初次单飞的学员身上,更是充满挑战。

當刘传健第6次飞过塔台时,油表显示油量已经不多了,此时此刻的他,必须降落!静听着塔台指挥员交待的操纵要领,刘机长驾机对准跑道,窗外可以依稀地看见,救护、消防等各类保障人员已经严阵以待。50米、20米、10米……飞机后轮平稳着地,耳机里传来指挥员的操作要领,他紧握操纵杆,全力保持飞机后轮着地的姿态向前滑行,最终,飞机前轮贴着地面轻轻着陆,飞机稳稳停在跑道上。

第一次单飞就遭遇这种险情,此前虽然他们进行过许多特情训练,但实际飞行中出现什么样的特情,是无法预知的。这让当时的刘传健更加明白,飞行安全无小事,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生命,每一次飞行都没有办法再来一次,一个细节的疏漏,可能会断送飞行生涯,甚至自己的生命。每一次飞行都不可重来!

亲历这次事件以后,刘传健更加重视日常学习训练,也促使他飞行时不放过任何的难点和疑点。在维护人员例行检查外,刘机长的绕机检查会更加细致,比如检查起落架系统,检查轮胎的磨损、胎压以及液压系统是否漏油,“能摸得到的地方,他都会多摸一遍”,感觉疑惑的地方,他就向教员、机务维护人员请教。对飞机,要求不带任何的故障或不确定因素上天,对自己,要求不断加强学习,不懂的多问多学,永远要求自己比别人多看一眼、多想一遍。这种坚持,这种热爱,不仅是一份对职业的敬重,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三、民航13年,安全飞行11000余小时:多看一眼、多想一下

2006年初,刘传健从部队转业到了四川航空,从军用飞机到民用客机,在民航运行过程中,和以前在部队的飞行,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需要再次“从零开始”,是否能够重新起飞、重返蓝天,刘传健面临又一次的考验,这种考验很大程度上是对民航专业飞行素质的考验。

何为专业素质?就是在专业精神的基础上,锤炼而成的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能够迅速处理突发的问题,确保自己所在的岗位、所做的工作万无一失的素质。重视专业素质,倡导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体现,是托举行业进步乃至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文化因子、精神素养。

飞行是一个时间、速度不断变化的复杂运动过程,环境因素变化多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飞行。如果在驾驶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飞机是什么状态,飞机现在做什么、下一秒应该怎么做。这种对情景的全面认识和预见,就是刘机长常说的情景意识。在此基础上,根据飞机提供的各种复杂信息,在各个关键时刻,作出迅速正确的决断,这就是决断意识。

这些意识贯穿于整个飞行始终,基于对手册标准的高度熟悉。所以,从行业到公司,都要求每一名飞行员要守规矩,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要做一名手册飞行员,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反应手册规定、迅速理清思路分析,抓住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尽快摆脱困境。

从事飞行工作多年来,刘机长始终坚持在练习飞行技能的同时,注重从理论层面对飞行程序、飞机性能、飞行规则等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掌握,让实践与理论更加深入地结合、应证。正因如此,才使他更加自信、更有把握地处置突发险情,能够在“5.14”特情发生时,没有半点犹豫,立刻决定备降,并按预案要求迅速进入处置程序,为成功备降争取了宝贵时间。

可以说,奇迹的发生,是一瞬间,奇迹的背后,都是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刘传健机长不是天才,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是在每一个航班起降、每一天生产运行中不断积累沉淀,因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最坏可能,考验的都是你百分之一百的日常积累。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从空军到民航,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从平凡到非凡,再回歸平凡。飞行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看起来每次的飞行都是一样的。但刘传健机长和学员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每次的一样,飞得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是每次的天气、风向、风速、重量不一样,是别人都没有想到、刘机长自己再想一遍的不一样,只有用心掌握了每次的不一样,才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刘机长和大家一样,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面对、应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变化是一直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

航空安全事故从飞行诞生之初就如幽灵般从未消散,这只幽灵可以挑选最危险的地区、最危险的时刻出现,比如这次的“5.14”事件,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万米高空、零下40多度的低温,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飞行控制组件被破坏……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情况。这只幽灵可以挑选一切对它有利的条件,可它万万无法挑选的是对手,是每一位在长久的平凡工作岗位上沉淀积累,历经千锤百炼所诞生的民航人,是每一位平凡的英雄!

正是因为刘机长不抄近路、不减物力的专业精神,才能让日常的积累最终绽放出灿烂的光芒,使得中国机长奇迹返航。老想投机取巧反而欲速不达,日积月累方可灵光乍现,“专业”二字背后,专注与浮躁的对比引人深思。

四、飞行期间与机组和背后团队协同配合,更好保障人民安全

5月14日刘传健机长和往常一样,按时到飞行准备室,完成签到、酒精测试、身体检查等例行程序后,便和第二机长梁鹏、副驾驶徐瑞辰开始航前准备,对航班的航路、天气、备降场等信息进行了认真协同。刘机长从事的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强、岗位分工细,每个岗位上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平时工作是这样,处置紧急突发事件更是如此。

特情发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6时27分,飞机起飞。40分钟后飞过航路点MIKOS、进入藏区,保持巡航高度9800米。

7时07分,突然听到“嘭”的一声闷响,随即发现右侧挡风玻璃出现网状裂纹,刘机长立即伸手检查右侧挡风,发现内侧玻璃破裂,有割手的感觉,同时ECAM显示挡风加温故障信息。根据高原飞行经验,第一时间他就反应到这样的状况无法继续飞往拉萨,需要立即下降返航,便马上向空管报告当时情况,并申请下降高度准备备降成都。成都区域空管部门马上同意了机长的请求,引导航班返航。

话音刚落,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后,发现右侧挡风玻璃完全破裂,机舱内外巨大的压力差将右侧挡风全部吸出舱外,驾驶舱门被冲开,副驾驶徐瑞辰侧半身被吸出舱外,部分飞行控制组件被巨大的爆破气流撕裂变形,中央部分向外掀起。ECAM显示满屏红色故障信息。

此时此刻,情况万分危急!爆裂的瞬间,耳朵失聪。然后听力慢慢恢复,但听到的全是噪音,非常巨大;机组成员的眼膜、耳膜、皮肤被巨大的力量撕扯着,人都变了形;飞机剧烈抖动和强大的气流让人无法看清仪表盘,操作起来极其困难……

面对这样的情势,刘传健机长以过硬的心理素质、丰富的飞行经验专注于飞机操控;副驾驶艰难地回到座位上后,将ATC应答机编码调到了7700;第二机长迅速进入驾驶舱,协助刘机长佩戴氧气面罩,并使用左侧手持话筒向空管发出了“MAYDAY”“客舱释压”等关键信息,并坚持为责任机长和副驾驶揉搓肩膀和手臂,缓解寒冷带来的不适。与此同时,乘务组训练有素地开展客舱释压应急处置,保障旅客安全、稳定旅客情绪,尽管她们中最年轻的不过20岁,但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专业、敬业的品质在她们身上都体现了出来。正是机组成员间这种默契与协作,飞机才能够成功备降。

当然,危急时刻的刘传健背后还有更强大的团队、温暖的公司支持着,有局方、军方、空管、四川机场集团、成都市第一医院等单位争分夺秒地配合着。尤其是在无法建立有效双向联系的情况下,西部战区空军、民航西南空管局等单位根据雷达监测到的飞机轨迹,迅速判明机组意图,竭尽全力帮助机组“净化”空域、腾出跑道。所以,这次成功备降是各方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鲜花和掌声同样应该献给他们!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中国民航始终都有无数个班组在默默坚守,守护着安全,守护着旅客回家的路。我们要向刘传健机长学习,学习他作为一名军转机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地坚持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真情服务的原则和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飞好每一个航班,完成每一次任务,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地坚守。

猜你喜欢

刘传健机长机组
关于间接蒸发冷机组在数据中心中应用的节能分析
考虑故障相关性的风电机组维修策略
中国机长
田湾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符丕信
刘传健:不朽的34分钟,英雄归来
刘传健:不朽的34分钟,英雄归来
川航备降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被授英雄机长
机长吃饭那些事儿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