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019-09-10余兴胡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5期
关键词:年段贝多芬一节课

干一行,想一行,我教了十几年的小学语文,天天都在上课、听课,一直热衷于思考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听课时关注多的也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时间久了,我也有这样的困惑,节节课都教的东西,学生还是不会。近期,学习了2篇文章:湖北省教科院李作芳老师的《“一课一得”教语文》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黄朝霞教授的《参与式课堂观察与评析》,给了我惊喜和震撼,我心中的一些困惑在渐渐褪去,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即设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怎么教”即选择什么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堂要教的东西太多了,一篇课文往往可以设定十几个教学目标,有基础知识、表达方法、情感体验、朗读技巧、写作方法、叙述顺序......教学内容泛化,面面俱到,在内容选择、组织与重构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了语文教学在低效中徘徊,最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针对这个现状,李作芳老师提出“一课一得”,将语文知识核心化、聚焦化,要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大胆、科学地取舍,发掘文本核心价值——“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而黄朝霞教授也针对这个现状提出了“四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可放到别的课文中去学的也不教。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怎么教”,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参加过几次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培训,自己也教过统编版二年级的语文,关于“教什么”,我有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教什么”要关注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新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它更关注语文的学科特点,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觉得语文教学不能还停留在以往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或者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艺术课等。从根本上解决“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在一节课中有所获,有所得。所以以后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变“讲内容”为“学语言”。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突出语言文字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使教学实现了理性的回归、语文的回归。

案例一: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我们都熟悉的,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以外,核心目标的设定有: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贝多芬人格之伟大;2.理解《月光曲》内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3.学习事物与联想,了解运用联想表达的效果。也就是3种不同的看法:“人文教化说”“艺术熏陶说” “语文本体说”。这三个目标在一节课上都必须完成吗?哪一个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关注让学生感受贝多芬人格的魅力、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认为,“感受贝多芬人格的魅力”属于品德课的范畴,“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属于音乐课的范畴,可以不教。而“了解联想表达的效果”才是语文课上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就是学习事物與联想,了解运用联想表达的效果。

目标确定了,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认识联想:

1、文章哪一段写的是贝多芬创作的乐曲内容?(紧接上面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读、品、议。

3、教师点拨:这段话写的是乐曲的内容,实际上是皮鞋匠兄妹的联想,也是贝多芬的联想。那么贝多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点评:走进文本前面,结合具体看到的、听到的实在事物,体会贝多芬遇知音、鸣不平、为民众而创作的心情,从而感受失误与联想的联系,这样联想才有依托、有根据、有基础。这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知道:文中的联想不是无源之水。】

4、重点品读联想,体会乐曲的意境,感受创作者内心涌动的澎湃的激情与愤慨,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由听到的或看到的一些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联想。

二、比较阅读,体会“联想”效果:

1、文章去掉第九自然段,内容也很完整,请读一读,比较比较,去掉或保留第九自然段,有什么不一样?

2、交流,教师小结:联想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形象......

3、自己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背诵。

【点评:教“联想”这一语文知识,但不是生硬告诉学生,方法要感性,让学生在实在事物与联想中建立联系,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了人物形象,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的。】

三、阅读实践,了解其它方式的“联想”:

《凡卡》《火烧云》这两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哪些部分在写联想?这些联想是由哪些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这些联想主要想表达什么?读读这两篇文章,看看这两篇文章运用的联想有什么不同?

【点评:学以致用,认识了什么是联想,知道了联想的好处,由此拓展迁移出类似的文章,举一反三,真正让联想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内心,以后学生再读到相关的文章就不是问题了。】

四、读写迁移,尝试运用联想表情达意:

小练笔:自选一个话题,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段话。

1、漆黑的夜晚,你会联想到什么?

2、考试成绩不及格,走在回家的路上你会联想到什么?

3、生病了,一个人孤独地躺在床上,你会联想到什么?

【总评: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学生才真正在这一节课上有收获,才是名副其实的“一课一得”,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才能“课课有得”。】

二、“教什么”要关注课标中各个年段目标的“变化点”——凸显年段学习重点

我们普遍关注新修订的课标和统编版新教材的“增改点”,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年段学习目标,有效落实年段学习目标。目标准确,教学方法才会科学有效。

案例二:

如“复述”这一内容,各个年段都有这一目标,但是每个年段教什么,目标是不一样,所以教的时候也有关注年段目标。一二年级安排借助图片、表格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创造性复述。各个年段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年段的处理方式也要不同,各个年段要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目标要整体设置,逐层推进,螺旋上升。不能在一年级就要求详细复述还加上自己的创造,很显然目标越位,这个目标学生达不到,老师教的非常吃力还没有什么效果。

三、“教什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科学设计问题难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制定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设计一两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踮踮脚能摘到桃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在关键词句的研读中设疑,引导学生从不懂角度提出问题,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共同解决,有效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总之,“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方法,二者并不矛盾,如果能够在明确了目标的前提下,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性的东西,也就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课堂,这样就不会“南辕北辙”,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余兴胡,女,汉族,湖北保康,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小学。

猜你喜欢

年段贝多芬一节课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贝多芬只有一个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没良心”的贝多芬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