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织好“蒲公英”课程之花

2019-09-10李军刘朦朦

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蒲公英美育学科

李军 刘朦朦

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如同“编织”一样,需要“按图施工”,从结构到实施再到内涵细化与填充,需要科学安排、合理搭配,并用编织技巧在课程中整体推进。

编织结构:强化经纬衔接,让课程更具逻辑性

三类课程间的衔接。课程的实施不是做“加法”,而是针对课程间的“繁”“难”“重”等问题做好“减法”,实现课程的减负增效。为发挥整体课程的育人功能,“蒲公英”课程的三类课程对三级课程中的所有课程通过删减、统整进行梳理和重新编排,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处理。

其中,基础课程是基础,主要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增加国家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在专家引领下对课标深入研究,对美术、体育、科学、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优化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推进学科向深入发展。拓展课程是延伸,是在保证基础性的前提下,对国家基础课程进行的拓展与延伸。实行走班教学,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成长课程是核心,是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框架下,我们设计并形成了课程体系丰富、课程空间广阔、活动形式多样的成长课程体系,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法,以社区为主要场所,以社会实践为学习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手段,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利用家长、社区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和主题,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课程与知识、技能间的衔接。学校对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优化各类相关资源的配置,减少课程设计中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通过组建课程群的方式,解决学科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综合与建构之间的课程衔接问题。

多学科统整在同一主题内容下,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科间相互衔接、互为前提的关系,将学科以外的知识与学科进行统整,拓展学科内容。如“小小中国心·大大世界眼”主题课程,各学科围绕该主题生成系列课程内容,强调课程与社会和学生发展间的整合。焦点式课程群,则围绕优化单学科内容衍生出课程群落。如美育学科优化后形成的美育和美术表达等课程。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衔接。为了实现对学校培养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课程必须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我们建构了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衔接,聚焦过程与结果,突出课堂中的参与、体验和生成。

内涵填充:跨界与整合,赋予课程生命力

为了让国家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发展,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理念、培养目标、学生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经过前期对学生和家长的调研,对课程进行再设计。

走向学科深处,寻找课程发展的生长点。2016年,学校确定了由小学科逐步拓展至大学科的课改思路,率先对美术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在一年级开设了美育课程。学生是美育课程的核心,学校充分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出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平台,通过作品展现学生内心感受。在美育课程评价中,学校采用以画展为媒介的评价形式,在期末举办学生画展,如2017年和2018年举办的“我们用爱点亮童年梦想”和“朋友,友谊与爱点亮童年”主题画展,上千幅作品描绘出孩子眼中的世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了美育课的尝试和积累,我们把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伸向了语文学科。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充分研究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将其与认知心理和语言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了一年级语音拼读、二年级字词和指导性阅读、三至六年级审辩式阅读的学习框架,逐步从熟练拼读走向积累字词,最后到服务于阅读素养和思维提升的语文优势学科建设方向。学校还开发了系列辅助学习材料,增加了语文学科内容对每一位学生的适切性。

开展主题教学,把握课程发展的延伸点。学校不断深化主题教学的实施与开展,使得学生在面临真实问题时,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进行有效应对。通过主题单元教学融通课程,缩短教学时间。经过学科骨干教师的研究和提炼,在课程专家指导下,我们将社会热点和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进行有机融合,开展了“小小中国心·大大世界眼”“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等主题活动。以主题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更多具有鲜活生活气息的内容和主题与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去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实践,用感官和心灵去吸收和体会,强化与真实世界的联结。如在“小小中国心”活动中,分年级、分阶段分别以“改革开放四十年”“西安秋之美”“西安城市名片”等为主题教学内容,感受西安文化之美、中国发展之美;“大大世界眼”主题活动则将“一带一路”“星际旅行”“人工智能”等引入主题教学内容,让孩子从多维角度感受世界之大、文化差异之美。

突破学科界限,找准课程发展的突破点。在优化学科内部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整合,尝试突破学科边界。这也是师生角色互换、家校学习空间上的突破和融通。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学校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实现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呈现和跨学科之间的组合。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复,对课程进行瘦身,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数学、信息和科学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数学实践课” “信息实践课”和“科学实践课”;将心理健康、运动健康、生活健康等整合为“生命教育课”;将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美术表达课”。另外一方面,跨界不仅仅局限于不同学科内容,包括教师思维上碰撞、课程资源的共享。组建了跨学科教研组,突破了教研组界限,教师之间课程资源实行共建共享。

编织技巧:巧搭配重组合,让课程焕发生命力

在搭建好课程体系后,各部分灵活运转、密切配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我们通过重置教学时间、丰富课程实施形式、拓展课程空间等三种途径实现了“蒲公英”课程各要素的灵活运用。

重置教学时间主要是实行长短课相结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时间。在课程实施形式方面,既有统一的学习过程,又有个性化的选择平台,如在体育学科中,学校以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孩子们每天下午根据兴趣爱好在体育板块中选择相应课程,进行走班教学。拓展课程空间则是将课程内容和课程载体拓展到社会、家庭和社区,实现课程空间与社会、家庭合理衔接、科学组合,为知识体验和实践提供真实的场景。

“蒲公英”课程从无到有,从框架搭建到内涵发展,是在实践中不断完成的。虽然課程实施的道路漫长而充满艰辛的,但我们坚信“蒲公英”之花一定会开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

猜你喜欢

蒲公英美育学科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蒲公英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美育教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