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创新命题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2019-09-10马连湘

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人才教育

马连湘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人才当然需要培养,需要书本、需要老师,但是显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思考,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譬如钉子,钉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但是粗的就比细的更好吗?短的就一定不比长的更重要吗?人才成长的过程好比培育青苗,需要内因和外因。外因是青苗成长所需要的水、肥料以及悉心照料。但青苗的成长要符合其自身生长规律,也就是内因。青苗是什么就是什么,西红柿的种子不可能长出茄子。所以,培养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生命更舒展。

教育必须紧随时代步伐

教育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现在的教育已形成有功利性的教育链条。人们都希望上一个优质的小学,然后升入一个好的中学,再升入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再看看能不能考上一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如果一直往这个方向偏移,是培养不出真正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的。

现在全社会都在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时候不能忽略我们社会整个人才、整个人口的现实状况。中组部、原人社部、国家统计局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中国总人口为13.75亿,其余的是普通劳动者。因此,如何使普通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素养,从而有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国际关系来看,全球治理代替单边治理,各国联络联系不断加强。今天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过去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我们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因此,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再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分工布局,波浪曲线代替了微笑曲线,原有的研发或者销售获利越来越低。新的时代是波浪分工,产品周期更加缩短,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组织方面,平台模式替代了公司模式,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不是买了多少辆出租车,而是提供了多少高质量的出租车平台。在产品运营方面,较短周期替代较长周期,产品孵化周期越来越快。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必然落伍。

高等教育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大学的办学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九个坚持”“六个方面下功夫”。在国际学界公认的大学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011年,我国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提了出来,确认了学界一直呼吁的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此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大学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围绕人才培养,高校一定要干一些事,比如要有科学研究,没有科学研究这个大学成不了好大学。再有就是要有创新思维。思路决定出路,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冒险的勇气都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大学教育的特点。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非仅仅具有想象力就足够了。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差别在哪里?我以为,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听得懂就行,不明白的话就再講一遍。大学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思维教学,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有质疑精神——为什么这样,下一步会怎么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又会怎么样等等,这才是大学的教育。

大学里的慕课、智慧课堂、“互联网+”是加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可以实现“变轨超车”。中国办的是大教育。现在,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这个力量太大了。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红利是低廉的劳动力,下一步我们的红利就在工程师,也就是高素质、大规模的劳动力队伍。这是下一步我国经济继续腾飞的倚仗。

协同人才培养实践。所有的理论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没有实践的理论也许到几十年之后会有用,但目前不行。中国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陈宝生部长提出“青年+创新创业”,他认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创新创业”将释放出无穷的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和服务力量。大学中的各项比赛数不胜数,也有人在用大赛进行排名,我们不能轻视。

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人才一定是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培养的。创新氛围中,文化氛围是首要的。其次是政策环境,好的政策引领社会的创新风尚。创新的氛围更离不开金融支持,独角兽也好、风险基金也好等等。最后是国际交流。高校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再输出的道路,这条道路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深刻的思考。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所学校都有他的特点和闪光点,交流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和激发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学校变革实施

坚持“文理融通”。文化素质必须扎实、必须高,高校中有绘画、有音乐表演、有雕塑、有艺术设计等课程,学校就有艺术的氛围,这些氛围会让学生提升本身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创新和创造肯定不是别人教出来的,一定是自己自发的,这些自发靠专业之外的东西。离学工科的学生最远的是文科和艺术,艺术对思维会有很好的启发。

突出学科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科,科学研究需要强有力的学科作为支撑;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内容;要以基地平台为支撑,推进学科创业。要对接国际标准,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坚持以评促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积极推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评估让我们总结历史,传承历史与传统,所以让我们有了良好的品格。评估促进了学术发展。

教育不能有半点浮躁,教育一定是一个平淡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东西、悟到东西。最后是文化传承,这个软实力是最强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人才队伍是基础,师生凝心聚力是关键。

猜你喜欢

大学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题解教育『三问』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至善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