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三国演义》谋士书写及其行事风格

2019-09-10姚佳鑫

锦绣·上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谋士形象三国演义

姚佳鑫

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的小说,描绘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的风云时期。群臣混战,逐鹿中原,与其说是各诸侯枭雄之间的对决,更可以看成是谋士智者之间的高下博弈。书中传递出的信息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谋士的梳理,重点分析了各集团中典型的谋士书写形象,并从中品析其行事风格与用计等。

关键词:谋士;形象;行事风格

一、谋士群的形成与形象

汉末人才分为三种,士人高门、地方豪强、寒士。汉末,士人已经基本垄断官僚系统,地方豪强、寒士很难进入官僚系统,上升空间也有限。

1、曹操谋士群

曹操的谋士是一个智囊团,其谋士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家族内部培养,如曹仁、曹洪等。②各地豪杰人才来投,如郭嘉、程昱、等人。③降将张辽、许攸等。曹家与夏侯家,他们为了保住家族的势力并发展壮大,投靠曹操。其忠诚度毋庸置疑。另外各地的谋士来投曹操也是因为看到了曹操背后强大的可发展的资源,为自己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而一部分降将则很好的印证了良禽择木而息,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

相较于其他谋士群,曹魏的谋士群数量极其庞大,不管是内政型还是外干型,都在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2、刘备谋士群

出身世家大族的人不會首选投靠刘备,而且刘备也跟这帮人不对付。刘备去荆州之前手下能算文官的大概也就简孙糜三个。荆州时期,由于之前北方战乱,很多人前往荆州避难。这些人来了荆州算是失去了根基,风雨飘摇,同时受到本地大世族(蔡、蒯等)的排挤。本地世族亲曹,所以剩下的人自然想把水搅混为自己谋利,投靠刘备成为一个选择。所以逐渐开始有人转向刘备。赤壁以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他的文官集团就开始大量扩充起来。

其实刘备的谋士一方面是闻刘皇叔的名号想要投靠跟随讨贼复兴,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另一方面就是实实在在被刘备的仁义所打动,愿意誓死跟随的谋士了。刘备谋士群的特点主要是以军师诸葛亮为主要核心的,虽然也有与伏龙同日而语的凤雏,但可惜庞统早逝。

3、东吴谋士群

吴国有一定程度类似于门阀政治,谋士的作用更大的是偶然性。东吴的谋士虽多,但主战派很少。东吴谋士首推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孙权是外来政权无疑,东吴四大家族起初并不被信任。周瑜跟孙策是过命的交情,孙策刚刚死不久,东吴纷乱之际,周瑜向孙策举荐鲁肃。孙权在继位之时,为了让孙氏政权江东化,费尽心思拉拢结姻等等自不必论,就连作为早期北来士人的周瑜和鲁肃也都是大族子弟,鲁肃在家族中非常有名望,举家避祸在江东。孙权对于本土世族都是厚待和纵容的。

相比于其他谋士群,东吴阵营的谋士群显得缺乏奇人之决策,这可能也与东吴的政治形势有关,东吴的谋士最大的特点就是文武兼备,这点上是蜀魏远不及的。

《三国演义》中重视谋臣的智慧,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谋士一般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不过对于魏蜀吴不同谋士集团还是采取不一致的态度的,对与蜀集团友好的谋士采取肯定的态度,对其他谋士则是有一定的批判性的。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诸葛亮吴国舌战群儒,东吴的谋士鲁肃是力主与刘备联合来抗击曹操的,而对于那些主张降曹的东吴谋士,则通过文中孔明之口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讽刺。作者在书中对谋士这一形象的刻画也就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二、谋士群的行事风格与文化心态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权术和战争计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谋士集团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战事和政治情况中加以分析理清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谋士运筹帷幄抓住时机,一举定胜。

1、从法家思想观各谋士行事风格

战国时期就治国方略,法家曾经应该所重不同分为法、势、术三类,当然法本身来自于道,所以后世通常以道、势、术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当然从层面上也可以看出来,道的范围最广,涵盖各个方面,通常作为治国方针,实际上是某个势力的战略实施指导。满足这个条件,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当然因为治国方针,或者说战略部署不能朝令夕改,所以总体而言,本身能制定“道”的人就非常少,能实施成功的就更少了。类似的有荀彧的奉天子已令不臣,虽然执行过程非常完美,但在苟或看来是失败的。至于鲁肃的榻上策和周瑜的两分说,董卓废帝从形式上说都是失败的。这类谋士属于全局掌控,不谋一时一地,而是通观全局,承上启下为各自的主公而谋划的。

第二个就是势,实际上是抓住哲学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让其互相化解来解决问题的,我个人比较推崇郭嘉作为代表。简单的说,在急攻二袁的时候,二袁的主要敌人是曹操,所以同仇敌忾,一旦曹操缓攻,他们的矛盾就爆发出来了,然后曹操坐收渔利就可以了。

最后是术,《三国演义》吸引读者的地方就在于谋士之间的博弈,《三国》中大量战役场景的描写都有着谋士背后的运筹帷幄。而文中关于术的大致有火攻,水淹,埋伏等。例如火烧赤壁,火烧新野,陆逊营烧七百里,此火攻最为常见,而且效果极佳,诸葛孔明极其善用。还有比较熟悉的水淹七军,宛城之战魏军被淹,曹操在下邳水淹吕布。还有小说中典型的埋伏,例如中埋伏孙坚丧命等。这类的代表有周瑜,陆逊,司马懿等。

2、各谋士风格背后的文化心态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皇权旁落,群雄并起,各自割据一方。正是这样一个兼并混战的年代给了一些有才华和志向的智士施展一番的机会,大量的谋士也就应运而生。东汉末年这样一个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乱世中苟全性命是必要的也是难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一方霸主城主被斩于马下,被攻入城池或开城投降,以此来苟全性命。此时他们手下的谋士大多只是谋一份差事,很有可能并不受重用,因此这类谋士主降不主战,更有激进者会勾连外贼反其本主。这只是乱世之中的一种抉择。这类谋士往往对于他们的主公没有忠义这一说,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利益权衡来择主,对于他们而言,在此处或彼处谋事并无不同。心态方面不会有任何改变。值得一提的谋士就是贾诩,贾诩就曾先后追随过董卓、李催、郭汜、张绣,但最后也投了曹操,之后一直低调处事,得以天年。这样做无非是让自己安身罢了。而诸葛亮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其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此时孔明与刘备就是君臣的上下等级关系了。孔明会选择忠君,当贤臣。

也有一部分谋士他们起初有着自己的雄心抱负,但迫于现实的局面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转而投入更为有势力和有前景的主公帐下,在攻城掠寨背后出谋划策,换一种方式来实现价值。例如荀攸,其背后有着颍川文人的庞大资源,更有着苟或的鼎力谋划,最后两人还是选择了投入曹操帐下,就是他们懂得趋利避害,作为谋士,不需要向武将一样冲锋陷阵,有性命之忧。即使得不到重用也可能转而为文臣,也是美差一件。

全书一百二十回,从第二回出现的何进主簿陈琳,到一百二十回孙秀左典军万或,每回均有谋士穿插其间,从数量上看全书主要人物二百多个,谋士约一百多个。描写如此众多的谋士,可谓空前绝后,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三国有很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谋士形象三国演义
扣子里的智慧
三国演义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三国演义
成语巧连线
三国演义
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