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大会堂的60年变迁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大会堂人民大会堂计票

这里有很多“大”

按照最终敲定的设计方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很多“大”。

比如,壮阔的弧形穹顶上最大的那盏吸顶灯,重达2.5吨;铺在迎宾厅前8米宽、62级高的汉白玉楼梯上的,是一块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巨型艺术地毯,它是由天津地毯二厂在3个月里加班加点赶制完成的,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英国地毯还要大近10倍;小礼堂内摆放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钢琴,长达15英尺;门窗都很大,玻璃全部是长2米、宽1.8米的特殊型号,为此,沈阳玻璃厂精选了70名工人,组建成突击队,由党委书记和厂长亲自担任操作手,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腿站肿了、嘴唇干裂的工人总算选出了42块巨大优质玻璃,用火车连夜运到北京。

当时,中国没有大型挖掘机、塔吊和大吨位载重车,全靠人海战术。据统计,参与人民大会堂施工的人数平均每天1.4万人,最高时达到3.5万人,还有30万人次参加了工地的义务劳动。曾在大会堂建设时期担任钢筋工青年突击队队长的张百发回忆说,当时北京市排队想参加人民大会堂义务劳动的机关单位太多了,得私下“找关系”,才能抢到机会。

消防改造是重中之重

设计方案敲定后,周恩来只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好看,二是“垮不了”,寿命起码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但工期也同样重要,可以“一年建,五年修”。

事实上,1959年9月30日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正式亮相的十周年国庆晚宴,众多幕后“操盘手”就是在担忧中度过的。

大会堂建筑时采用的是木龙骨吊顶,龙骨间安放着错综复杂的电线,消防验收时,这成为巨大的消防隐患。于是,由20多名工人和30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消防队提前爬进了宴会厅吊顶,人手一件棉袄,随时准备着,一旦出现火星,就用棉袄扑灭。自那以后,凡重大宴会,北京消防都会派30名官兵拿着简易的消防器材,在狭小的顶棚内完成这样的特殊执勤。

这个安全隐患成了心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央和北京市正式将人民大会堂的全面修缮工程纳入考虑。人民大会堂的维修改造,从论证结束开始施工,接连进行了三期工程,直到2013年才算基本完成。

消防改造,是重中之重。考虑到大会堂最大的火灾隐患是电线跑火,建筑师与消防部门讨论出了解决办法:用最好的电线,所有电线穿铁管,电线的线路接头处采用特殊的不燃材料架空,再安装一套监控设备,确保不产生明火,有了火也着不起来,有个别地方冒烟,也能及时发现。

人民大会堂在公众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在20年里完成了大小礼堂、宴会厅、所有厅室的维修改造,全面更新了消防、电气、空调、电梯、照明、音响等内部设备,力求先进、现代、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大会堂形成了一个规矩,从设计、材料到施工,每一块砖,都要留有记录,一旦发生问题,都能够追溯到全部过程,每位参与者,都是终身责任制。

“黑科技”的集中秀场

大会堂内每一处细节的变化,都印证着时代的变迁。

1982年,大会堂基建处接到任务,要制作一批轮椅。原来,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央顾问委员会。这批轮椅,就是为了方便中顾委老同志们出入大会堂使用的。

电子计票箱,也是1982年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在这之前则是木头票箱时代,每次投票后,一群算盘高手就噼里啪啦地忙开了。即使是这些特意组织来的算盘界的顶级人物,计票通常也要耗费两个多小时,如有意外,还要从头再来。每次换届大会都要准备很多点心,为等候在会场内外的代表和委员们加餐。

到了党的十三大,投票结果开始用大屏幕公布。到了党的十六大时,系统从硬件、软件和结构全部更新,采用高速图像扫描技术,选票一旦投入票箱,选票结果数据就自动传至后台,当即汇入计票结果,计票程序实现了与投票结果基本同步。

近年来,两会召开期间的人民大会堂,更成了“黑科技”的集中秀场,芯片识别、智能快速安检系统、人脸识别等先进的智能科技,都逐一被引進。但无论如何改变,这座建筑在中国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摘自《博客天下》 吴岩∕文)

猜你喜欢

大会堂人民大会堂计票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政协会议闭幕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谁为“人民大会堂”起名
俞敏洪在人民大会堂讲话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幕后故事
美国现在的选举投票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