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10王薇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带一路

王薇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发展,我国与沿线16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方面的合作有着重大的突破,但与之而来的问题也尤为突出。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阻碍着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性质和定位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其肩负着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实施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改革。作者建议进行专业设置与时俱进,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实践丰富多样的改革,以培养出符合“五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162-03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 has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16 countries along the five areas of policy communication, facility connectivity, trade smoothness, capital finance, and people's hearts. But the problems that come with it are especially protruding. The lack of high-end compound talents hinder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nature and position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hina determines that it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end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aspect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pplie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lement reform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curriculum is diversified,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rich and vari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compound talent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ve link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一、研究背景

自20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纵深向多元复合转变。具有与时俱进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普遍青睐。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案已从理论进入实施阶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要传送基地,培育出专业基础牢靠,文化科技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是其发展的方向。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紀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就是“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擅长用外语开展业务,同时熟悉沿线各国基本情况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五通”视角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愿景与行动》明确地指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一)国际化的政策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法律、宗教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沿线65个国家中,语言使用数量高达53种。语言障碍使得各国外交政策理解受阻。在法律法规方面,沿线大多国家教育水平较低,法制观念薄弱,具有政治动荡与腐败严重的特征。从宗教信仰来看,沿线国家涵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文化。信仰的不同导致政策的不同。因此要实现政策沟通阻碍重重,国际化的政策人才亟待培养。此类人才需要擅长处理沿线国家的外交事务,具备博古通今的专业知识,广阔的跨文化视角和良好的多语种沟通能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人才

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50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较低。[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具有较大的互补发展潜力。例如,中东的石油资源极大丰富;东南亚劳动力价格低廉;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设施联通后,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和市场将实现很好对接。从“一带一路”的区域范围看,工程技术类国际化人才是保障基础设施联通的主要力量。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并且能灵活运用国际准则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贸易人才

贸易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衡量区域经济合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各国各地区必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才能通过贸易转移,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自“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中国制造,如纺织品、机械设备、农产品等;中国服务,如运输、旅行、建筑等,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不同,贸易潜力巨大。随着区域融合向纵深发展,由此将产生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这类人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语种沟通能力。

(四)国际金融人才

疏通金融渠道,引导金融资本推动实体产业,是“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重要推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支撑,已与17个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同时,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增多,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金融助力。[3]为确保资金融通以积极健康的态势发展,有效的风险管控必不可少。因此,急需高端国际金融人才来应对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国际金融人才是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善于展开各类金融业务,精通国际金融市场准则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输出国际金融人才,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国际化的人文交流人才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建设参与国开展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五年来,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培养了大量行业精英和骨干人才。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等活动,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政党、智库、青年、城市、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交流宽度、增强交流深度。[4]但由于各国在语言文化、政策法规、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在人文交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多语种语言人才短缺问题最为迫切。基于多语种的政府及民间的无障碍沟通是顺利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为了使沿线各国加强信任理解、拓宽合作渠道,社会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人文交流人才,在语言翻译、医疗、法律、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协调与沟通,发挥促进交流、增强互信的积极作用。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2月,在由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被纳入议题。会议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定位较为独特。第一,它与学术型大学概念相对,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这一定位决定着它不能沿用传统的、以习得学术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在理论指导下,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牢靠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涵养,即“一专多能”的人才。第二,应用型高校又区别于职业技术型院校。它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更强的学习及工作适应能力。应用型高校的这一特点,与学术型和职业技术型相辅相成,符合社会分工的要求。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对人才的需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专门人才不仅要通晓力学、土木工程、建筑学等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国家官方语言,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并且能灵活运用国际准则,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之外,国际化的政策人才、对外贸易人才、对外金融资本运作人才、人文交流人才都需具备这种“专业+外语+綜合素质”的能力。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可以通过以下模式培养:

1. 专业设置与时俱进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下,“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一带一路”的时间建设需求,开展新设专业的论证和评估和现有专业的调整和退出机制。[5]其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知识复合,提倡通识教育。因此首先需要将相邻相近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整合。在入学招生方面,应按照学科门类招生,拓宽专业入门口径,即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一院系的不同专业合并。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宽泛基础知识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体现。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该学院可开设政治经济类专业课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语言文化历史类课程,如语言学、文艺学、史学;以及社会法律类课程,如法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通过专业合并,避免了各相邻相近专业的人为割裂。当下,一部分高校的院系划分仍存在相近却不相联的弊端。例如在某些综合性大学中,将政治学院和经济学院,文学院和艺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法学院设置成没有任何交集的独立的学院。这样的院系设置方式,让学生在根源上接受的是高度的专业化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可能会在某一专业领域成为佼佼者,却可能在一体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中失去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急需复合型通才,而这类人才成功培养的前提,是基于各应用型院校合理的专业调整,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2. 课程设置多元化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它体现了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多元化特点。纵观国内外高校的课程设置方式,教多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具有单一的特征,它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容及内容的传授;课程结构是直线的、按部就班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多突出某一方面的才能。例如,英语专业人才能精通英语,却可能对建筑学知识一无所知;法律人才通晓国内法、国际法,可能却对贸易知识了解甚少;计算机人才能掌握算法、系统等知识,然而可能对金融学知识一窍不通。这种“单一性”的特征,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低。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目的是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一定要精通多门学科,却需要牢固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同时对其它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博学多才的特点。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开设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物、经济学、营销学等,还要把外贸函电、外贸谈判等外语类相关课程纳入考虑范围,同时开设管理、法律、历史等为国际贸易提供系统支持的课程,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特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五通”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知识复合、专业复合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是前提。随着国家实施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走出去国际化战略以来,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以大学英语为例,某些高校的课程结构由通用英语课程为主,改革为以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为主,通识英语课程为辅的模式。此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的专门学术英语技能和跨学科科学素质,更加符合“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6]

3. 实践教学丰富多样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大多高校中,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教师多重视理论教学等问题,是阻碍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需要比学科型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应利用多方资源,拓展各种渠道,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长远联系,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争取合作单位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由于某些高校自身的实验基地存在场地窄小、设备老旧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不足。相比之下,企业能轻松规避上述问题,给学生提供完备的实践基地。[7]同时,高校还可以等价回报的方式,吸引企业一线人员成为高校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物的实践者。有他们的加入,更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2)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实践教学应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应把“五通”建设需求与教学内容相整合,把职业技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系。具体操作方式是,由老师指导带队,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操作与培训,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为学生入职做好铺垫。

四、结束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和迅猛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其中,人才短缺的弊端尤为明显。与国内模式不同,“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還需要熟悉沿线国家国情,了解当地政策,法律,语言和文化。人才短缺这一弊端,恰恰给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学术型以及实践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五通”需求人才。因此,若能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外实践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好务。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人民出版社,2015(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官方中文简报[EB/OL].(2014-09-2).5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409/20140900743709.shtml.

[3]温源.资金融通让“一带一路”行稳致远[EB/OL].(2018-09-26).http://news.gmw.cn/2018-09/26/content_31371336.htm.

[4]郭业洲,金鑫,王文.“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8(3):9.

[5]穆正礼,罗红玲.“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大数据的分析报告[J].海外华文教育,2017(7):869-892.

[6]蔡基刚.ESP在中国: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6-113.

[7]李文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英语教学ESP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5):292-293.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带一路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