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重建:高校班团一体建设的基本思路与路径设计

2019-09-10聂靖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基本思路内涵

聂靖

摘  要:班、团组织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文章从不同方面解析了高校班级、团支部的内涵,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班团组织建设的困境,并提出了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重构思路和路径设计。

关键词:班团一体化;内涵;基本思路;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147-03

Abstract: Class and group organizations are the most basic units for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 group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the new people in the era.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class and league branch from different aspects, promo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eam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group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path design of college group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class and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connotation; basic thoughts; path design

班、團组织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校推进以团支部为中心的班团一体化管理机制,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解构

(一)高校班级、团支部的内涵

团支部是团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团员、管理团员、监督团员和组织青年、宣传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职责,与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从内涵来看,班级和团支部都是具有思想政治功能的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基层组织。班级和团支部的定义也体现了二者的职能大致相同,都具有教育、管理、组织、服务的职能,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团支部应该充分发挥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更凸显政治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班级则更加突出管理与服务,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从服务对象上看,由于大学新生的非团员比例很低,班级成员和团支部成员基本一致,都是以高校学籍班级为界限的团员青年学生。从管理主体上看,团支部接受上级团组织的指导和党的领导,班级组织是自我管理的组织,在高校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内涵、职能、服务对象、管理主体四个维度来看,高校的班级、团支部都具有一体化运行的基础,本应为一体。

(二)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在教师、学生的一致努力下,通过推行团支书兼任班长或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制度,全面实行班级团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的组织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班团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班级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更好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班团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坚持改革创新的思路,厘清长期权责分工不清晰的班团组织关系,建立分工合理利于合作的班团支委结构,建立班团组织运行的制度;落实团的基本工作制度、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班团组织文化、增强班团组织凝聚力;联系服务团员青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团员意识,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推进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将共青团组织和班级分别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由来已久,这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强化教育管理工作,但弱化了协同配合,导致了共青团工作边缘化、班级凝聚力降低、班团组织权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此以往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推进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班团一体化建设对改革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意义

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工作队伍的一次变革。通过严格规范落实共青团基层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班团组织的管理效率、管理质量,扭转共青团工作边缘化困境,充分发挥共青团对青年团员的思想引领作用,体现班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推行班团一体化的过程既是赢得青年、凝聚青年、依靠青年的过程,更是共青团自我革新勇气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扭转青年学生团员意识淡薄的局面,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凝聚力。

(二)班团一体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共青团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纪律,相较于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共青团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严治团,严格遵守《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执行基层团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有效弥补了班级管理制度松散不统一的问题,促使班团内部各项工作开展更加规范、有序。

(三)班团一体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重视班团组织一体化建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通过班团组织相互配合,协同工作,遵循了教育规律,充分有效地发挥了班团组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的功能,通过共同开展接地气、有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滴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细致适度的教育和引领,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既注重了效率又体现了实效。

三、高校班团一体化运行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各省市共青团和高校相应出台了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实施方案并逐步落实执行,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结合团中央要求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实施方案,虽然比较详细的阐述了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工作要求等,但多数是比较空泛的指导性意见,没有具体的工作制度、工作抓手、管理考核机制等,班团建设的“一体化”程度人为因素大于制度因素,推动一体化运行的机制、保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统筹协调不足

目前,高校在推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是以团委作为主导,而未能充分调动班级管理主体的学生工作部门参与,统筹协调不足。学校团委通过下发通知的形式向院系团委进行传达部署,容易呈现团委“一头热”的情况,学生工作部门未能参与其中。同时,受旧有体制的影响,辅导员对班团一体化建设不够重视,在学生干部产生的途径、管理的重点、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监督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依然没有明显转变,不能适应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落实不到位

由于班、团工作繁多,多数班级团支部书记没有兼任班長,而是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班委和团支委兼任或不兼任的形式,从组织结构上看实现了班团一体化的形式,但管理理念转变的不完全,仍然呈现“分工不合作”的情况,使得班团一体化建设无法深入融合和有效落实,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内生动力不足,建设流于形式。

(四)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宣传指导不足

教师、学生是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者,他们对建设要求的把握和目的意义的理解,任务分解的落实均关系到班团一体化推进的成败。但在实际工作中,班团一体化建设无可参照借鉴的范本,学校和院系团委、辅导员对如何具体落实班团一体化建设指导不足,宣传动员不足,部分团的干部对共青团基层工作业务不熟,重视不够,班团学生干部缺乏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普遍存在对改革的认识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

四、班团一体化建设重构与设计

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要从认识层面高度重视,更要理清建设的思路,研究开展工作的路径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一)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思路重构

1. 坚持党建带团建。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凝聚师生高度重视班团一体化建设工作,将班团一体化建设工作作为党建带团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当前团员意识淡薄、团干部业务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班团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制定解决方案,并做好推进过程中问题的协调与经验的总结,推进工作落实落细。

3. 理顺工作目标。促进班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通过班团一体化工作,把思想政治建设贯穿到团学工作的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增强基层班团组织活力,切实提升团员学生的思想意识,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成才。

4. 理顺管理制度。推进班团融合一体化工作制度的探索,促进团支部与班委会“五同”工作模式,实现岗位同设置、计划同制定、活动同举办、工作同协商。

5. 理顺管理主体。班团一体化建设应由学校党委进行总体工作部署,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领导,学院党委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领导统筹安排,院系团委和院系学生工作组、辅导员共同推进,实行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责任落实。

6. 强化工作指导。《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指出,辅导员要指导党团和班级建设。开展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充分调动辅导员在班团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工作的偏向性,为班团组织建设持续提供指导。加强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对班团组织运行的指导、监督、考核,给班团组织建设提供政策解读、资源、业务培训等具体指导工作。

(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借鉴国内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已有经验,笔者对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进行重构设计,具体如下:

1. 通过科学设置选拔班团干部落实班团一体化建设

科学设置班团干部是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按照合理设置和合理兼任的原则,班团组织建设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班长兼任团支书,全面统筹协调工作,委员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兼任或不兼任。第二种模式,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班委委员和支委委员根据学生干部规模限制兼任或者不兼任。无论是否兼任都必须明确委员的岗位职责,覆盖团支部工作和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团支委应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在民主评议考核、推优入党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评选、经济困难资助等方面履行监督职责;班委则要在班风学风建设、学业事务管理、生活保障服务等方面承担起主要责任;同时班委和团支委还要共同承担班级文化建设、品牌活动建设、辅助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职责。在班团干部的选拔方面,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同时进行联合选举换届,形成结合度高、一体化强的团体,流程可包括自主申请、资格审查、提名推荐、民主选举、审议公示、上报备案、试用考察、正式任职等环节,体现民主与集中,提高青年团员的广泛参与。

2. 通过“三会两制一课” 制度规范班团一体化建设

“三会两制一课” 是团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指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和团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七个结合在班团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第一,将团员教育评议制度与学生的评优评奖、综合素质测评、团推优入党等结合起来,让团员评议制度的结果被广泛使用。第二,将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结合起来。经团支委、班委协商后决定的事项或工作,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应承担共同责任,不分主次。第三,将团小组与寝室结合起来。按照“组织随着青年走,团在青年群体建”的原则,根据团员青年聚集特点,在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基础上,在班级中再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团小组,多角度多层次密切联系团员学生,更加灵活便捷地开展工作。第四,支部大会与班会结合起来,公开班团事务。组织支部活动请团员青年一起设计、動议支部事宜请团员青年一起决定、开展支部工作请团员青年一起参与、考评支部绩效请团员青年一起评价,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广泛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和议事效率,提升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五,将团日活动、团组织生活和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将团日活动的教育功能贯穿到班会活动的娱乐功能中,增强趣味性、亲和性,同时达到教育、启发的目的。第六,团员注册制度与全面调研掌握学生信息结合起来,了解支部成员的个人思想特征、发展情况,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七,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团课结合起来,丰富团课的内容、扩充团课的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3. 通过协同支持、督导培训保障班团一体化建设

第一,提供保障支持。结合实际,为团支部提供场地、经费、工作项目、资源等支持,加强班团组织与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的协同合作,协同各类资源,努力建设有思想、有活力、有特色的基层班团组织。第二,加强督导检查通报、工作交流,健全信息沟通、经验分享、工作观摩、活动合作等机制,促进上下级团组织之间、基层团支部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建立健全基层班团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等载体,面向团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支部成员,定期进行团的知识以及工作能力提升等为内容的轮训,提升班团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干部素养。

4. 通过开展密切联系深化班团一体化建设

班团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青年”的导向,建立学校、学院团代表联系青年的工作制度,避免各级团组织在任务部署、内容传达、活动组织等方面出现的信息失真、执行有误的问题。第一,落实“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工作要求,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拉近交流沟通的距离,提高青年与团干部互动交流的频率,增强青年对团干部的信任、对团组织的依靠,让青年更加真实直观地感受到班团一体化的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二,加强班团支委与团员学生的联系,创新服务方式,做好学校、学院党政和上级团组织联系同学的桥梁纽带,了解和反映团员青年的思想现状和成长需求,做好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积极开展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鼓励支委或支部成员与各类困难同学结对,通过服务帮助同学、引导同学、团结同学。

5. 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推动班团一体化建设

第一,建设联络平台和联动体系。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联络平台,为班团一体化提供基本的联络与交流平台,保障班团组织内部信息充分传达,思想充分沟通,努力提高共识。第二,做好新媒体建设,加强一体化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发挥新媒体在班团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班团工作实际,科学设置主题,突出服务同学、思想引领,舆论引导、信息沟通等功能,提高班团工作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引导青年全面、深入地认识推行班团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吸引青年主动参与到班团一体化的改革实践中来,形成持续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7-10(04).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2017,2.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Z].教育部,2017,9.

[4]申小蓉.论新时代班集体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强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24-26.

[5]任瑛姿,周柠汝,夏铃飞,等.高校班团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探索[J].共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8(04):61-66.

猜你喜欢

基本思路内涵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原则与思路探索
运用导数法证明不等式恒成立的基本思路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考查看高考实验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和渗透
排列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