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养血法治疗慢性手足湿疹20例

2019-09-10许冬平靳萱

健康前沿 2019年2期

许冬平 靳萱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养血法治疗慢性血虚风燥型手足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血虚风燥型手足部湿疹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復方氟米松乳膏外涂,观察组采用健脾养血法中药汤剂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养血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手足部湿疹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关键词:慢性手足湿疹;血虚风燥型;健脾养血汤剂

手足部湿疹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具有症状重、反复发作及迁延难愈的特点。手足慢性湿疹因病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成,血虚风燥型是其常见的一种分类类型,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常呈红斑、皲裂、皮肤浸润增厚呈苔藓化改变,颜色褐红或褐色表面常有糠皮样鳞屑,伴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黄水渗出。湿疹发病的内在因素包括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性紊乱、精神紧张、情绪变化;内分泌功能失调、感染病灶等、均可产生湿疹或加重病情。外在因素主要指生活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物质等刺激因素。如药物、油漆、肥皂、化妆品等化学物质刺激;日光、紫外线、寒冷、潮湿、干燥、摩擦等,均可诱发湿疹。现代医学湿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多种方法,但其远期疗效不太理想,且病情极易反复发作。笔者在予常规治疗同时采用健脾养血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手足部湿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为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手足部湿疹的患者,按照中医分类属于血虚风燥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45.7岁;病程3个月~5年。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2岁~76岁,平均43.58岁;病程2个月~6年,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

本次纳入的40例患者均无合并心、肾、肝等功能异常者,无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无入组前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无药物过敏病史者,无并发重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

1.3治疗方法

患者明确诊断后给予常规治疗,每晚口服左西替利嗪片,5 mg/次,1次/d;对照组予以复方氟米松乳膏外涂,每日2次。观察组予健脾养血汤剂口服,具体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当归各12g、生地黄、乌梢蛇各15g、石斛、女贞子、旱莲草、香附、陈皮、苦参、白鲜皮各10g,蝉衣、生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周后评价疗效。

1.4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患者红斑、丘疹、瘙痒、皲裂、和苔藓化症状,按照文献报道方法予评价[1]。临床表现严重度以0~3分计,0表示无症状,l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各种症状分值中间记为0.5分。评定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临床治愈: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5%及其以上;显效: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94%;有效: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69%;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有效率=(痊愈+显效)/n×100%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5%,

2.2 随访结果

在为期 3 个月的随访期间,对照组有 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观察组中有 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 5%。

3讨论

中医认为,湿疹属中医学“湿疮”范畴,湿疹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侵入血分,淫于肌肤所致,经久不愈则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至肌肤甲错。“诸湿胀满,皆属于脾,……”,提示了包括湿疹在内的皮肤病,与脾胃的功能失调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而李东垣更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历代中医对湿疹的认识可以看出,湿疹是一种形于外而发于内的疾病,外来风湿热邪侵犯肌肤是其外因,是刺激因素,外邪与脏腑功能失调结合,最终导致湿疹的发病。究其根本,内因是关键,脾虚湿蕴又是根本。脾气不足,则水湿失运,脉道失充。则气之运行受阻、而血之运行涩滞。气血之阻滞互相影响,日久则肌肉皮肤中湿热壅滞,络脉涩滞而发为湿疹。湿疹虽病在皮肤血络,其根却在脾虚。“脾主四肢”手足湿疹的发病和脾胃密切相关。脾虚失运可影响气血化生从而降低机体抗邪能力,因而,治疗慢性手足湿疹必须首先从脾论治。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泡、渗出、糜烂等情况下,仍用治湿之法[2]。治湿即治脾也。依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其基本病机,结合临床,制定健脾除湿、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治疗法则,以健脾除湿为主,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健脾化湿药成为主要药物,酌加陈皮、香附等健脾理气以治本兼顾护胃气;经久不愈血虚风燥乃至肌肤甲错,则加生地、当归等以养血、活血;当归味甘而重,补血,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通经,活络,与祛风除湿药同用,可达养血祛风止痒的目的。养阴药则是各个证型皆必不可少之用药[3],方中并加入石斛、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之品。治皮肤瘙痒、多用乌梢蛇、蝉衣、苦参、白鲜皮等以达祛风、除湿、止痒之目的;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对于慢性手足湿疹,总的原则为缓则治其本为主,以健脾养血为主,再佐以祛风、理气之药,并注意顾护胃气。综上所述,健脾养血汤剂治疗慢性血虚风燥型手足部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高,避免了较长时间使用激素软膏产生药物耐药性和皮肤干燥,值得临床重点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

[2]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卫生出版社,1975;130一140.

[3]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85一104.

作者简介:许冬平,(1971.1.18-),男,回族,出生地:宁夏银川,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皮肤性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