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析

2019-09-10孔华

高教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孔华

摘 要:剧烈的社会变迁、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不断创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和服务目标方面一致性使得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成为可能。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助人自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56-03

Abstract: The drastic social changes, the objective need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dividualized growth needs of students make it necessar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nnovate constantly. The consistency of school social work and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in terms of service objects, service means and service objectives makes it possibl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troduce school social work.

Keywords: school social work;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elping others being helping oneself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或剧烈或温和的社会变迁。作为时代弄潮儿的青年大学生,对各种新思想、新工具的接纳和认可能力强,工具性的变革使得“个性化”成为该群体价值诉求的主要特征。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坚持大多数人一致的管理理念、自上而下的行政工作手段和事本主义的工作模式,既不能高效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主体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也不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优势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1]。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它将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2]

李晓凤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将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在学校领域,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的各种方式的集合。[3]范明林则将学校社会工作界定为社工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习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4]

文军认为,所谓学校社会工作就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5]台湾学者林胜义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全面的总结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特质。他指出,学校社会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学校三合一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学校社工作为学校辅导工作者的一部分,与心理辅导人员、教育工作者等互相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体中友好相处。学校社会工作既以教学为目标,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6]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以校园为工作场所,以学生为工作对象的学科,通过家-校-社会联动的方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工作技巧,帮助全体学生解决困境,提升能力,在干预过程中构筑学生成长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優势

1. 助人自助的工作原则

助人自助指的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能力资源进行挖掘,增强服务对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服务对象面对困境时的习得性无助,进而实现服务对象能力提升的目标。助人自助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这种工作原则相信服务对象具备改变自身困境的资源和潜力,作为服务者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激活服务对象的潜力。

2. 赋权增能

增权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拥有的权利是密切相关的,权力大小会影响个人行为。权利作为一种资源,是没有限制的,它能够在社会介入的过程中产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增权过程中,使大学生觉悟到自身的地位和能力,进而提升自我人际交往和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

3.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由美国著名学者Dennis Saleebey提出,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7]优势视角认为,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和内部资源使其能够应对情景中存在的困境。

这种不再专注于问题,而把目光投向现实和潜在的可能性,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的新视角能够激活大学生的内部资源,特别是在处理特殊学生时,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二次伤害”,而且会在无形之中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事本主义的工作取向,忽视“人”的价值诉求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事”为中心,以解决上级行政命令和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为主。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命令有效执行和事务解决为标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更多的是考虑事务的完结,而不会考虑事务本身对于不同学生的价值和意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和惯性的执行使得管理者在没有事务性工作和行政任务时,也不会主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回应。而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如不能直面学生的诉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则不能完成现代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集体大多数的管理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按照学院、系、专业班级的方式进行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大多数一致的原则,集中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设计上也是遵循大多数的原则,解决大多数人会遇到的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在社会变迁相对温和、环境相对封闭、保守的状态下,可以很好的维持平稳运行状态,但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浪潮的袭击,新的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青年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新工具、新思想的接纳和利用速度快,高校原有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补救性的工作手段,缺乏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学校是青年社会成员习得社会规则,进行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工具的持续更新、社会设置的不断优化使得高校必须要不断进行自我变迁,以应对社会变迁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为主要工作手段,这一工作程序在完成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时,往往高效有序,但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往往显得被动而又滞后,错失解决危机事件的最优时间。

三、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析

学校社会工作秉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坚持“人在情境中”的工作思路和全面系统的观点应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现象,能够很好的补充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不足,增强学生管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为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在现有的体制下打破传统高校管理的困境,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能的。

(一)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1. 将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应对剧烈社会变迁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剧烈的社会变迁使得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学生群体出现的诸多变迁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出现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必须要变革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综合分析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全面考虑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突破障碍,系统解决学生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2. 将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要。

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战略对新时期高校提出的战略目标。传统的学生管理只重视学生问题的解决,而在预防问题发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挖掘学生潜能方面明显乏力。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秉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重在培养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问题发生的作用。

3. 将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现实需要。

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是当代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教条般的说教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必定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校社会工作包含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面对的不同困境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困境、寻求资源、获得成长。小组工作则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群体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群体互动、群体行为模仿、小组规则强化等方式帮助主体改变失范行为。除了纠正失范行为外,小组工作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组建成长小组,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平台,实现学生的互助成长。社区工作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赋权与增能等新途径,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因此,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引入学生管理是高校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能性

1. 从服务对象上看,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服务于遭遇困境的学生。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行政化的管理手段使其在管理上只关注遭遇困境且症状表现突出的困难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帮助其解决困境,对于能够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正常生活的学生则关注比较少,由于缺乏对问题的预防,当学生爆发出问题时,症状表现往往比较剧烈。行政手段集中高效的特点也使得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在解决学生困境的过程中简单直接,缺少对困境中学生的关注。

學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等方法,通过一对一或者多对多的形式,帮助遭遇困境的学生,并在解决困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起到预防问题发生的效果。除了关注遇到困境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还会关注行为正常的学生,通过激活学生潜存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2. 从服务手段的选择上看,学校社会工作除了关注学生本身和学校外,还会统筹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

针对学生遇到的困境,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者更多关注问题本身的社会影响,为尽快消除社会影响,维持校园稳定和谐的环境,管理者会集中调配资源,高校快速的平息事件的影响。因而,在服务手段的选择上,往往简单机械,忽视对主体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更多考虑校园这一场所在问题形成中的作用,往往会忽略学生所在家庭和社区在问题形成中的作用。运用这种简单机械的服务手段,往往只能解决问题形成的表面因素,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遵循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假设,通过重构“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将问题置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全面考虑,通过改善外部情境,推动服务对象发生转变。在学生发生转变的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坚持“案主自决”的价值观念,引导服务对象发掘自身优势资源,实现自我成长与转变。对学校社会工作而言,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自身系统的重新梳理,在梳理中排除妨碍,突破困境,整合资源,构建“教”、“学”、“成长”的良好生态系统。

3. 从服务目标上看,除了解决学生面临的困境,学校社会工作更注重增强服务对象发掘资源和改变困境的能力。

帮助学生解决其面临的困境是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目标一致的地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事本主义的工作倾向,以学生当前困境的解决作为终极目标,因此,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为求高效,往往会动用更多的外部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扮演着资源提供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双重角色。而对于学校社会工作而言,解决困境只是其工作目标的第一层次。学校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工作价值理念,在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时,会积极发挥学生本人的积极能动性,协助学生探索问题的成因、梳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并为学生获取新的资源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承担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解决困境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本人,在解决困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M].

[2]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03.

[3]李晓凤.社会工作-原理、方法、事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30.

[4]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文军.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巨流图书公司,1998.

[7]周沛,徐绍旭.“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中的专业社工介入[J].残疾人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风险与风险管理系统
以学生主体发展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探析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探讨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