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公众满意度分析

2019-09-10张莉莉郑永平杨国永

台湾农业探索 2019年2期

张莉莉 郑永平 杨国永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探析农民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客观反映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从而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題,为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启示。【方法/过程】基于泉州市岵山镇农户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农户个体特征、参与程度及满足程度与农户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价间存在相关性。基于此,提出建立公众需求表达机制,鼓励农户参与,合理布局,提升服务精准度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单因素方差分析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1】。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的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把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现有研究认为,农民的满意度评价应当在其中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建议建立和完善农民评价机制【2-3】。但目前.实践中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程序,缺乏村民参与,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而造成了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低下,成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矛盾【4】。因此,分析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及其差异因素.对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在农村的生态政治环境下,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基于社会效益,面向全体农民群众供应各类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称【5-6】。学者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境的研究,如于志勇从供给的均等化角度,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不足与失衡现象,政府实施的公共文化建设没有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以及政府供给内容与农民需求间的不匹配【7】;游祥斌等人则从需求的视角对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活动参与性需求增强,但文化消费水平低下【8】。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如郑萍认为受到“自上而下”供给机制的影响.农民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映,农民的参与机会减少,致使公共文化设施及活动的服务效果受阻【9】;巩村磊从村民意愿的角度分析,政府由于缺乏对村民真实意愿的了解,以及对村民自发性公共文化的支持与引导,导致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认同感不高,从而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果【10】:。在借鉴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将公众满意度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对公共物品及服务进行了实证研究【10】,如樊丽明等从村民的满意度和公共物品供需来分析,提出公共物品供给策略【11】;朱玉春等从探析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因素的角度,认为农民的实际文化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是导致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评价低的重要原因【12】。但基于以上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研究多集中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体均等化的问题,没有聚焦于村民受益的满足度情况,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以宏观政策性论述为多,实例论证较少,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评价指标中对村民的主观感知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针对泉州市岵山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村民对村庄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和满足度,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程的前、中、后阶段出发,在调查中获取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3个不同供给周期的满意度评价情况,分析影响村民满意度差异的原因,以此提出提高岵山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2研究概况

2.1分析框架

根据岵山镇的村庄特色及其公共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本文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将岵山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为两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表1)。在反复分析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前、中、后3个供给过程的内容和效果为出发点,确定了3个满意度维度来探析村民的满意度程度,分别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效益(表2)。

2.2研究方法

在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上,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量表,由村民按其所使用的服务感受来回答,统计村民对所在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程度,将量表评分等级划分为5等,分别是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依次赋予每个评分级度相应的分值,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5个等级,统计这5种情况所占的均值情况,以此确定各项条目村民的满意度。

满意度差异性的分析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1个分类型自变量对1个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13】。进行方差性检验,表明控制变量可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将独立变量的方差作为切入点,对多个控制变量的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鉴别这些控制变量是否存在对独立变量的显著性影响I--。本次主要研究3个因变量(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品质、效益的满意度)是否受其他多个控制变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各个控制变量依次建立假设检验H。,H1,H2,H3,H4,H5…,Hn,提出原假设。H0: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与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H1: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H2: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H3:公共文化品质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H4:公共文化服务效益与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H5:公共文化效益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F检验,计算统计量F的观测值和与其对应的概率P。最后,做出显著性水平决策,以H,假设为例,在显著性水平a=0.05的情况下,若P>O. 05,则接受原假设,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满意度与性别无关;若P≤0. 05,则拒绝原假设H。,接受假设H1,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的满意度与性别有关。

2.3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岵山镇的当地村民(表3),他们是村庄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对供给过程有着深刻的感知。为了确保问卷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研究结合岵山镇的经济、文化和人口情况来对问卷进行设计。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实地调查前期,根据岵山镇的11个行政村的人口总数来分配抽查樣本数额,实践调查阶段采取进村随机走访及入户调查的方式来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8份.实际回收128,回收率1O0%,剔除无效问卷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3份,有效问卷率为95%。

问卷设计主要分为3部分,个体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及需求情况。研究前期,采取开放性的问卷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向生源地为岵山镇的学生收集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条目.结合查阅相关学者的文献来收集和归纳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内容条目,进行整理,最后制定出13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条目,18条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内容条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满意度评价分析

3.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 从表4可知,岵山镇村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满意度较低,均值为2. 68;各维度的得分依次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2.81)、公共文化服务品质(2.63)、公共文化服务效益(2.61)。从均值上看,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处于较不满意到一般之间,说明整体满意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标准差上看,标准差都在0. 994 ~1. 082之间,离散程度较大,说明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感知差距较大。从排名的内容来看,村民对公共文化基础条件和品质的满意度感知较强,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的建设比较重视。但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满意度较低,说明多数村民认为公共文化服务针对自身的服务效果不明显,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3.1.2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各子项目均值(表5)依次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3.01)、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农村书屋、文化馆等)建设(2.97)、公共教育培训活动(2.96)、公共教育培训活动(2.82),4个子项目均高于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满意度(2. 68,表4),均接近均值3,处于满意度一般的水平。这说明这几年.岵山镇各类组织进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的有效建设,逐渐得到大部分村民的认可。3.1.3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子项目均值(表6)降序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办事效率、服务态度)(3.41)、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环境(3.24)、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维护更新(3、10)、公共文化设施的科技化程度(2. 981)、公共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2.69)、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2.66)、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2. 64)、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2.55)、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便捷性(距离、时间、渠道)(2.22)。

从项目的得分(表6)可知,政府等各类组织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对工作人员的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环境,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比较重视,其工作得到大多数村民的认可;但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便捷性,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上的工作成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3.1.4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子项目均值(表7)降序为: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3.03)、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技能(2.95)、丰富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2.75)、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2.70)、带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2.56)。

从各子项目的满意度均值来看,政府等各类组织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显示了一定效果,但在丰富村民的生活、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以及带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上的效果较差.各组织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可能忽视了村民的实际需求,没有符合村民的期望。

3.2 满意度差异分析

3.2.1 以个体特征为背景变量 通过表8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在o.05的显著性水平下(P<0.05).自变量中显著变量有:性别、年龄、职业、政治面貌与文化程度。

具体分析,性别与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效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女性比男性居家的人数多,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和体验公共文化服务。不同年龄段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和公共文化服务效益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调查情况,35~55周岁及5 5周岁以上的年龄段的满意度较低,其他年龄段满意度差异较小,由于35周岁以下的人群接受和参与服务的能力较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较强;而5 5周岁以上的能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较少,这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同时,职业类型和政治面貌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的职业和政治面貌特征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不同需求。从文化程度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来看,文化程度不同对服务供给的品质所提出的要求不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较高的要求,现存的公共文化服务未能达到其预期值;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则多是因为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而满意度低。这说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要符合各类型人群的需求。3.2.2 以参与程度为背景变量 从表9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看,不同的参与程度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公共文化服务了解和使用参与多的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深的感知和体验,总体的满意度较高。而很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和少去公共文化场所的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内容感知度极低,没有什么满意度的体验。

3.2.3 以需求满足程度为背景变量从表1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看,不同的需求满足程度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满足程度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满足程度更高的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更高,满足程度低的村民的满意度越低。

4 结论与建议

上述的分析结果表明,(1)岵山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益满意度低下.供给的成效不明显。(2)岵山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群体间的不均等,个体特征上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满意度有显著性的影响。(3)村民的参与程度与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密切相关,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4)村民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着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感知.满足村民的文化服务需求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

针对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提升村民的满意度评价。(1)由于村民的个体特征与村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相联系,因此岵山镇政府应建立公众需求表达机制,建立联系群众制度,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听取村民的建议,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前做好效果预测,使每一类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都发挥其作用。此外,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结合当地特色提供群众性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效益,从而提高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凸显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成效。(2)村民的参与程度能反映出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情况,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来看,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程度高的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对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好的感知和体验。因此,一方面,岵山镇政府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宣传,提高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认知,进而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和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政府可以通过广播、镇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手段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告知村民,最大程度上动员村民参与,进而提高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动员乡贤力量,积极整合乡贤资源,让乡贤团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尤其在民俗活动活动上,乡贤集体可以起到主导地位,在资金支持和组织管理上发挥积极作用。集体及个人的积极参与会显著提高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3)村民的满足程度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程度越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评价越高。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政府要做到点面结合,需要按照不同村庄的合理服务半径进行布局,需要考虑不同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特点。可以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级化,设置镇级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活动,提升服务精准度。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辐射全镇村民,满足村民基本的文化需求,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l]周长城,叶闽慎,需求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决策机制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6):11- 1 5.

[2]章宝平,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 (2):189.

[3]胡守勇,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2):7-1-81,95.

[4]谷洪波,王建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效率分析及模式选择[J].商业研究,2000 (21):33-36.

[5]赵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贵州:贵州财经大学.2017.

[6]巩村磊,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缺失与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0):52-56.

[7]于志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110-112.

[8]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一基于H省B市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3 (7):68-73.

[9]鄭萍,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 3,12 (21):15-16.

[10]尤建新,邵鲁宁,杨淼,公众满意理念及公众满意度评价[J].上海管理科学,200-1 (2):59-61.

[11]樊丽明,石绍宾.解垩,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动态特征及问题探讨——基于山东省3市1 6镇实地考察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8 (8):1-1-19.

[12]朱玉春,唐娟莉,郑英宁,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1478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 (2):8291,112.

[13]吕梦鸽,单因素方差分析在经济数据中的应用[J].会计师.2016 (15):0-6.

[l4]杨小勇,方差分析法浅析——单因素的方差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ll (l):.4l-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