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蓍草庵

2019-09-10陈欢林曹爱琴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0期

陈欢林 曹爱琴

摘要:东蓍草庵自初建茅舍祭祀潮神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文中通过对东蓍草庵现存古迹和历史事件的介绍,来见证钱塘江海门的改道与龕山十里长街的兴衰。

关键词:东蓍草庵;龛山老街;沈定一;南沙大堤;钱塘江改道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0-0020-02

0 引言

自有記载以来,钱塘江潮汐主流进出海门(龛山-赭山间,也称南大门),大明天启年间(1621-1628),龕山北端潮汐泥沙於积频发,主流道时有改中小门(赭山-河庄山-蜀山间)进出,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后清雍正十二年(1734)开浚(河庄山-蜀山)的南港,但没几年仍淤积成陆;至此,钱塘江潮汐进出蜀山以北的北大门;龕山-赭山之间的海门则全线涨成沙地,称之为南沙;嘉庆十八年(1813),赭山-蜀山-义盛-新湾-头蓬一带的南沙由江北海宁划给江南萧山管辖(见图1)。

1 明末清初钱塘江海门江道变迁与坎山长街的兴起

自大明天启以来,随着钱塘江海门潮汐逐渐涨沙淤泥,最早期来南沙滩涂的大多为绍兴、会稽、山阴等邻近先民,他们从塘上横街开始由南向北多次筑塘围地,开垦荒草,种棉植桑;赭山西南江滨平坦沙地,昼夜潮汐涨退的天然环境条件,使之成为晒盐的好场地。随后又自长山-新塘沿钱塘江滨直至三岔路口(为龛山-赭山海门线与新塘线的交岔口)筑成南沙大堤,塘内约15华里宽阔的海门东侧则渐成荒凉草莱的盐碱沙地。由此来自绍兴、诸暨一带民众迁移来龕山落户,并接塘上横街,由南向北,至三岔路口的钱塘江边方向铺设大路,路两侧逐渐建起长街,直至龕山大湾头。经历大清和民国三百余年移民的晒盐田、抢潮头、养蚕桑,种棉麻、织布绸、挑花边、围垦地的艰辛奋斗史,盐碱沙地逐渐淡化成南沙大地。全长约十余里龛山南北长街,至民国初期形成塘上(上街)、双板桥(中街)、大道地(下街)三个集市。

据现有资料考证,他们垦荒地、种棉麻、养桑蚕,并在大路东侧建起三间茅草房以供养张神-张老相公,启求张神保佑、风调雨顺、滩堤稳固、潮汐稳流。因当时路东长有大量蓍草,故名东蓍草庵(如图2)。到大清康乾年间,钱塘江潮汐改道北大门已成定局,南沙大片沙地涨出,移民逐渐增多,龛山成为江南沙地区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草庵香火也越来越旺,后拆庐建屋成现状。据来裕恂《萧山县志稿》载,当时东蓍草庵就有前后二殿,均面宽3间,东西厢房各8间,其中东厢有6间楼层尚完好,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

庵内供有观音菩萨等众佛像、宋时治水功臣张老相公像,供周围移民点烛、烧香祭拜。目前在东蓍草庵前大殿尚挂有大湾头高氏后裔捐挂的清代匾额“惠徧君黎”,为“嘉庆庚午九月吉旦”(1810), 光绪丁亥八月大湾头高氏后裔建(1887)。另一清代匾额书“裴大明王”,为岁次甲寅小春月榖旦周庆璋书,余嘉松等敬。

除二块清代匾额外,据说当时还曾有7块遗存石碑,现庵中尚存4块,其中《留养荫木碑记》石碑立于咸丰八年(1858),《捐铺大路碑记》石碑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碑记镌字清晰可辨;另外二石碑:《永远碑记》碑记立於嘉庆十年(1806)和《捐地碑记》石碑立于光绪十年(1884),石碑镌字部分被磨平,字迹模糊不清。

《留养荫木碑记》石碑记述:龕山向属海滨,自大明天启年间涨埠迨至熙朝雍正年间,经前僧结草为庐,于车路之东故名其为:东蓍草庵。初期荒凉草莱之地,经开垦成乐利之乡,人烟蝟集,點首蚁居。庵前樟、柟二木之培于巽、坤位,成两峰之荫。樟乃俞家所植,柟系朱姓所培。朱姓乐施,出捨书归庙;俞家力软,以捐买而培。契书均记庵僧,一樟一柟左右皆归云云。并嘉、季捐碑、捐钱之人士与商号:何聚和、茅中和、成興、同泰、恒慶等龛山有名望之商贾。碑中所述之樟树,植于庵前东南方约五十米处,其树龄至少在三百年以上,三人牵手才能合围。笔者孩时曾常到树周围玩撒过,当时树叶茂盛,后被雷电劈打焦空后逐渐枯萎,上世纪60年代由大队领导决定卖给某船厂;另述之柟树,在草庵前街西侧,名为“谦诚和”的一家商号后院。由于柟树植在人家园内,何时毁掉,影响不深。

《捐铺大路碑记》石碑记载:当时龕山街市通衢,而东蓍草庵附近仍是单石板路,遇积雪坚冰之际,往来殊多跋涉不便。据传,由三岔路杨家二太太发起捐募,用于铺设石板大路,虽不及康荘九达之優,往来至此亦觉称快矣。完工之际,赘数语而鎸,设碑云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8月19日,衙前农民运动发起人,沈定一先生曾在东蓍草庵的“万年台”上,进行过慷慨激扬的演讲:“谁是我们的朋友”!当时得到南沙地区数百名贫苦农民的热烈欢迎。他用方言号召:“老百姓要从地主手中夺回自己的权利”;“你们要结合起来,不要做一堆散沙”;“你们要结成一块石头,别人很不容易把你们分开”等等, 台下百姓群情激昂,感动万分。由此鼓动起来的萧山衙前抗租、减息农民运动,也成为我国最早进步宣传活动内容之一。

现在东蓍草庵内还存有一口钵形香炉,由生铁铸就,外壁铭镌“断云禅院”,大清道光壬癸(1842)仲秋立,为绍兴安昌冶士易国安造。据传,此钵形香炉原为西边约二华里处的“断云庵”之物。在抗日战争期间,我抗日军民曾驻扎在“断云庵”内抗击日本鬼子,不敌后撤退。鬼子攻占后,放火烧毁了“断云庵”,钵形香炉未毁,有信士搬至东蓍草庵内保留至今。

在庵前曾有一个“万年台”,解放后分给红星大队管理,作为红星7队农民的仓库。每年旧历节日期间用来演社戏、大戏。直至1966年,当时的大队领导执行上级指示而拆除。庵前尚一条通往各地水路的大湾,用于红星、新华地区的抗旱排涝,大湾设有船埠头,用长石条铺成岸,约有十余级石阶。在未通自来水时,远近居民皆用此湾水生活、灌溉;笔者孩童时常在此游泳洗澡,直至2000年前后填成水沟,十余级石阶埠头被填埋于地下。

如今瓜沥镇政府已开始改造具有四百余年的龛山老街,破烂不堪的低矮危屋,将被融有明、清、民三朝江南古式建筑风格特色的二层楼房所替代,并在原街面屋基上后阔约3米处拔地而起。不需多久,比老街更为开阔的步行特色街道将展示在游客面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2 结语

昔日海门潮汐滔,江滩蓍苇疾风飘;如今机场飞降隆,街庵锭烛香火旺。四百年来钱塘海门江道变迁、龛山十里长街商业兴衰史,早已铭刻在东蓍草庵的碑炉鼎钟上,并仍随悦耳的钟磬饶钹声中谱写着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郭汉兴.萧山县境之图(嘉靖萧山县志之附图)[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8.

[2]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马丁.试论钱塘江南岸古海塘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3):24-27.

[4]中共浙江省委、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衙前农民运动[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5]吕意.瓜沥图说[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7.

(编辑: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