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设地方茶文化校本课程《武夷茶文化》的初探

2019-09-10陈丹妮

高教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武夷山茶文化

摘  要:立足武夷学院办学所在地武夷山市的茶文化特色,及茶与食品学院专业办学情况,增进学生对地域茶文化的认知度,体现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茶产业的需求。从课程增设的可能性、增设的必要性、课程开发设置构想等三大方面,就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增设校本课程《武夷茶文化》的开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武夷学院;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武夷山;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76-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Wuyishan City'sregional tea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Wuyi University and the actual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tea culture and reflect th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serve local tea industr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ossibility, necessity and concept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chool-based course Wuyi Tea Culture for the undergraduate tea major.

Keywords: Wuyi University; Wuyi tea; Lapsang souchong; Mount Wuyi; Tea culture

1753年林乃首次定名“武夷變种”茶树的植物标本亦来自武夷山。从此,“武夷茶”之名响彻寰球。“武夷茶”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1]两宋时期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地区茶文化,对汉字文化圈中的日韩两国影响深远。目前,韩语里的汉字词“茶”有两种文言方式,其中“  ”的语源就来自于闽北方言[2],足矣管窥闽北地区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另外,因武夷茶引起的鸦片战争,对世界近现代史之举足轻重的影响亦不言而喻。

武夷学院位于福建省闽北地区的武夷山市,在茶与食品学院中开设有茶学专业。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崇安茶叶改良场”,后历经变革重组。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2009年设立茶学与生物系,开办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2012年8月,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茶学与生物系更名为茶与食品学院。茶学的专业代码为090107T,四年标准学制,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当前武夷学院的茶学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并未开设武夷山地方茶文化课程。就增设《武夷茶文化》地方校本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增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武夷山的茶文化资源特色进行课程改革探索,提出《武夷茶文化》课程开发设置的构想。

一、课程增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可能性

第一,师资队伍的保障。茶与食品学院的省级教学团队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其中博士15人,在读博士4人。开展的“双导师制”聘请23位,茶产业各个领域的带头人作为茶学专业校外导师。第二,专业实践基地的保障。校内现有茶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茶文化中心1个、武夷茶学科教园1个。武夷山市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在茶学实践基地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产业的代表性优良实践基地条件。第三,教材编撰条件。尚无适用于本科生的《武夷茶文化》教材,但现有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相关的专著可作为前期教学参考用书。由我系教师主编的《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3]和《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4]、我系教师参编的《武夷茶大典》[5]、以及笔者的博士论文《武夷岩茶历史变迁的研究》,亦可以作为日后转化为教材的参考材料。计划开课后将教学大纲不断完善,拟在开课三年内,将配套校本教材予以出版。综上所述,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增设《武夷茶文化》地方茶文化校本课程,具有优良的校内外师资队伍教学团队、丰富的实践基地条件保障、编撰教材的专业实力条件。

(二)必要性

在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历届《茶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目录中,尚未开设地域茶文化特色类课程。因此,往届就业于地方茶产业的毕业生中,出现对武夷茶文化知识的普遍性缺乏问题。增设《武夷茶文化》课程旨在将茶学专业知识与地方茶文化特色紧密结合,提前带领学生进入当地茶行业,解决行业陌生感和距离感。另外,国际茶产业交流日趋频繁,迫切需要既精通各地茶文化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茶学相关学科基础背景,能参与到国际茶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茶文化精彩纷呈,纵跨千年时空,涵盖大江南北。对于四年制本科生来说,完全掌握可谓戛戛其难。武夷学院作为闽北地区唯一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学校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提升和发展的必然选择。[6]因此,在现有《茶文化学》课程基础上,增设一门《武夷茶文化》,二门课程交相辉映。《茶文化学》让学生建立对中日韩英茶文化概况的了解,《武夷茶文化》则具体到地方茶文化发展变迁。

二、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

(一)课程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学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价值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其内涵是指在明晰学校自己办学宗旨或育人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7]开设与武夷茶产业结构匹配度高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课程,是立足于武夷山市所在的闽北地区茶产业发展方向,针对地方茶产业对茶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培养武夷茶产业发展进程中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学期学时设置

建议将《武夷茶文化》作为专业限选课,总课时为48学时,理论和实践各24学时。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让刚刚入学的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茶行业产生认知与认同感,促进建立专业自信和激发学习的兴奋点。第二,新生入学安排在九月第二周,一般情况下第二周适逢中秋佳节,第五周又再逢国庆长假。本课程理论课24学时即12周,安排在第一学期,可以有效避免课时量因假期而减少,保证保质保量授课。第三,每年11月在武夷山市举办海峡两岸国际茶博会,将实践课课程安排在这个学期,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武夷茶产业大量且全面的信息。

(三)教学方法改革

正在就读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Z世代的数字世界首批原住民群体,此后将迎来α世代学生群体。数字一代群体成长在科技环境中,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Z世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专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信息获取渠道的广泛性和快速性是Z世代学生的特点,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和优势,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授课。课前教师将通过移动终端等软件,将相关学习和参考资料共享与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APP中图文并茂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做到上课时有备而来。课堂上针对课前已有的共享资料,教师做引导式和串联式教学时间为30分钟,再重点针对学生疑惑点进行答疑时间为15分钟。

除了校内教师的理论授课,根据实践基地的“双导师”研究方向,聘请相关研究方向的校外导师走进校园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与校外企业一线导师直接交流,校外导师在教授武夷茶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经历和行业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方茶产业的直观认知度,对树立专业自信具有较好的作用。武夷山市有系统的实践基地条件,保留有武夷菜茶自然品种园、人工开发的种质资源圃、武夷岩茶历史遗迹、武夷红茶历史遗迹等丰富的武夷茶文化实践资源。因此,采用理论讲授结合实践资源考察,避免文化类课程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弊端,让所学知识活化。“校外导师走进来”和“学生走出校园”相结合,前期通过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武夷茶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深入武夷山茶文化实践学习时,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号入座,将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找到载体,加深了对武夷茶文化理论的认识。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分数=出勤分*24%+两大主题作业分*76%;在课程考核方面,改革传统纸媒的笔试。采用时下热门的掌上移动APP制作软件,让学生将作业发布在相关的APP上。作业设有“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两个主题文化宣传构成。

主题作业分=(校内外导师总分/总人数)*60%+(学生评分总分/总人数)*40%,满分100分。一改由任课教师独断打分的方式,采用师生共同打分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了解专业水平,同时增进学生与校外导师的指导关系,进一步落实我校的“双导师”制度。理论课共计24节,每出勤一次获得1分。以下两种情况任意一种发生,课程无成绩,需进行重修。第一,理论课3次及3次以上缺勤者;第二,实践课未参加者。

三、教学内容组织

《武夷茶文化》从理论上来说,虽然只开设理论授课即可。但是,若要真正树立学生对茶文化的自信,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茶文化史论课中开展实践课程,是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点。充分结合武夷学院办学要求和武夷山地方实际茶文化特色,探索适合的个性化实践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对地域茶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地域茶文化产业的认知度。

校内理论课程24学时,分12次授课。内容由武夷茶文化概述、武夷岩茶文化、武夷红茶文化,共三个篇章构成,具体内容及教学日历见(表1)。

校外实践课程8课时为一天,24学时分为三天进行。实践内容由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两个专题构成,按照实践点距离武夷学院地理位置远近,考察行程如下:

武夷岩茶专题实践课一:武夷学院→下梅晋商万里茶道→武夷岩茶文化馆→海峡两岸国际茶博会参观→实践基地岩茶茶厂→实践基地茶室→赤石老商号遗迹→武夷学院。

武夷岩茶专题实践课二:武夷学院→九龙窠茶文化摩崖石刻群→九龙窠武夷名丛品种园→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天心永乐禅寺→马头岩道观→三坑两涧自然茶园→武夷学院。

武夷红茶专题实践课:武夷学院→遇林亭窑址→星村天上宫→桐木古茶道→天主堂→传统红茶制作青楼→实践基地红茶茶厂→红茶文化馆→武夷学院。

四、结论

《武夷茶文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地方特色茶文化校本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主要讲授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历史的形成和变迁,以及形成过程中对东亚汉字文化圈和世界历史的影响;实践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岩茶和红茶生产制作过程流程、当地茶自然资源、茶產业发展现状、茶旅资源的现场考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增进学生对武夷茶文化历史理论的概况了解,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树立专业自信、提升专业素质。以上为增设《武夷茶文化》课程的探索思路,在日后实际授课过程中,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将地方茶文化校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落到实处,保证《武夷茶文化》课程符合地方茶产业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茶产业。

参考文献:

[1]周玉璠.闽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17.

[2]陈丹妮,刘仲华,吴明真.韩语汉字词“茶”之“  ”发音源于中国闽北方言考[J].茶叶通讯,2019(1):72-78.

[3]李远华.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第2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2015.

[4]李远华.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2016.

[5]杨江帆.武夷茶大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6]石玉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5):99.

[7]张星海,孙达.人文素养培育校本课程《茶文化与茶健康》开发研究与实践[J].中国茶叶,2013(10):20.

猜你喜欢

武夷山茶文化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愿乘长风看武夷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武夷山大红袍:天心禅寺蕴玄机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