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审题中培养农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019-09-10张耀王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条件审题问题

张耀王

摘 要:出现过的题目得分率很高,从未出现过的题目得分率很低,这是农村学生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如果题目需要拐几个弯,那得分率就更低了。这也是一个大难题。让老师们感到相当无奈,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关键词:审题;条件;问题;检验作答

相信从学生进入小学学习开始,每一位老师都会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但是收到的效果却甚微。审题不仅仅是读题而已,审题是一个数学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审事件,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第二学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解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审事件?我认为是审题中的第一步。通过读题,知道要解决什么?目的是发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发现题目中有哪些信息,能为我接下去的思考作准备的。如果能够去繁从简,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就更好了。在审事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读题的要求做出规定,如,题目读两遍,圈出关键的字等,而读题并不是审题,只是审题中的一部分,目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要解决的是什么?如,在上课中创设情境:森林中发生了食物危机,小动物们都填不饱肚子了。老虎大王想了又想,决定给小动物们每人分一块地,让他们种菜。分多大的地呢?老虎大王也懒得去量了就给每个小动物发12根1米长的木条,让大家自己去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小白兔很想尽快围好自己的地,可是菜地应该怎么围呢?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也只要能够知道要解决用1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菜地,可以怎样围的问题就可以了。

二、审条件,是发现问题的依据

著名特级老师俞正强老师有一道很典型的题目,××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顷,问12天耕地多少公顷?一个学生的答案是把题中的3个数字直接乘起来了52×150×12=,在俞老师的否定下,该学生居然改用了除法,之后又改成了加法,完全就在瞎猜。后来俞老师以该学生的学号16号打了个比方:16号同学每天早上吃2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学生很快地反应应该是2×5=10(个)大饼。在老师追问下:“这个数字16你怎么不用啊?”学生也很自然地答出:“这是我的学号啊!”

显然52这个数字在这边都是多余多件,但是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凭借以前的做题习惯乘或除,而换成学号16之后,学生马上发现问题,16这个数字是学号,与解决5天吃几个大饼无关。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课堂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有所体会与感悟,有时题目中给出的题目是无法解答的,有时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不是都有用的,让学生要审题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数学思考。

三、审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什么和什么可以求出什么,这是顺向发现问题。同样也可以从问题出发,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这种推理的基本思路是:先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对照条件确认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从而确定需要先算什么。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隐藏的子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具有发现子问题的眼光,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单价数量总价》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么一道题:沈老师带了1200元来到服装店,打算买旗袍,问可以买几套呢?

师:出示价目表:民族舞蹈服60元/套,现代舞蹈服40元/套,拉丁舞蹈服30元/套。

生:全是舞蹈服,没有旗袍的价格,不能解决问题

生:全是没有用的条件,老师你弄错题目了吧!

生:给了那么多衣服的信息,对于买旗袍都是多余的。

师又出示后一组信息:

长袖旗袍120元/件,短袖旗袍100元/件,无袖旗袍150元/两件

……

通过现实的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正确解答。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发现问题,并寻找相关条件解决问题。

四、审算式,是发现问题的屏障

《课标》中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尝试回顾反思,在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能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而我们平时的教学时,回顾反思这一步,做得相当欠缺。回顾与反思犹如绘画中的点睛之笔。在回顾与反思中,原有的体验会得以强化,原本的一些模糊的认识也会随之清晰而明朗。适时地进行回顧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可以更好地形成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经验得到升华。可见检验作答是解决问题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检验也是发现问题的最后的屏障。

审算式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的最后一个环节,从理清算式的数量关系,可以检查解答数据的合理性,从而发现问题。

例如人教版四下书本第47页第9题:根据抽查,这批产品每100件中达到一等品标准的有82件。这批产品一共有1万件,达到一等品的大约有多少件?

生1:82÷100=0.82件0.82×10000=8200件。

生2:10000÷100=100(次)82×100=8200件。

生3:82×10000=820000件。

对于生3的算式,如果把算式中的答案在作答时,检查一遍,根据抽查,这批产品每100件中达到一等品标准的有82件。这批产品一共有1万件,达到一等品的大约有820000件,就会发现总共才1万件产品,达到一等品的产品比总数还要多。就是发现问题,刚才的解答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出现了问题就会把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又重新审题,重新寻找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重新寻找新的数量关系,重新作答。因此可以说,审算式是解决问题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检验也是发现问题的最后屏障。

参考文献:

[1]龙广活.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J].中华少年,2015(11):24-24.

[2]金苗.农村学生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11).

猜你喜欢

条件审题问题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