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带给大学语文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2019-09-09李广元

关键词:阅读方式视觉文化经典

李广元

摘 要:在现代工业技术与传播技术的影响下,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视觉文化开始盛行,这种以“图像”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艺术追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种现象也必然对大学语文教育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让大学生重视大学语文,如何实现大学语文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大学语文;阅读方式;网络;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157-03

大学语文在高校各学科中的地位本就不尽如人意,《光明日报》在2004年和2017年两次分别以《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痛》为题发表评论,表达对大学语文身份地位日益边缘的忧虑。如今,在现代工业技术与传播技术的影响下,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视觉文化开始盛行,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以“图像”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艺术追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这种现象也必然对大学语文教育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一、视觉文化带给大学语文教育的冲击

(一)阅读方式转型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1]。在当前的视觉文化语境中,很多文字刊物都有了很大变化,动感、直观和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占据核心位置,语言文字成了附庸。随着阅读载体的视觉化,人类传统阅读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印刷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阅读文化被取代。90后、00后的孩子是一批被互联网、后现代碎片文化喂养大的一代,他们越来越疏离传统纸质读物,热衷于通过看影视剧而不是阅读书籍来了解经典。他们喜欢绚丽缤纷的图像、浓墨重彩的画面、光和影交织的影像,神秘的语言文字符号独具的魅力不再孜孜不倦地追寻。

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势必导致大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心理、阅读内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以电影为例,影片往往更加注重奇观效果,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而忽视内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叙述,因此,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略了这种奇观表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魅力。这种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的是感官的享受,外在的华美与光鲜。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被动、懒惰、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危害深远。

(二)语言表达网络化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聊天工具的泛滥,大学生习惯在网上进行交际交流,利用微信、微博等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较之传统的书面语言,网络化语言也早已经成为社会年轻群体的流行性语言。如“神马”取代“什么”、用“美眉”取代“妹妹”,还有“浮云”“老司机”等等。与其同时,文字表情化开始蔓延,作为叙事的补充,“图像+文字+情绪”的三位一体组合的表情包大量充斥社交平台,比如以“郭德纲”头像制作的表情包,动作加语言,表意丰富,千言万语,用一个表情包就可以替代了,充分迎合了人际沟通的个性化需求。《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2016—2017)》显示,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已是广大青年网民们必不可少的输入习惯了。女性青年每人平均每天使用表情2.84次,而男性青年每人平均每天使用表情次数为0.74次,使用次数TOP10的表情符号里,“哭笑不得”的表情使用次数最多,总计高达75亿次。

在传统语言表达中,人们用语典雅古朴,讲究含蓄美,注重意象表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密集使用意象,顿挫有致,言简而意丰。崔颢《登黄鹤楼》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詩句,言外传情,含蓄蕴藉。而现代网络化符号化的情绪表达,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虽然使交流呈现出强烈的“狂欢”色彩,但是也助长了我们表达的惰性,削弱了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毕竟,再丰富的表情包,都无法直观表达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意境,更不用说“沉舟侧泮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思。从学生近几年的作业来看,运用母语的能力明显呈弱化趋势。

(三)漠视经典

视觉文化语境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不自觉开始抗拒、疏离、隔阂。人们不再把过去的传统经典文学视若圭臬,就是《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出现读不下去的现象,这意味新的阅读文化已经将经典边缘化。不仅如此,还出现对经典著作进行戏仿、颠覆、解构,进行调侃、嘲讽或致敬的现象。

他们采取的是底层视角和平民姿态,质疑宏达叙事,不再相信英雄和传奇,对各种现象放弃深度的探究和沉思,把目光聚焦于当下和现实,以欲望化的书写解构了艺术的崇高性,以娱乐化的手法消解了主题的严肃性。如利用《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改变成各种网络文学,像《李逵日记》《水浒十一年》《流氓歌舞》等,运用插科打诨、拼贴复制等手法来颠覆崇高,消解神圣,从中享受着由此带来的宣泄的快感。如有些学者所说的“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2],而这种欲望的发掘和宣泄,无不折射出消费时代无处不在的游戏化的文化态度和后现代主义的集体狂欢。

在传统经典文学中,由于文字符号的非直接再现性的特点,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张力能引发读者的再创造。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所说“窥意象而运斤”,说的就是在作家心中以文字构成的图像。这一方面使作品蕴含着有言说不尽的美的魅力,另一方面,这又对作者营造召唤结构的能力以及读者的解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普通民众参与的网络文学就有很多不如人意的一面,一些粗糙浅薄的作品,多为个人游戏之作,缺乏严肃的人文关怀精神,甚至是宣扬色情与暴力的也不少见。这些低俗作品,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偏离,病态的狂欢恶搞,让读者在恶趣味的追逐上越走越远,长此以往,很有可能瓦解他们的审美和精神世界,导致读者信仰缺失,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

(四)追求娱乐化

當代大学生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长,影视、网络、游戏等电子传媒铺天盖地、无孔不入,面对如此汹涌而来的视觉之潮,大学生很难再沉下心来静观、冥想,细细体会审美对象,他们满足于荧屏图像带来的感官刺激,热衷于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信息和价值,这种心态已经逐渐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精神等现代性特质和后现代内容杂糅在一起进行重构,呈现出游戏化和娱乐化的特点。“观众们如此紧紧地跟着变换迅速的电视图像,以至于难以把那些形象的所指,连接成一个有意义的叙述,他仅仅陶醉于那些由众多画面跌连闪现的屏幕图像所制造的紧张与感官刺激”[3]。这些反应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他们的审美趣味变得浅薄,希望课堂娱乐化,追求感官的放松刺激,拒绝深入思考,拒绝被教化,不喜欢太沉重的主题,更不愿意深度解读经典文本。为了迎合学生,教师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传统经典中由文字由引发的“韵味”“意境”等传统审美追求,被当下“刺激”“震撼”等审美感受所代替。

但是在娱乐化这种文化精神的裹挟下,“艺术不再是陶冶灵魂、认知世界、阐释人生和表达理想的一种美学,而变成了一种精神快餐,它只需要提供一种‘吃的快感,一种立刻消失的热能,而不需要提供促使身体发育、健康、成长的维生素和蛋白质”[4]。过度娱乐化带来的悲剧性后果是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不会意识到媒介正在无情地操控着人类的思维形态。因此过分追求娱乐化,一味迎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会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就会趋于麻木和慵懒,人类心灵向上的维度将被抑制。

二、思考与对策

作为受教育主体,大学生对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学素养的大学语文有怎样的期待,面对新的技术浪潮,如何让大学生重视大学语文,如何实现大学语文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巧妙利用网络资源

美国著名社会学者丹尼尔曾经说过:“当代的文化已经不再是一种印刷文化,而是变成了一种视觉文化,这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当顺应视觉文化带来的改变,既然视觉图像成为主流,无法回避,我们便应当利用其优势,作为辅助手段,促成文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元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为例,陌生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时代疏离感,不愿意花时间逐句赏读,那么利用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游园惊梦》视频片段,就可以直观有效地解决这个阅读问题。青春版《游园惊梦》唱词和念白都较好地忠于原著,影像把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声光色的方式传达出来,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具有极强的美学感染力。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对视觉文化形态的喜好巧妙地转移到纸质文本,学生就不再会觉得元曲遥不可及,通过影像、文本的互动,便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课堂教学时效性

大学语文的教材有很多版本,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比较注重典范性,但是面对教材的时代性,适用性却无暇顾及。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焦点一般都是新媒介文学,要么是文学网站排行榜上的,要么是受网络热评的。如最近流行的东野圭吾阅读热,受同学热追的《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等等,他们期待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学阅读的无缝对接,更期望与外部的文化环境有一种同步性交流。作为教师,要想加强课堂教学时效性,必须从自身做起,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文学现象,并及时拓宽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既定大纲的内容,可以延伸讨论最新的文化新闻、文学热点、文学现象等等。

(三)坚守课堂阵地,引导学生回归经典文本阅读

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和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教师,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所以务必坚守课堂阵地,不能过度迎合学生,更不能任由课堂娱乐化发展。

我们要利用影视传媒激发学生对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很多文学经典不断被改编成影视剧,无形中扩大了文学的传播范围,有效提升作品知名度,像《白鹿原》《活着》《放风筝的人》《解忧杂货铺》等等,通过熟悉影视作品,分析视觉图像与语言文本的不同,去享受语言文字表意的内涵和深度。

但是出于商业利益层面的考虑,影像包装下的文学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往往从受众心理、市场卖点去构思作品结构及主题呈现方式,看似变得光鲜、华美,但对人的心灵滋养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理想、人生哲理、历史感悟以及各类母题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误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回归经典文本本身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经典文本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辨识优秀传统文化与糟粕,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孔令顺.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和前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1).

〔2〕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8.

〔4〕尹鸿: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J],电影艺术1997,(01).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historic changes. Visual culture has begun to prevail. This image-oriented cultural form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ay of life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also deeply affected their artistic pursuit, mode of thinking and aesthetic taste. This phenomenon is bound to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educ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It is an issue for every teacher of College Chinese to think profoundly how to make college stud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College Chinese and how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ission of College Chinese.

Keywords: Visu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Solution

猜你喜欢

阅读方式视觉文化经典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