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2019-09-09王倩倩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病程干细胞状态

王倩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广东 广州 510000)

造血干细胞作为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提供了继续生存的希望与机会,但血液系统疾病多存在较长病程,同时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本身也为患者带来不少的心理问题,而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会对其后续的治疗、生存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双方需加强努力,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展,并给予对应的护理干预,其也属于造血干细胞实现顺利移植的重要环节[1]。我院对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行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8年9月间于我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36例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18例,年龄17岁-49岁,平均年龄(28±6.32)岁,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教育水平:初中水平4例,高中水平8例,本科4例,硕士研究生学历2例。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例,病程3个月-2.8年,平均病程为(1.6±0.42)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病程2个月-1年5月,平均病程(4±2.58)个月,骨髓瘤4例,病程2个月-11个月,平均病程(6±2.42)个月,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3例,病程2年-4年,平均病程(2.6±0.50)年,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1例,病程1.5年;对照组患者18例,年龄18岁-47岁,平均年龄(28±6.67)岁,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教育水平:初中水平3例,高中水平9例,本科5例,硕士研究生学历1例。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例,病程2个月-2.5年,平均病程为(1.6±0.66)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病程3个月-1年7个月,平均病程(4±2.66)个月,骨髓瘤3例,病程2个月-10个月,平均病程(6±2.20)个月,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3例,病程2年-4年,平均病程(2.8±0.60)年,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1例,病程1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疾病组成情况、病程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前期化疗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化疗不良反应[2]。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主要就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给予相应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知识介绍,以促使患者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配合度有效提升。

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移植前期,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由主管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适时将既往成功案例向患者进行举例,以增强患者信心,对患者存在的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告知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事项,由于移植治疗需要费用较多,对很多患者容易造成经济负担,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向家属告知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及费用等情况,使得家属配合减轻患者焦虑情绪。移植期间,患者进入层流病房,环境因素影响下会使得患者出现孤独、抑郁等情绪,在对患者与家属之间进行隔离后,允许家属经层流病房探视窗口对患者进行探视,探视期间鼓励家属充分关爱患者,另外可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使得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提供阅读、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消除孤独、抑郁情绪。对患者存在的疑问积极、耐心的予以解释,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程度,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移植后,不断加强对患者进行教育,告知患者移植后注意事项,明白隔离的重要性,使患者对于自身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可能存在的排斥反应及危险因素,定期叮嘱患者复诊,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并定期举办病友联谊活动等方式使得患者间相互帮助,缓解不良情绪。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使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结束后进行心理评估。使用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生理、心理、血管舒缩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电脑后使用STATA 12.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结果对比入组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再次使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实验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焦虑-抑郁状态对比(Mean±SD,分)

2.2 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对其生活质量的三个维度(生理、心理、血管舒缩)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三个维度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入组前,实验组患者生理、心理、血管舒缩三个维度的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对比(Mean±SD,分)

3 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不断成熟,当前已然成为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以往的治疗中,多数状态下仅对患者提供基础护理,且由于很长时间内传统医护关系下的护理人员很少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而仅仅遵医嘱进行工作的方式很容易忽略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需充分尊重患者,鼓励患者进行阅读、听音乐等自我放松的活动使得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另外由于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特殊性,疾病及治疗过程中强应激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出淡漠、消极、烦躁、易怒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下的对照组患者。心理护理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确保移植过程的顺利进行、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病程干细胞状态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干细胞治疗有待规范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