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摆脱的血液——论《智血》中的血液意象

2019-09-08于鑫宇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宗教抗争遗传

于鑫宇

摘要:《智血》是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处女作。小说的主人公黑兹尔是乡村牧师家庭出身,因此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强烈的宗教意识,但是另一反面,他的宗教信仰却是矛盾的,他试图摆脱掉身上遗传的基督教信仰,创造新教,但最终却无疾而终。这样的对出身或血液的抗争,就如同作家奥康纳自己一样,试图向命运遗传给她的红斑狼疮做斗争,但最终还是不得不低头放弃,在风华正茂时离世。

关键词:宗教;矛盾;遗传;抗争

一、引言

小说《智血》以20世纪中期田纳西州一座名叫托金汉姆的城市为故事背景,主人公黑兹尔·莫茨是一个试图向命运抗争的人。他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然而他的宗教信仰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来自于传教士爷爷的血液,注定了他無法抵抗的基督教意识。但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对这种血液做出抗争。这在他描述对爷爷的记忆时就可以看出:“一个暴脾气的倔老头,当年穿梭于三个县区之间,虽然满脑子装着耶稣,但却浑身带刺,到处得罪人”。(p12)黑兹尔对基督教的矛盾态度,主要是源于他的爷爷。爷爷居高临下的向大家传教时,他觉得这种样子是高贵的,所以他也曾想着以后干脆继承爷爷的职业,做个传教士算了。但是,爷爷却总会指着他说,“耶稣甚至愿意对那边那个小鬼——就是站在那儿的那个卑微邪恶,不动脑筋、两只脏兮兮的爪子握紧又松开的那个,耶稣也愿意为了他死上千百回”。(p14)爷爷对他这种残忍的评价,让他内心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以至于新生出一种信念:“躲开耶稣就是避开罪恶”。(p14)于是,他有了创造新教的想法,但是他身上的血液,他的遗传因子,却让“耶稣”一次又一次找上他,因此,黑兹尔走上了一条悲喜掺杂的精神幻灭、皈依之路,最后以失败告终。

创作《智血》的时期,正是奥康纳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的时期,这使得她对人生和社会有着特殊的敏感与关心。奥康纳从父亲那里遗传了红斑狼疮,父亲的早年离世让她对疾病和命运充满了愤恨。她也曾试图向命运抗争,在她写给朋友的信中,我们能够看到她积极接受治疗,想要摆脱掉命运的安排。但是《智血》的创作,又能看到作者的消极悲观态度,她的宿命论。那就是,一个人的出身,从他继承了父辈的血液开始,命运就已经安排好,所以无论是客观的生命,还是主观的信仰,都无法挣脱掉早已确定的安排。就像黑兹尔无法成功摆脱基督教信仰一样,奥康纳自己,也无法改变因为红斑狼疮而早早离世的结局。

二、血液意向

奥康纳虽然给小说命名为《智血》,但是文中”血”这个字却鲜少出现。然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血”的意向却贯穿整部小说,无时无刻不出现着。

(一)红色的血液

尽管我们在文中很少能看到作者提及“血液”字样,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色彩类词汇,而且这些颜色,都是与血液相关的。在文章的开篇,黑兹尔从部队退伍归乡的火车上,作者对他的描述是“可是放在他膝上的那顶宽边黑礼帽,只有乡下的老传教士才会戴”。(p4)那么作者为什么选取了黑色,这是因为黑色是血液凝固变质后的颜色,也就象征着作者在当兵的过程中,体内遗传的传教士爷爷的血液,已经发生了变化,暗示着作者的宗教信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却是矛盾的,不彻底的。因为当黑兹尔拿着黑色礼帽的时候,他的身边却无时无刻不在出现着红色。“黑兹尔瞥了她一眼。一头枯黄的头发就像一顶帽子似的压在她红彤彤的脸上”。(p5)这样红彤彤的脸庞,里面不正是流动着鲜红的血液嘛,只不过被她刻意的头发遮盖住了。所以黑兹尔才会立刻想要逃离她,逃离这血液的暗示。但是最后,黑兹尔还是无法抵抗这种血液的呼唤,向希奇科克太太提起了“救赎”。当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们向他搭讪时,首先映入黑兹尔眼帘的是她们的指甲“涂红的指甲看上去就像在桌子上摆了一排红色的戈矛”。(p9)这种鲜红色的指甲,象征着这些轻浮的女人们的血液,所以黑兹尔此刻又想要找回自己身上的血液,以此证明自己高贵于她们的出生。所以他说“如果你也能得到上帝的救赎,那我就不稀罕他的救赎了”。(p9)所以说黑兹尔虽然一方面排斥着自己从一位传教士那里继承的血液,一方面又想强调,这种血液,是智慧的血液,是高贵于普通人的。

(二)智慧的血液

文章首次正式让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体内的血液是无法抵抗的场景出现在第三章,也就是那对“盲人父女”的出现。这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黑兹尔内心对自己遗传的带有宗教信仰的血液的矛盾与抵抗。黑兹尔高傲的性子,让他哪怕身处在闹事人群里,也不屑于瞥上一眼。但是这对“盲人父女”的出现,却激起了黑兹尔心里纠缠着的涟漪。当女孩将手里的宗教小册子递给黑兹尔时,他“刚看过封面就把它一撕两半,就这样撕了又撕,直到变成一把纸屑,然后随手一撒”。这样一个动作,好似黑兹尔在向自己体内流淌着的传教士爷爷的血液抗争,可是当黑兹尔发现女孩在看着他时,他又尴尬地双手不知放哪才好。所以证明,这种血液,是无法清除的。最后,也还是像命运早先安排好的那样,他越想逃离这对时刻暗示着他,提醒着他,他的血液来自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却又不得不主动送上门来。盲人曾经说过“某个传教士已经在你身上留下记号了”,这便是黑兹尔无法摆脱的智慧的血液。

伊诺克的出现,更是明示他,血液这东西,无法改变。伊诺克一出场,就用自己的方式给了黑兹尔一次“救赎”。他将黑兹尔从闯红灯被警察抓住的窘境中解救出来,但讽刺地时,没有感谢,黑兹尔最想做的,就是尽快摆脱他。但是这个自命说体内流淌着智慧的血液的男人,却无时无刻不出现在黑兹尔的生命里。伊诺克曾讽刺过黑兹尔:“你做事说话的样子,好像自己身上流的血比别人更聪明似的,其实你根本不是!只有我的血液才是真正的智慧的血。不是你,是我!。”(p51)这样的话语,黑兹尔无力反驳,但却因此郁闷地喘不过气。这其实恰如其分的描绘出黑兹尔内心的矛盾于挣扎,同时却又无能无力。一方面,黑兹尔极其不愿承认自己体内流动着的血液,所以他试图抵抗,总是说自己不信“耶稣”。但是每当他看到有人想要质疑自己时,却又主动提起“耶稣”,以此证明自己的确比任何人都高贵。可是当伊诺克真正解开这张遮羞布时,黑兹尔也不知如何为自己辩解。

伊诺克在一天早上就预感到那个人一定会来找他。这是他的血液告诉他的。伊诺克和他老爸一样,身体里也流淌着智慧的血。但是有趣的是,伊诺克的血液的确作了明智的预示,那个人的确来了。这里也体现了奥康纳的宿命论观点,她相信就像在出生那刻就已确定了的血液一样,伴随着每种血液存在的,都是早已既定的命运的安排,而智慧的血液,还能看到自己的人生,只可惜黑兹尔的血液并非智慧的,因此他只能看到自己无法抵抗的命运。

三、总结

奥康纳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她的作品中反应出强烈的宗教信念。象征主义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20-40年代盛极一时,成为西方文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创作美学。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奥康纳被认为是继威廉福克纳之后的南方文学翘楚,也是继福克纳之后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大师。她将宗教思想、社会的病态、人生的极端痛苦、死亡的威胁、渴求、暴力、荒谬等共同融入作品,使小说笼罩在一种奇异、怪诞的氛围之中,她以细腻、悲剧性的文笔刻画出许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也描绘出种种人生奇异而荒诞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弗兰纳里·奥康纳.蔡亦默,译.智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杨纪平.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 (1):110-113

[3]莫运平.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康建云.《智血》的象征主义解读.文教资料,2015 (2):19-20

猜你喜欢

宗教抗争遗传
名师新题:抗争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LOVEIN AN OLDCLIMATE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