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探究

2019-09-07张世华李祥吴沅浩钱本俄汤建华张世旭王晓雁闻红贵

医药前沿 2019年22期
关键词:后路植骨结核

张世华 李祥 吴沅浩 钱本俄 汤建华 张世旭 王晓雁 闻红贵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临床中,腰椎结核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1],且由于患者发病后病症较为严重,导致其病残率相对较高,危害影响十分显著。下文以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为例,对其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X线与CT、MRI检查,以对其椎体破坏程度以及死骨、脓肿情况进行明确。根据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1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3.8±5.4)岁,Cobb´s角平均值为(27.8±4.1)°;对照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3.7±5.6)岁,Cobb´s角平均值为(27.9±4.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临床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前路手术治疗,术前给予两组患者2~4周抗结核治疗,治疗方案为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全身营养支持,对贫血患者进行贫血纠正,定期对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进行复查,在患者结合中毒症状改善,同时体温低于37.5℃、血红蛋白值高于110g/L、红细胞沉降率低于60mm/h的情况下再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其结果见表所示。

表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VAS评分对比(±s)

表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VAS评分对比(±s)

VAS评分(分)观察组 11 180.4±19.6 608.1±37.2 11.2±3.5 1.21±0.59对照组 11 254.2±35.9 998.4±56.7 15.4±6.7 2.53±1.02 t 6.325 10.427 5.629 3.517 P<0.05 <0.05 <0.05 <0.05分组 n 平均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1例形成脓肿、1例出现结核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为2/18.2%;对照组1例发生皮缘坏死、1例出现脓肿、1例内固定失败,并发症发生率为3/27.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05)。

3.讨论

3.1 传统手术方式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优缺点

传统手术方式可充分显露腰椎结核病灶,术中能在直视下彻底清除病灶,不过该手术方式创伤大,术中极有可能损伤腹膜及脏器。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可在术中尽可能的保留了前纵韧带、棘上、棘间韧带、棘突、椎板,最大限度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大部分术者对后路手术更为熟悉。

3.2 后路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具有明显优势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均表现良好,且患者术后椎体高度、Cobb´s角、ESR(红细胞沉降率)、CRP(C反应蛋白)水平等各项效果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此外,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80.4±19.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8.1±37.2)ml、平均住院时间为(11.2±3.5)d、VAS评分为(1.21±0.5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结果与临床研究的有关结论相一致[3]。

综上,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显著,手术时间少且出血少,VAS评分明显降低,安全性突出,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后路植骨结核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一度浪漫的结核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疣状皮肤结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