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山精神”激励雪山乡人创造幸福

2019-09-06刘哲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7期
关键词:哈达振华修路

刘哲

6月11日,記者随全国20多家媒体组成的全国媒体果洛州采风团,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采访。

走进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一尊身披洁白哈达的铜色半身人物雕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在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为藏族的雪山乡,哈达是藏族群众表达敬意的方式。他是谁,为何能收获这么高的敬意?

“他收到的哈达至少上千条了,我们都收藏起来了。雪山乡没人不知道他,他就是陶振华书记。”皮肤黝黑、身穿藏服的雪山乡人民政府乡长旦正才让说,这尊半身塑像是雪山乡群众自愿捐款为已离世的陶振华修建的,在他们看来,陶振华的到来,改变了雪山乡人的命运。

祖祖辈辈的心愿

雪山乡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平均海拔4200米。由于地势险峻、环境封闭,上世纪70年代,雪山乡还是玛沁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阿尼玛卿山下的雪山乡距离玛沁县城86公里,当时其中的54公里属不通车路段,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出行,骑马往返需要走七八天。若遇大雪封山,生活在雪山乡的牧民就要与外界隔绝半年以上。

今年37岁的旦正才让是土生土长的雪山乡人,他常常听父亲讲起过去的事,“那时候,别说水果蔬菜了,遇到大雪封山,这里没有粮食,生活才叫难过嘞。大家都想修路啊,但是真难呐。”

1973年,来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华接任了玛沁县雪山公社党支部书记,走过这条路时,这里的贫穷和雪山乡祖祖辈辈的心愿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让生活在这里的乡民走出大山,造福子孙后代。

自力更生圆梦想

修路究竟有多难?记者和旦正才让踏上了当年陶振华书记和群众修建的“东雪公路”。这是一条颠簸的土路,一侧是险峻的高山,怪石嶙峋;一侧是十几米乃至几十米深的沟壑,河水肆意奔流,荆棘密布。在上世纪70年代,工具简陋,在这里修路的难度可想而知。

1974年,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走访,陶振华带领几名干部进行了实地勘测,对东雪公路大致走向、开山凿石、爬坡弯道等都做了详细记录,对水位线进行标记。

1975年5月1日,陶振华带领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带上简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打通雪山乡通往外界的道路,公路在东倾沟口角村正式开工。

旦正才让的父亲仁青加也是参与者之一,当时他28岁,和雪山乡群众加入了修路“大军”。他没想到,雪山乡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会在他这一代实现,“没有陶书记,没有雪山乡群众的万众一心,就没有这条路。”

仁青加说:“牧民根本不会用铁锹、锄头这些农耕工具,都是从零开始学。修路也没有具体分工,铺路修桥一起干。”接下来的4年,陶振华带着他们一起修路,牧民变成了修路队员。

困难,还在路上,精神,绝不滑坡。

由于任务重,土方石方量大,工具常常不够用,他们只能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口粮来换取;架桥和修建涵洞需要大量的水泥,他们没钱,就自建石灰窑,从大山里背下能烧出石灰的石头,反复试验,烧成后用石灰换取水泥;开山凿石非用炸药不可,他们只能自制土炸药,炸碎巨石;修建木桥的木材要到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拉运,没有路,只能等冬天河水结冰后,在冰面上靠人力拉运……

就这样,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不畏艰难险阻,在湍急河水中架桥,在陡峭崖壁上凿山开路,在冰瀑冰坎上拉运圆木,修建了50多公里的公路,用时整整四年,无一人伤亡,缔造了奇迹!

1979年,雪山乡通往外界的道路终于打通,雪山乡结束了不通路的历史。

“雪山精神”代代传

这条路也是雪山乡通往美好生活之路。

上世纪80年代,雪山乡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上世纪90年代,乡里有人骑上了摩托车,家家户户开始盖新房;到了2000年,越来越多的牧民家买了小汽车,乡民们的生活逐步好起来。

近年来,水电网、寄宿学校、乡卫生院、垃圾处理站等现代基础设施也逐步在完善,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牧民生活越来越好。2017年、2018年雪山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1.5万元。

2017年底,一条新的高速公路“花久高速公路”通车,连接县城到雪山乡的路程缩短至1小时,乡民们出行更加便利。

从小听父亲讲修路故事的旦正才让大学毕业后,回到雪山乡,为了雪山乡的梦想继续奋斗。“走出去很不容易,但回来更需要勇气。陶书记和牧民们修路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旦正才让说,“我相信,只要敢闯,就能闯出一条天路,只要继续努力,雪山乡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采访结束后,返程大巴车行驶在花久高速公路上,从车窗向下望去,东雪公路如一条哈达,蜿蜒至雪山乡,它是雪山乡梦想的开始,也是“雪山精神”的永恒见证,它成为一代代雪山乡人为梦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胡杨网)

猜你喜欢

哈达振华修路
手捧哈达送给你
《修路》教学设计
瀑布哈达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
秀逗原始人③修路
乡村爱情
藏族的“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