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及对策研究

2019-09-06过国娇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趋势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

过国娇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了新发展与新挑战。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和孔子学院建设以及当地学校中文课程的开设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也面临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与“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相脱节、孔子学院建设与战略布局未能有效对接、师资和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国际教育需求等发展瓶颈。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战略重点,分层规划建设孔子学院,并不断加强中外合作,推进教师和教材的本土化建设,从而让汉语国际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建设;新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14-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03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搭桥[1]。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文化合作的深入开展,亟需大批精通汉语言文化的专业人才来协助沟通交流。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以汉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应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新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沿线国家与我国经贸文化合作不断深入,对于汉语文化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掀起一股“汉语热”,各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新态势。

(一)来华留学生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和实施以来,沿线65个国家每年来华留学人数都以远超全球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速而急剧增长,成为了全球来华留学教育规模增速的主体支撑。我们对比2013年与2017年来华留学生数据可知[2],全球来华留学生人数由2013年的35.65万人发展到2017年的48.92万人,4年间的增速为37%;而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则由2013年的14.25万人迅速激增到2017年的31.72万人,4年间实现了成倍增长,增速达到了123%。可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增长。据统计,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占到了全球总量的近2/3,成为全球来华留学生的主力军[3]。

(二) 孔子学院建设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孔子学院作为海外实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平台和主渠道,自2013年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后,其在沿线国家的发展较之以前更为迅猛。我们对孔子学院官方发表的年度报告数据做了统计对比,2013年我国在沿线国家建有孔子学院和学堂178所,经过4年的发展,到2017年,已增加到268所,增长率达到了近5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各國孔子学院和课堂各类学员总数达到232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达1272 万人[4]。显然,依托孔子学院的发展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当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设汉语课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对汉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汉语国际教育也得到了很多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积极鼓励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近年来沿线国家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的高校数量增速明显,以中亚4国为例,近5年增设汉语专业或课程的高校数量达到26所,增速是前10年的两倍[5]。另据统计,目前已有36个沿线国家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中文专业或课程,其中尤以俄罗斯、泰国的高校表现突出。俄罗斯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或课程,泰国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的高校也达到了55所之多[6]。那些尚未在高校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的沿线国家,也纷纷以汉语课堂等形式组织当地学生积极体验汉语和中国文化。不仅如此,还有20多个沿线国家已经将汉语课程纳入其中小学国民教育体系,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都是较早把汉语课程纳入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沿线国家,泰国政府更是通过国家政策立法等举措大力支持本国的汉语教学,体现了沿线国家对汉语学习的日益重视。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带来新挑战 当前新形势下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虽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相脱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虽然占据了全球来华留学生的主体(近2/3强),但其生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中亚等亚洲国家,而大多数西亚非、独联体和中东欧等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规模普遍偏低。据统计,2016年共有20.8万人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中东南亚、南亚、中亚等亚洲国家就占了13.7万人,许多西亚非、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俄罗斯除外)的来华留学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都维持在几百人左右,有些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还不足100人[3]。来华留学生高度集中于某一区域或某些国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布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来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另外,“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通用型汉语人才,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但从学历层次来看,当前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主要以非学历教育的汉语言培训为主,学历教育则以本科为主,学历层次偏低。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7]。从专业结构看,主修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约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专业结构比较单一,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所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相脱节。

(二)孔子学院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未能有效对接

近几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数量虽然增速较快,但战略规划不足,随意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首先表现为各区域间存在着很大不平衡性,大部分孔子学院和课堂集中建设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亚洲地区,西亚非和中东欧及独联体国家(俄罗斯除外)的孔子学院和课堂数量明显偏低,如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20个国家都仅有1所孔子学院,而且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建设还存在空白地带,至今仍有13个国家没有建立孔子学院或课堂[8]。有学者指出,目前沿线国家汉语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重带、轻路问题,比如在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11个来自“一带”国家,而“一路”国家只有4个,显然,汉语教育资源分布更集中于“一带”国家。这与当前“一带一路”的产业格局和潜在需求并不相匹配。从沿线国家与我国的产业格局来看,我国与“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较“一带”国家更为密切。如在2015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10个属于“一路”国家,“一带”国家仅有5个[9]。可见,当前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分布不平衡且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未能有效对接。

(三)师资和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国际教育需求

目前沿線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学校和孔子学院过分依赖中方外派教师和志愿者,自己本土培养的合格汉语教师严重缺乏,难以支撑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局面。有些高校甚至面临因中方老师或志愿者任教期满回国而被迫暂停招生的尴尬。此外,很多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因为不熟悉当地的语言文化,在生活和教学中也面临很多“水土不服”问题,如语言沟通障碍、教学方法不当等状况时有发生。大力发展和培养本土教师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突破。

教材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严重缺乏适合沿线各国国情的本土化汉语教材。目前各国孔子学院和当地学校使用的汉语教材多为中方输出教材,外方本土研发的教材很少。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和国情较为复杂,不同区域和国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很大,中方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是从中国视角出发,并没能很好结合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以及当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因此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会大打折扣,教材使用也会相应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学效果难免会受到很大局限。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构

近几年,我国政府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来华学习,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相继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政策措施,并设置了“一带一路奖学金”专项计划,我们应积极落实这些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它们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可根据目前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生源分布很不平衡的现状,让国家奖学金的发放向西亚非、独联体、中东欧等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作适当倾斜,以吸引这些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改善当前来华留学生分布不均的状况,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

配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优化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设置。首先要增强来华留学生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力扶持“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人才的专业建设,如做大做强经贸、交通、通讯、旅游、金融等相关专业,使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时能真正学有所获,回国后又能学有所用,更好服务助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其次,要加强多个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现有的学科单一界限,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大力培养“汉语+N(多种学科)”知识结构的“双学位”人才,强化“汉语+小语种”双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汉语人才培养机制。

(二)调整战略重点,分层规划孔子学院建设目标

孔子学院建设应根据“一带一路”产业格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布局。以往孔子学院建设的战略重点更多地放在“一带”国家,现今为配合“一带一路”产业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及时调整孔子学院的战略布局,把支持重点更多倾斜于“一路”国家。目前还未开设孔子学院的沿线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和中东欧等“一路”国家,这些国家占据能源、经济、军事的战略要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加快在这些地区孔子学院的布局建设,尽早实现孔子学院在沿线国家的全覆盖。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需更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发挥更大作为。如为沿线国家中外企业提供语言技能培训和政策沟通咨询,为我国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经贸往来等领域发挥智库作用等等。

对于现有的孔子学院建设争取进一步做优做强,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各国孔子学院应根据所在国的汉语教育发展情况,循序渐进,制订近期、中期和远期分阶段的汉语教育发展目标[9]。具体规划可分为以下三种目标:近期目标(汉语课程进入沿线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期目标(汉语成为沿线国家第一或主要外语);远期目标(汉语成为沿线国家通用语言)。近期目标主要是针对那些已有一定汉语教育基础但在中小学阶段还没开设汉语课程的沿线国家来说的,如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和南亚及中东欧的大多数国家;中期目标的建设对象是那些汉语教育已进入该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汉语教育及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沿线国家,如前面提到的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俄罗斯等国。而汉语国际教育的远景发展目标则是让汉语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用语言,只有“语言相通”,才能达到真正的“民心相通”,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目标。

(三)加强中外合作,推进教师和教材的本土化建设

加强本土师资建设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根据沿线国家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培训体系,真正做到境外培训与来华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普遍提高和个别发展相结合[10]。如从地缘上来说,西亚非、中东欧等国家与我国相距较远,不具有地缘优势,为节约师资培训成本,最好采取境外培训的方式,邀请国内汉语教育专家到这些所在国进行短期强化培训;而中亚、南亚以及独联体等国家与中国具有相邻的地缘优势,可选拔当地优秀的本土教师利用假期直接来华参加语言技能培训。另外,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东南亚等国家,则可以直接与所在国政府和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开设本科或硕士层面的汉语国际教育项目,提高本土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保证本土教师的长效发展,各孔子学院还应选拔培养一批本土骨干“种子教师”,让他们带教和培训更多的本土新教师。同时,为了使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能不断得到提升,除了短期集中培训模式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对本土教师进行长期培训。

本土化教材的編写也需联合中外教师力量之优势,各取所长,共同打造品牌化的本土精品教材。中方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教学法原则、中国文化知识等方面比较熟悉;外方本土教师则比较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母语特点、学生心理及学习规律等,在本土教材编写过程中,中外老师应形成优势互补,分别架构不同优势模块,使编写的教材更具针对性,充分展现本土特色,突出学习者的难点和需求,消除教材使用“本土不服”状况。另外,为了满足沿线国家不同层次汉语教学的多样性需求,除了编写一般通用型本土教材外,还应编写面向当地中小学、高校、公司企业等不同教学层次需求的本土化教材。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助推了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发展,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如何实现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对接,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展现新作为,这样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繁荣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宇明.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人民日报,2015-09-22.

[2]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EB/OL].2018-03-30.

[3]陈丽,伊莉曼·艾孜买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近10年发展变化与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28-36.

[4]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EB/OL].

[5]李琰,聂曦. 中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77-84.

[6]陈涛.“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国际传播的契机与挑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6-10.

[7]李宝贵,尚笑可.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新使命[J].现代教育管理, 2017(11):58-64.

[8]杨亦鸣,赵晓群.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9]黄方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状况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102-106.

[10]宛新政. 孔子学院与海外汉语师资的本土化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1):27-31.

(责任编辑:刘爽)

Abstract: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long the countrys foreign students sca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s well as local schools of Chinese have shown good momentum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facing the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area” between strategic needs,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ic layout failed to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grow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olicy support, 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just the strategic focus, plan and build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o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so as to mak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new developing trends;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新趋势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企业英才俱乐部
述宾式惯用语使用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