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形拳法在运城高校传承的可行性研究

2019-09-06靳晓斌孙会文

武术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拳法运城传统武术

靳晓斌 孙会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无形拳法在运城高校传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根据无形拳法的地方特色和健身特性阐释在高校传承的价值内涵,针对传承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索出良好传承的可行路径,执意为无形拳法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无形拳法 高校传承可行性

1 无形拳法基本概述

山西省临猗县王有志先生自幼随父习练家传拳技,后拜师学习心意、太极、八卦等内家拳法,数十年研习参悟,根据大道无形之理自创意于拳外、拳随敌生、拳中有意、意中无形的无形拳法。意于拳外指意念统领、手足跟进,是为察敌有意;拳随敌生指见招破招、破招还招,是为制敌有法;拳中有意指意气相合、气力相随,是为运功用法;意中无形指随机应变、不思而出,是为无形战法。无形拳法的代表性拳术套路是“霹雳九连环”,原称鹞鹰连还手,取鹞鹰猎物之意,该套路有6种手型,5种步型,5种步法,58个动作,内含4种滚进技法。无形拳法的代表性器械套路有:乾坤鞭,龙形剑,双龙棍,春秋刀等,长短器械套路创编均遵循简捷实用的精神内核。2008年王老先生与其子王武杰开设志杰武馆,至今有弟子、传人百数人.诸多弟子多次参加武术竞赛并获奖,多数学员学练不辍用以强身健体。志杰武馆多次被应邀参加常平武圣祭祀活动等表演,在当地武术圈被广泛认知和高度认可。无形拳法门内有许多推、打、摔等对抗性训练的内容,在其套路呈现中含诸多自由随性的个人发挥,可谓固本求源地保留着“武道精神”和“武者天性”。学者乐学、教者善教,学者遵德、教者守德,拳法求真、技法求实,成为无形拳法的习练常态和传授法门。无形拳法作为河东大地武术花园里的一枝独秀,潜心守护着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和匠心绽放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

2 无形拳法在运城高校传承的价值内涵

2.1 无形拳法的义理契合高校育人的价值目标

无形拳法讲求拳中有意、意中无形,根植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道无形的辨析理论,是用身践体悟的方法传播民族文化的精神意旨;无形拳法尊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技击实用性,与运城高校新时期重实践、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无形拳法视关公为始祖,从门规戒律到收徒传技,承扬关公的仁义、忠勇、礼敬,在武、德、礼的统一要求方面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目标一致。习近平曾经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地道的民族民间文化来磨砺和濡养当代青年的意志和传播中国功夫旨要,有助于大学生对河东地区厚重文化的偏爱与解读,有助于大学生领会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把地方性拳术文化融入到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传统武术与教育结合而产生的育人作用。在地方武术的传播弘扬上拉近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感情,有效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达成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

2.2 无形拳法的功用迎合当代大学生锻炼诉求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知识分子,在锻炼诉求方面有自我的思想认知和现有的身体条件。据了解,运城高校大学生不喜欢武术的三大因素是思想意识有困惑,身体条件有不足以及学习过程太枯燥。思想意识困惑指的是“中华武术”与“中华舞术”混淆不清,武术与武术操辨别不明,多数学生持有现实生活武术无用论的观点,学生们一度透漏对武术的渴求和兴趣就在于实战技击性。身体条件不足指学生们很难做到基本功中一板一眼的马步、长拳中腾空跃起跌扑滚翻等动作,自感与武术运动所需身体素质较大落差、难以消受学校武术运动的乐趣。学习过程枯燥指武术动作一招一式的动作规格与要求,记忆过程费神费事,不及球类等运动项目省心随心,从而对武术运动持喜远观而厌习练的态度。然而,无形拳法攻防突出、节奏明显、招无虚发、势势相承,套路中多个环节无固定次数与绝对要求、可以随性发挥,整体上无闪转腾挪等难度动作,对习练者身体素质基础要求不高;另外传授过程有“歌诀”“拳谱”相附,易于记忆领会。该拳法套路迎合运城高校大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期求,容易激发学生们的锻炼兴趣,有益于保持学生们的终身锻炼习惯。

2.3 无形拳法的传扬增进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无形拳法是晋南地区传统性地方拳种的代表,根植于“武圣”著称的河东大地,发源于平畴万顷的临猗县城,创建于德艺双馨的王氏一家。无形拳法以打练结合为基调,糅合了心意拳的快猛、太极拳的柔灵、八卦拳的强劲,是极具实用性、战斗性的拳种,也是数千年晋南农耕文明中坚韧淳朴的原生态影射。从传承的文化视角看,无形拳法集萃了中华武术多重文化元素,反映了晋南地区人民包容有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传播了独有的地方健身文化,宣扬了优秀的民族强身文化传统。普通高校在信息传播方面有责任义务服务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汲取地方文化的养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多频次提及中华武术、传统体育的发展意见,并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于此而言,无形拳法应是运城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运城高校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

3 无形拳法在运城高校传承的现实困境

3.1 传授无形拳法的师资问题

無形拳法现有的专业从教者仅王氏父子三人,其中王老先生已七十四岁高龄,大儿子王武奇另有职业,小儿子王武杰还得照顾武馆事宜。运城七所高校中仅运城学院达2万余名师生,若将无形拳法纳入课堂、推进校园,当前面临的瓶颈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然而作为传统武术,不宜短期和批量培养拳师,更不宜选用功夫欠缺火候的师傅授徒传技。所以怎样充分地利用无形拳法的传人、弟子,如何规划好师生的教学传技时间,与此基础上怎么保障好授课教师的待遇,这些都是务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保障无形拳法在校园良好传承的前提。

3.2教授无形拳法的课程化问题

传统武术在民间都是极具生命力的,然而到了学校场所有恐“水土不服”,于是着重要解决无形拳法系列套路的课程化问题。课程化指武术套路的标准化、可评价化、以及完整体系化的课程构建,即把无形拳法的动作标准明晰、评价方式了然、内容等级厘定,致力把经验为主的民间传授模式转化为学校教学的科学化教学模式。具体到无形拳法的套路上,就是起先要把已有的经典套路改编成适合运城高校学生初步认知、能够唤起学生兴趣的初级套路,由此介入和渐进。此外,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手段都应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运用,在课程化的道路上日趋完善。

3.3推广无形拳法的时效性问题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但在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上有自我选择和相对侧重。就中华武术的传承,学校领导倾向在传承成果的时效性与宣传性两方面考虑。无形拳法作为地方拳种的声誉影响力目前不及心意拳和形意拳,其习练目标难以短时完成,演练声势不及大、小洪拳,以上因素表明无形拳法难以达成近期的成效性和震撼的演艺性。然而就是这种地道而纯正,且在民间有生命力的拳种,需要“文化自信”和“从长计议”。作为地方高校应怀有保护意识和长远意识,尊重传统文化的习得规律,在继承挖掘上下功夫,在保证武术多元文化的传播上做贡献。

4 无形拳法在运城高校传承的可行路径

4.1 无形拳法文化进校园

4.1.1成立无形拳法宣讲团

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较强、文化素养较高,传统文化的宣传讲解容易打动和拉近学生的情感。无形拳法作为运城民间独有的健身强身防身方法,特别是承继了“大道无形”的哲学文化脉络,进而阐释拳法义理,势必引起大学生好奇心与亲和力。应成立以王老先生为首的宣讲团“现身说法”,以开展讲座的大课堂形式适时宣扬、广泛普及,也能以学术沙龙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技法体验。

4.1.2成立无形拳法社团

高校学生的社团组织具有自发性、自觉性,是怀有相同爱好的学生相互影响、彼此切磋的共建团体。无形拳法在学校的推广,应注重成立学校无形拳法社团,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形成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社团建设须部门机构完善和组织制度健全,尤其对于体育健身类社团而言,规划好每天习练时间、制定好每月习练目标、定期邀请专业教师指导等因素至关重要。无形拳法社团亦可利用假期深度访谈王氏一家,零距离体验文化渊源。

4.2 无形拳法师傅进课堂

4.2.1建立长期的外聘制度

“大运城”的区划建设中,临猗县城与盐湖区地缘愈近、交通愈便,促成身处临猗县城的王氏一家与设在盐湖腹地的运城高校进一步链接,为无形拳法在运城高校的传播提供了区域上的便利,王氏父子有了入校讲课的优越条件。据实地了解,王氏父子有推广无形拳法的渴求,特别乐意到高校授课。那么从最优化传播民间传统文化而言,运城高校长期聘请王氏父子作为无形拳法的校内讲师势在必行,也势在必得。

4.2.2建构多元的师资培养模式

传统武术在文化传播上呈现师资缺乏、后人断代的严重态势,对于无形拳法而言毫不例外。若想把传统武术广泛传播,怎样更好地培养新人、造就传人是当务之急和长期所需。笔者看来,让德艺双馨的传人、弟子代师传艺可以尝试,在学校中培养有功底的体育教师先学后教可以试探。以运城学院为例,有五名专业从事武术教学的老师,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武术认知有相当水平,从中培养和重点传授,应是当前的优选策略。

4.3无形拳法的内容进教材

4.3.1建立教材编写团队

无形拳法系列书籍现有两本,分别是《无形拳法之霹雳九连环》和《无形拳法之乾坤鞭》。相对于王老先生新编的套路,原有书籍有过时之嫌;相对学校征订的教材,书籍质量有所偏差。而高校教师有着良好的教学素养与编写水平,在书籍编写方面可以补缺和优化。于此建议在高校中建立教材编写团队.使得表述规范、章节有序、内容完整,以致符合当代武术类教材编写要求。该团队的教材编写质量与无形拳法顺利进教材、进课堂有直接的关系。

4.3.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无形拳法内容丰富、套路多样,建构怎样的学习顺序和呈现怎样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团队优先识别和提前筹谋的关键一环。无形拳法在校园传播过程中,要针对鉴赏课、初级课等规划相应课程内容、完善相应评价标准。另外要处理好经典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的学习时段和学习时数,譬如合理设置器械类套路中特具地方文化代表“关公上马刀”的学习节点。

4.4无形拳法特色校园的创建

4.4.1构建学校保障机制

就学校层面而言,要高度认知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着力搭建校园武术传承平台,多方面合力构建学校保障机制。要保障无形拳法在校园的良好传承,首先应尊重传统武术的传播特点、教授规律,与拳术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其次形成校内外展演和竞赛机制,多点推动无形拳法的文化宣传;再次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积极申办武术特色学校,给予传统武术的教科研团队项目支持与政策倾斜。

4.4.2建立学校无形拳法研究会

无形拳法的传承人王武杰自家成立了“无形拳法研究会”,但势单力薄、文化水平受限,而高等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力量充足,理应在该拳法的理论提升和综合研究方面竭力贡献。运城高校建立无形拳法研究会,适宜从地方文化的深层次审视传统武术的发生发展,适合广角度多棱镜阐弘无形拳法的义理功用,由是产生的文化成果将独特而精深,由此,对增强高校整体学术文化氛围也多有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有志.无形拳法之霹雳九连环[M].北京文化出版社,2014.

[2]李曉颖.运城市传统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7.

[3]石曼.“一校一拳”理念下查拳进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4]王建华.关公对运城地区的武术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张俊强,王冬慧.八极拳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以运城学院公体武术课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7(08):722-724.

[6]李姗,苗丛丛.关公文化视域下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运城市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5(02):54-56.

猜你喜欢

拳法运城传统武术
第十四届全运会空手道资格赛(第一站)男子组手
——67公斤级拳法技术趋势分析
传统武术怎么了?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狗拳非遗难寻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