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江”到“拥江”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杭州沿江新城为例

2019-09-06韦柯筠

福建建筑 2019年8期
关键词:钱江新城景观

叶 雷 韦柯筠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12)

1 跨江发展下沿江空间共性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越来越大, 沿江城市在发展上受大江阻隔,纷纷寻求“新的突破”。历史上武汉早奠定了三镇鼎立的格局, 近些年来杭州、南京、上海、宁波、福州等城市成功实现跨江发展。

但是,在跨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4点问题。

1.1 空间阻隔,慢行可达性不佳

沿江空间仍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沿江道路阻隔滨水空间,使得沿江空间的慢行可达性、通过性、亲水性不佳(图1)。

图1 杭州的沿江空间现状

1.2 活力不足,发展热度偏弱

城市规模因跨江而扩容后,沿江空间成为城市综合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存在人气、热度不足问题。根据杭州热力图(工作日)信息可知(图2),杭州钱塘江两岸的人流热度近几年已逐步提升,并集中于地铁线路周边,沿江空间内人气尚处于培育阶段。

图2 杭州城市热力地图(工作日)

1.3 特色欠缺,文化遗产活化不足

在对于各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沿江一般均为新城空间,在开发建设中往往对遗产活化的文章做得不足,成为阻碍沿江人文魅力与特色欠缺的重要因素,如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滨江区、钱江世纪城,基本以沿江生态景观带为主。

1.4 景观无序,沿江建筑占据岸线

在土地经济驱使下,沿江建筑景观往往出现大量连绵高层住宅占据滨江资源,缺少山水段落间隔渗透,沿江天际线景观常出现连绵、呆板、视觉疲劳等问题,对沿江城市景观产生较大影响。

2 拥江发展下沿江新城规划思路转变

2.1 拥江发展的价值转变

从离江而栖、依江而居、沿江而扩、跨江而治,再到拥江而立,已成为较多城市江城互动历程。从本质上看,拥江发展应体现新时代、新理念、新模式的转变,其关键是对待“江”的态度不同,需要把“江”作为核心价值资源,拥在怀里,重视并珍惜。拥江发展重点不是发展和开发,而是发展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更应该看到的是江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这样的“拥江战略”在中国转型背景下看,符合当前的趋势,是保护“母亲河”、造福子孙后代的千年大计[1]。

2.2 新城空间规划的思路转换

2.2.1原有思路

以往常规新城规划,往往基于跨江发展思路,“江”成了发展的尽端,“路”成了发展的轴带,沿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整合度往往不高,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在沿江开发上,坐地主体与政府诉求差异较大。为兼顾拆迁安置、开发资金平衡,沿江高价值区成为高经济回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杭州的滨江区。在江堤保护问题上,沿江空间俨然成为完全不可逾越的禁地;在交通建设上,沿江空间成了交通投资的末端,人流支撑度和投资回报低。

2.2.2思路转变

随着沿江空间的稀缺性与日俱增,江岸地区承载着城市战略发展的愿景诉求,在新城开发中往往需要重新对“江”这一核心价值资源进行重新考量。“江”作为核心要素,需要平衡经济、环境、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多样的价值诉求。

经济层面,沿江空间不是单纯的主城区空间的打散,也不是功能产业的疏散, 而是系统的地域开发活动。因此,在开发中,要注重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平衡配套。在一定意义上,生活服务设施与环境建设,必须优先与超前, 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区,以吸引就业者居住,避免单向人流的形成。沿江发展新的高素质产业,能够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得到优化调整[2]。

环境层面,沿江空间不是单纯的生态屏障区,而是要融入到城市的生态景观系统之中,成为城市的生态景观的核心,力争通过保护治理,推动沿江空间成为一条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带。

社会层面,沿江空间不是简单的防汛防护带,而是将逐步成为大众游憩、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休闲空间的引入,需要与防洪协调,但也需要更多的整体性空间处理,以满足大众体验性休闲需求。

3 典型沿江新城(钱江新城二期)滨水区空间应对策略

杭州经过十几年的沿江集中建设,钱江新城核心区已然呈现出“开放大气、精致和谐”的现代都市新气象。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推进杭州“拥江发展”战略,杭州抓住承办亚运会有利时机,在继承钱江新城1.0版本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打造钱江新城2.0版本,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钱江新城二期。它作为钱江新城核心区公共服务、生活配套的主要承接板块,西起高速铁路、南临钱塘江、北至艮山东路、东至和睦港-九田路,占地面积5.8km2。凭借其连接钱江新城CBD与钱塘智慧城的重要区位,和坐拥钱塘江北部江湾绝版景观的开发价值,既是杭州沿江东扩战略上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描绘钱塘江景观廊道意象的一处重要图景。未来,其将与钱江新城核心区、滨江与上城公共中心、钱江世纪城、亚运村、二桥东部等地区,沿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筑世界级滨水区、钱江中央活力区。

为了避免陷入常规化建设路径,该地区城市设计编制,融入了新时期拥江发展新思路,并荣获2018年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该城市设计,以彰显钱塘江空间资源独特性、重塑沿江空间公众归属感、提升地区开发价值度为出发点,以平衡环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为目标,在“一网“(基础设施网)、“四态“(业态、生态、形态、文态)上重点提出了以下建设策略与空间模式。

3.1 拉近地铁与江的关系,激活沿江产业,构筑“江-站-城”一体化活力模式

3.1.1地铁对沿江产业发展、活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从发达国家地铁经济上百年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地铁发展对一个城市商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大,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交通集散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3]。

同时,从目前杭州地铁实施运营情况来看,城市主要热力集中区主要集聚于地铁站点周边,地铁成为了城市人流与人气的激发点(图3)。

图4 拉近与钱塘江关系后的轨道交通引导用地开发模式

3.1.2“江-站-城”一体化应对策略

针对地铁通常按服务半径沿主干道布局、忽视资源价值区问题,该地区转变价值诉求,按照地铁站至沿江公园不超过5min步行距离的人性化需求,南移地铁线路至沿江城市支路上;同时采取减少站点与开发土地的水平连接距离、增强立体空间叠合,鼓励站-江之间土地混合使用、圈层布局,植入复合化、主题化的产业功能与活动等方式,发挥地铁对一线江景地区开发潜力的激活作用,建立“江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图4),地上地下无缝衔接,做到体验丰富、慢行通达,从而促使滨江空间自然而然成为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并且,该地区通过规划建设“连堡丰城”,使得地铁TOD与沿江空间互联互通,从而促进新兴特色产业与触媒节点培育,推动沿江旅游空间与腹地产业联动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创意、创新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促使沿江空间成为城市24小时活动的发生器、未来大事件的预留地,引爆沿江活力(图5)。

3.2 分离快慢交通,缝合沿江空间,构筑全岸贯通的“交通-空间”整合模式

针对沿江宽马路造成空间碎片化、沿江与腹地功能断裂化等既有问题,钱江新城二期扭转思路,将沿江路采取分段下穿、起伏上下的方式,使沿江车行交通与人行活动分离,在保证道路与沿线主要干道(运河东路、塘工局路、同协路、三官塘路、红普路)转换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现状隧道,进一步对现有道路进行分段下穿改造,以形成运河、五堡、六堡、杭高和七堡沿江5个下穿段(图6)。

图5 沿江旅游空间与腹地产业的联动发展功能结构图

图6 道路分段下穿平面分析图

为协调交通组织,该地区将该沿江道路定位为休闲旅游、景观功能为主,其过境交通则分流至北侧快速路与城市干道,使沿江路成为一条快慢分离、全岸贯通的连续滨水活动带。

3.3 活态展示遗产,塑造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彰显的魅力文化带

为塑造沿江景观带品牌形象,沿江一线滨水区在全岸贯通的地面公园基础上,应对拥江发展思路,规划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平台构建、赛事举办等塑造文化品牌[1]。这样,该地区沿江则将成为面向未来的,独具当代文化艺术韵味的,文化遗产、连堡地标与活力设施相融合的沿江景观带。

在文化遗产活态化展示上,为合理保护与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塘遗址,植入当代文化要素,该地区重点沿海塘构筑“遗产慢行廊道”,塑造“连堡地标景观”,创新演绎“堡文化”,在守住遗产保护底线基础上制定了廊道保护空间退让模式和覆罩保护融合展示模式,使得海塘遗址与滨江开敞绿地公园、商业空间、校园空间、住宅小区、城市道路景观相结合形成多元展示方案,包括小型艺术展示空间、文化广场、景观雕塑、休闲运动设施等(图7~图8)。

图7 古海塘历史资源两类保护开发模式

图8 覆罩保护、融合展示模式图

为保护该地区市民的集体记忆,在保留七堡老街传统肌理的基础上进行空间重塑,传承地域市井文化,保留丁字坝与喊潮文化、堡文化印记,转化货运码头为客运,重塑七堡古码头文化区。

由此,新城由开发主导的固有规划思路转向了保护开发双赢的局面,提高了滨江功能和活动的丰富性,使得滨江空间成为当代文化艺术展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以及城市发展的新兴奋点。

3.4 加密支路网,建立开放街区,营造步行优先的滨水活力空间

针对大地块、单功能造成沿江景观呆板、街道活力不足的问题,为营造沿江步行优先的活力空间,该地区规划提出了加密支路、优化干路,提升地区慢行交通环境的规划策略。按照穿越街块不超过3min步行距离的要求研究开放街区模式,通过缩减街块尺度,导控街道界面与尺度,以营造出宜人的街区步行氛围;按照小区至配套服务中心不超过5min步行距离的需求形成邻里空间模式;整合邻里中心、公园及各级公共配套,导控沿街、滨江慢行活力廊道,使得出行便捷,邻里凝聚。

3.5 织补生态绿网,提升滨江可达性,增强公共空间的场所体验

杭州拥江发展战略实施后,钱塘江两岸将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与公共活动的核心。为提升钱江两岸公共空间完整性,构筑与沿江景观互连互通、交织共生的新城生态系统,规划基于水道编织绿网,串联大小公园,形成由沿江、滨河的水景绿廊构成地区海绵生态骨架;并重点于沿江景观带腹地空间,结合步行廊道、地铁站点,引入一系列垂江公共绿楔空间,增加绿带纵深、开敞渗透、生态共融;在此之上,公共空间内注入旅游、休闲、交往、健身、漫步、购物、赏景等功能,丰富场所体验。

为提升钱江两岸公共空间体验度,提升滨江可达性,沿江与垂江构筑的生态景观系统内,通过组织慢行线路、增加旅游码头等方式,强化了地铁站点与沿江公园的步行连通性;并且重点构筑了沿江连续慢行绿道、五分钟垂江步行廊道,形成舒适、宜人、便捷、趣味的滨水活动空间。

3.6 构筑纵横通廊,建立空间秩序,营造韵律调和的沿江天际线

受限于机场限高,为避免形成沿江连绵、呆板的高度形象,本地区规划转变空间发展思路,以江景为标杆,以沿江地带的城市空间秩序建立为出发点,通过对钱塘江大尺度空间的视觉体验分析,规划将该地区纵向3条低谷通廊,分隔形成3个沿江空间段落,横向依江向腹地、纵向沿通廊向两侧形成低、中、高3个高度层级,并基此布局3个高层簇群增强空间韵律,做到景观共享与开发价值的有效平衡,如图9所示。

图9 高度分区控制图

4 结语

随着国内城市发展逐步从“跨江”走向“拥江”,两岸空间紧密联系,“江”成为了城市空间景观的核心。作为稀缺资源,如何使“江”成为文化名片,如何与“江”保持紧密联系,进而推动沿江产业发展,是城乡空间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杭州在拥江发展战略实施中,已经逐步开展相关战略规划与研究。

笔者认为,在空间发展模式上,未来新城建设,为避免陷入常规新城发展模式,需要转变发展思路,要将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等围绕沿江资源价值与品牌魅力凸显出来,并借助大运量轨道交通带动、激活沿江产业功能,分离快慢速交通,提升沿江空间体验性;要以文化平台、历史遗产再利用方式,建设沿江魅力景观带等策略,以有助于城市价值的回归。

本文通过钱江新城二期空间的探索,将为杭州诸如富阳江南新城、三江口湘湖新城的规划建设,并希冀能为类似如南京、宁波、武汉、江阴等沿江城市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猜你喜欢

钱江新城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珠江新城夜璀璨
诵经的藏族老人
以融合推动电视内容创新和营销升级——以浙江广电集团钱江台&钱江视频融媒探索为例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中外选手奔竞钱塘,钱江新城“克莱帝轮赛”圆满落幕
长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