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状况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019-09-0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5期
关键词:顶叶体素上肢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与致残率高等特征,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75.0%脑梗死存活者出现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3-4]。目前对于上肢功能状况的评定多为主观评分,也很难反映脑梗死的具体病情状况[5],客观性有待提高。常规核磁共振(MRI)是从解剖水平显示梗死灶的大小、部位,但是不能够显示脑组织解剖结构的病理变化以及梗死灶生化学上的代谢物改变,特别是对于发病12 h以内的梗死灶诊断敏感性很低[6-7]。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是采用核磁共振仪来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8-9],主要对感知觉、情绪、注意、语言等脑功能定位进行研究,但是对于上肢功能的判定分析还不多见。本研究探讨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状况与地fMRI特征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脑梗死病人72例作为观察组,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要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耳鸣等,生命体征平稳,年龄≤70岁。选择72名同期正常查体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无认知障碍,均为右利手。本研究得到了两组入选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脑干、小脑、桥小脑脚等部位的肿瘤等占位性病变者;颅脑外伤病人;听神经瘤、药物或毒物中毒、精神疾病等病人;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观察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34~69(57.21±4.29)岁;病程1~9(4.28±1.22)个月;体质指数为(22.10±1.09)kg/m2;临床表现:持续性头痛、头胀45例,一侧肢体麻木22例,共济失调11例;发病位置:基底节及放射冠区30例,右额叶和/或顶叶皮层30例,脑干右侧12例。对照组:男38名,女34名;年龄34~70(57.43±4.11)岁;体质指数为(21.89±1.11)kg/m2。 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fMRI诊断 在入院后进行MRI诊断,选择Siemens 1.5T MR系统,配套有头颅专用正交线圈。在扫描中,病人头部固定、眼部覆盖,健侧、患侧上肢分别进行主动屈伸腕30 s,放松30 s,再主动屈伸腕30 s,再放松30 s,重复5次。先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扫描,然后进行平面回波脉冲序列扫描。扫描参数T1WI(TR 2 025 ms,TE 84 ms),T2WI(TR 4 000 ms,TE 94 ms),矩阵320×201,FOV193×230;DWI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SE-EPI)(TR=2 900 ms,TE 84 ms),间隔1 mm,FOV 230×230,层厚5 mm,间隔1 mm,FOV 230×230,矩阵128×128,扫描时间40 s,b值为1 000 s/mm2。记录两组灰白质信号强度。

在fMRI诊断中,选取病变部位及病变对侧镜像区作为感兴趣区,采集测量时间为7.1 min,接收/发射增益调节、水抑制、体素内匀场均由自动预扫描程序完成。将所有数据传输到工作电脑上,脑功能激活图像中黄色代表强激活区,红色代表较弱激活区,利用系统配套的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记录前额叶背外侧部、扣带回前部、顶叶后下部的功能信号图像激活脑区体素。

1.3 上肢与神经功能评定 入院后由同一位康复医师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分数越高,上肢运动功能越好。在神经功能评定中,由神经内科医师对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分值越高。

2 结 果

2.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4.52±5.29)分和(8.20±1.45)分,对照组为(70.20±6.19)分和(4.20±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 分

2.2 两组常规MRI灰白质信号强度对比 经过测定,观察组与对照组灰白质信号强度分别为(188.20±16.30)dBm和(254.20±15.20)dBm,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208,P<0.05)。

2.3 两组fMRI指标对比 经过测定,观察组的前额叶背外侧部、扣带回前部、顶叶后下部的功能信号图像激活脑区体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信号图像激活脑区体素对比(±s) 体素

2.4 相关性分析 观察组直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上肢功能评分与灰白质信号强度、前额叶背外侧部体素、扣带回前部体素、顶叶后下部体素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2、0.672、0.452、0.389,P<0.05);NIHSS评分与灰白质信号强度、前额叶背外侧部体素、扣带回前部体素、顶叶后下部体素则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2、-0.299、-0.452、-0.410,P<0.05)。

3 讨 论

脑梗死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给病人、家属、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0]。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脑梗死病人预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评价及预测上肢运动功能对病情判定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11-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上肢功能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4.52±5.29)分和(8.20±1.45)分,对照组为(70.20±6.19)分和(4.20±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影像学诊断中,CT虽能排除脑出血,但对24 h内脑梗死病人诊断的阳性率只有30.0%[13]。当前MRI在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判断缺血半暗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MRI的分辨率比较高,无须变换病人的体位即可根据需要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扫描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等组织结构;也能够清晰显示后颅窝的解剖结构与异常信号,可以显示直径1 mm以上的梗死灶,更有利于梗死灶的检出和多角度定位[14-15]。有研究表明,脑灰白质区控制机体的运动功能,也是最有潜力促进功能恢复的区域[1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灰白质信号强度分别为(188.20±16.30)dBm和(254.20±15.20)dBm,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208,P<0.05),说明MRI对于诊断脑梗死有较好的效果。

虽然MRI对脑梗死诊断敏感性较好,但是常规MRI并不区分已梗死组织和发生梗死的高危组织[15]。在脑缺血等病理条件下,脑血流灌注的下降或异常是其主要的病症和诊断依据。而fMRI是采用核磁共振仪来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血氧含量升高说明流入大脑功能区域的血流增加[1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前额叶背外侧部、扣带回前部、顶叶后下部的功能信号图像激活脑区体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也说明上述区域激活是被动性运动激活的基本中枢,也可能是健侧功能代偿或功能区重组的桥梁,其病变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能够在fMRI检测中判断出来。 脑梗死病人在被动运动时其运动皮质虽不需要发出运动指令,但被动运动时关节、本体感觉及肌肉牵拉等感觉信息会同时传入大脑,同样可以使指挥该部位运动的大脑皮质状况发生异常[18]。本研究直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上肢功能评分与灰白质信号强度、前额叶背外侧部体素、扣带回前部体素、顶叶后下部体素呈正相关(P<0.05);NIHSS评分与灰白质信号强度、前额叶背外侧部体素、扣带回前部体素、顶叶后下部体素则呈负相关(P<0.05)。有研究对于发病3个月后恢复情况较好,但恢复速度相对较慢的脑梗死病人进行分析,早期被动运动时其前额叶背外侧部成像显示健侧半球激活,提示前额叶背外侧部在脑梗死早期即参与脑功能重组,有利于病变侧脑皮质功能重组;而脑梗死病人在执行早期被动运动任务时,如发现负责运动程序启动的扣带回前部、顶叶后下部区未激活,则病人的预后相对较差[19]。

脑梗死病人多伴随上肢运动功能障碍,fMRI显示出明显的影像学异常,且fMRI成像可反映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状况,对脑梗死病人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顶叶体素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瘦体素决定肥瘦
Dividing cubes算法在数控仿真中的应用
基于体素模型的彩色3D打印上色算法研究
骨骼驱动的软体角色动画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顶叶与认知功能障碍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