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责任教育的思想渊源与路径探究

2019-09-03王振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责任教育实践路径德国

摘   要 德国人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责任态度与其历史悠久的责任教育传统和系统完善的责任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德国责任教育继承了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基因,将信仰与教化有机结合,从宗教仪式、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责任认知、涵育责任情感、强化责任意志,促使学生自觉履行责任行为。探讨德国责任教育的思想渊源与实践路径对改进我国责任教育模式,推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德国  责任教育  思想渊源  实践路径

责任是所有民族的核心价值诉求之一,培育国民的责任意识,是世界各国均面临的重大教育课题。对德国而言,责任教育体系的重新确立更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力量源泉。德国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责任教育,在经历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之后,德国建立了完整系统的责任教育体系,通过教育来重塑正确的责任观,培育有责任感的国民,为德国恢复经济、重建政治、反思纳粹、重新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德国在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发展为世界GDP排名第四的现代化强国,使“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使严谨、专注、精确的“工匠精神”为世界所推崇,这一系列的成就源于每一个德国人内化于心的责任动力和外化于行的责任行为。研究德国责任教育的思想渊源,探讨德国责任教育的实践途径,借鉴当代德国责任教育的经验,对于促进我国责任教育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德国责任教育的思想渊源

1.宗教责任观

责任一词在欧洲最早出现于基督教教义之中,主要是指教民对上帝召唤的呼应。卡尔·米切姆在《技术哲学概论》一书中指出:“人行善就是指他充当应上帝召唤而有责任的人……因此人的善总是在于责任。”[1]基督教教义也宣称“神就是爱”,将上帝看为至善的道德化身。对上帝的信仰是每个教民追求大爱的自我净化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对上帝的忠诚和责任无疑成为基督教中两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同其他欧洲各国一样,基督教是德国民众主要的信仰宗教,新教和天主教信教人数各占总人口的33%,基督教的道德责任观对德国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当今德国人诚信、专注、追求完美的精神和高度注重责任意识的观念形成,也与其长久以来信仰基督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初的德国学校是从基督教教会相关机构中演变出来的,脱形于修道院的教会学校成为了德国早期学校的雏形,承担了责任教育的角色。这种籍由宗教而赋予人的责任意识,是德国人恪守责任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其责任行为的精神支撑。虔诚的宗教信仰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德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追求对上帝的忠诚,就必须从内心深处认同基督教的价值观,同时按照教义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外就表现为诚信、正直、友善、互助、敬业等宝贵的行为特点,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也是德国人高度责任感的精神源泉。

2.德意志精神的责任意蕴

德国人是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日耳曼民族的道德习俗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古罗马伽尤斯·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战记》中记录了日耳曼人的一些特征:日耳曼人在战斗中十分勇敢,从不惧怕牺牲,并且十分团结,首领的命令会得到部落所有日耳曼人的坚决支持[3]。日耳曼人在这种艰苦生活中养成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今天德意志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日耳曼民族的这些特点为德意志人所继承,并逐渐演化为爱国、诚信、重诺的德国责任精神。德意志人系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也是德国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传承了日耳曼人勇敢、忠诚、坚韧、守纪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日耳曼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德国历史学家弗朗茨·施纳贝尔在评价德意志民族精神时曾言:“在欧洲所有的文化民族中,德意志人,由于他们居住空间上的地理条件,使他们成为了一个负担最为沉重的民族。特别是地理上的负担,造成了他们历史上一种特别有负担的传统。”[3]正是这种“沉重的负担”使德意志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理性、自强不息、服从集体、严谨认真等独特的民族精神。德意志精神是德国责任教育的思想源泉,并作为优秀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德意志民族的血脉之中,使一代又一代的德国人为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竭尽心力,也使德意志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

3.现代德国责任教育思想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德国责任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联邦德国建国之初,德国学者弗雷德里希·欧廷格发表的著作《政治教育的转折点——作为教育任务的合作关系》在德国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欧廷格吸收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人类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作政治教育理论”[4]。欧廷格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合作教育”来培育民众的合作精神,促进民众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欧廷格的教育思想是结合德国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德国责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对德国国家复兴和民族自信心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现代教育学开创者爱德华·斯普朗格全面论证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是与人类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的。斯普朗格将文化分为团体精神、客观精神、规范精神和人格精神四种[5],指出教育的使命在于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格。斯普朗格培育创造文化价值人格的过程同样是培育责任感、使人践行责任的过程,团体精神、集体意识、生活规范、风俗、团体道德、法律规则和政治秩序都蕴含丰富的责任元素。斯普朗格的教育思想为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构建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对德国责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德国责任教育的实现路径

1.宗教仪式责任教育

宗教对德国人的影響,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籍由“上帝”带来的道德责任约束,既是德国人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也是内在的品质,是美德、制度和规范的统一。基督文化的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基督文化深深扎根于德国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基督教价值观中的诚信、克己、互爱、奉献、忠诚、自律等美好品德影响着德国人责任观念的形成,并通过仪式这一特殊介体向受教育者进行责任教育。宗教仪式通过渲染氛围,营造一种极具感情色彩的场域,将责任观念融入仪式情景之中,让责任教育渗透于仪式活动,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对人的责任教育。宗教仪式贯穿德国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各种或庄重或愉快的宗教仪式与德国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餐前饭后的祷告、每周的弥撒和礼拜、洗礼、结婚宣言、以及各宗教节日的仪式等等,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转折都有相应的典礼和仪式。例如洗礼这一宗教仪式,是德国人正式成为宗教信仰者的关键一步。德国人的洗礼非常隆重,洗礼这一天所有亲朋好友齐聚教堂,由神父对接受洗礼者进行浸水礼或点水礼,象征洗去一切罪恶,接受洗礼之后正式成为基督信徒,要遵循基督教义所提倡的善,一切不端行为都会被全知的上帝所洞悉。这样庄重的仪式带给心灵巨大的震撼,也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宗教仪式将自爱、律己、善待他人、诚信、忠诚、敬业等责任观念灌输给信徒,同时作为一把心灵枷锁,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约束。

2.学校责任教育

学校作为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系统接受责任知识的重要场所。德国学校责任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体系改革,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模式。从教学内容来看,首先,德国责任教育将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学校责任教育的首要目标。受黑格尔和凯兴斯泰纳的影响,德国教育者认为国家体现了更高的善,个人的自由通过国家才可能实现,个人要服从国家、服从集体并积极参加社会劳动,把为祖国服务看成全体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民主政治教育是德国学校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纳粹化”运动对德国人进行的民主改造使民主政治观念在德国深入人心,并充分体现在学校责任教育之中。德国学校责任教育将尊重他人、尊重少数、无偏见、注重合作等民主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丰富了责任教育的内容。最后,德国学校责任教育高度重视对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培养对自己行为负责并有能力承担个人义务的公民是德国学校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而言,教育学生端正专业态度,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进而明确对社会的责任。從教学理念来看,德国学校责任教育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自身以及与之交往的社会关系间利益格局来强化责任认知,端正责任态度,进而履行责任行为。

3.社会实践活动责任教育

德国责任教育特别注重同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拓展和思考,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德国责任教育十分关注学生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生活经历中获得行动体会,学生要从现实各种冲突的解决方案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领悟责任精神。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德国责任教育的特色,并以立法的形式根植于德国责任教育体系之中。德国各学校都将参加社会活动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的审核条件。德国开展了丰富的社会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责任践行空间,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如青少年日、互助研讨会、野营救助行动、专业实习俱乐部、社区志愿服务会、反歧视交流会等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德国责任教育还特别重视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德国法律规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必须从事不同程度的家务劳动和生产活动,从洗衣做饭到种植蔬果、制作简单家具、修理汽车等等。在学校时学生必须参加打扫校园、制作简单教学工具等劳动项目,在假期中学生要定期到周边的工厂、农场、企业参与实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对责任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德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学生责任教育,形成政企校一体化的责任教育联动局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适应社会的技能,还将责任认知加以内化,并进一步外化在为社会服务的行为中。可见,社会实践是责任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德国责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责任是所有文化核心诉求之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责任教育模式是各个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完善的责任教育模式应当是成熟的责任教育理论、科学的责任教育目标、完善的责任教育方法、合理的责任教育结构和健康向上的责任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体,是在此基础上的责任教育方式、方法、策略与过程的总和。关于责任教育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针对社会转型变革中我国学生存在的责任行为失范、责任意识弱化现象,借鉴德国责任教育举措中的合理成分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1.充分发挥课堂的责任教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作为责任教育的主渠道,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答疑解惑的教学过程,更是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和时代使命融入各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基于学生日常学习和实践认知基础上的再思考、再动员、再聚焦。提升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在要求学生履行责任之前,首先要向学生解释责任的起源和发展规律。宏观上讲,责任教育回答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如何产生、为什么要负责的问题;微观上则是向学生解答作为社会个体为什么要承担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和未来责任,以及如何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首先,强化授课教师的责任感是责任教育课堂的关键。加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培育,把教师的教育培育和责任培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以身立责、以责立学、以责施教,为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将责任教育落实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其次,强化授课教材是责任教育课堂的重要基础。教材传授的内容和倡导的价值观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非常巨大,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基因,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国内外热点事件,将责任观点和责任意识融入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全过程,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采用新观点、学习新理念、把握新方法,将符合时代要求的责任教育新元素融入责任教育介体,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责任教育系列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优化教材内容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课堂责任教育的功能。

2.促进优秀文化基因融入责任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将文化血脉中的精华思想继承于现代化责任教育的实践中,是民族崛起的必经之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富有责任意识的新生一代,而各民族的文化积淀又为其进行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德国责任教育成功将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诸多闪光点转化为璀璨的文化基因并将之代代传承,给予我国责任教育诸多启示。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都是学生涵育责任情感,树立责任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天下为公”的国家责任感,“重义轻利”的道德责任感,“助人为乐”的社会责任感,“孝亲敬老”的家庭责任感,“自强不息”的个人责任感等都是民族文化流传至今的精神瑰宝。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把责任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弘扬责任观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培育纳入国民责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我国的责任教育才有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3.将责任教育融入社会活动

作为道德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感需要通过个体在责任实践中不断感知和总结而获得,仅凭灌输和责任说教,会让学生对各类责任教育产生麻木和厌恶之感,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无益。德国责任教育的实践经验证明,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实践体系,扩展责任教育实践空间,丰富责任教育社会实践内容,对于深化学生责任认知、促进学生责任行为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责任教育主要蕴含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较少,内容相对单一。结合德国责任教育的经验,应将课堂上的责任认知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环节和反思环节,经由实践和反思来内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合适的契机外化为责任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有时代特色和红色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更加直观认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代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让学生代入社会角色,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责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是我国责任教育的必经之路。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民族便能重现盛世的光辉履迹和伟大辉煌。2018年5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載着伟大时代使命。”[6]培育青年的责任感,必须在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融合他国的成功经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优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学校教育路径,重视隐性教育方法,开发多样化教育载体,形成政府—学校—社会耦合共进的责任教育动态体系,使当代青年真正做到责入人心、践责于行。

参考文献

[1] 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详,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王为民.德意志强悍之谜[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

[3]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阮一帆.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变迁的历史回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1).

[5] Spranger E. Las ciencias del espíritu y la escuela/Eduard Spranger[J].Losada,1942.

[6] 习近平.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02).

[作者:王振宇(1989-),男,内蒙古阿拉善盟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责任教育实践路径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浅谈职业中专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